【706671】
读物本·【美食散文·舌尖寻味】篇陆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647
9
12
17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2段。《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新作,是一部舌尖寻味故事和“吃透人生”的随笔集,开启故乡与世界间的寻味之旅,在“吃”里找到归属…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0-15 22:18:21
更新时间2024-10-16 11:13:3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美食散文·舌尖寻味】篇陆

1.   有“根”的食物才有生命

在原产地品尝食物,除了美味,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食物不可分割的部分。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经常有人找我,说希望和我一起做点儿“餐饮实体”。尽管我一个都没掺和过,但这并不影响很多与这部纪录片同名的综合餐厅、一条街甚至小镇,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好几年过去,当初的“实体”基本上更名或者关张大吉,貌似我也该说说当时自己不愿意参与的原因了。一般有人来找,我只说两点婉拒的理由:首先法律上,节目的版权方是中央电视台,非授权不能擅自使用商标;其次,我们拍的是纪录片,除了美食,更多关注的是传统和人,节目拍完了我们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对其他的事情我没有兴趣,也没能力。

2.   但有时候,找来的恰好是熟人,非让我交出“密电码”或者“联络图”不可,我可能就要多花费一些口舌,跟人家讲道理。

比如说摄制组选择的食物绝大多数是鲜活的“在地饮食”,是有根的,搬不走,如果硬要把它们从四面八方聚合到一个灶台上,这不科学,我们最多只能聊胜于无地吃个表面文章。再比如说,那些草根食物真没什么秘密,选材、加工、烹饪,都谈不上复杂。但就像小面离不开重庆、肠旺离不开贵阳一样……当然,我最常举的例子是云南米线。

云南不同的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米线,像过桥米线、大锅米线、凉拌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稀豆粉米线……不一而足。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过桥米线:汤温很高,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立刻就可以吃起来,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

3.   曾经在昆明生活过的汪曾祺先生说过,过桥米线是食品中的尤物,很名贵。不过汪老也说,在昆明,当地人最讲究吃的还是小锅米线。

我是看着汪先生的文章,第一次到昆明吃了小锅米线,当时觉得当昆明人真幸福。后来回北京,一些云南菜馆的过桥米线还行,但要吃小锅米线,就一定要提前打电话找熟人,否则做出来总觉得差了些东西,却又找不到原因。直到去年在昆明见了我们的顾问,美食家敢于胡乱老师,他的解释才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小锅米线一定要到云南去吃。

小锅米线是典型的功夫小吃,放在火上的锅比碗大不了多少,且必须是红铜做的,导热很快,这便是所谓的小锅。小锅舀上了高汤,煮沸以后加上剁肉帽子、豌豆尖儿、腌酸菜、油辣椒和酱油,最后放入米线,大火煮沸,一碗小锅米线才算做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都有特殊的要求。

4.   比如汤一定要用猪大骨、带皮腿肉,大火烧开,彻夜文火熬制,不乱配料,中间绝不添水。再说配料,剁肉帽子一定要选七瘦三肥的“清猪肉”,而且一定要是刀剁而成,不能用绞肉机。

配菜里须有豌豆尖儿和韭菜,尤其是韭菜,因为云南海拔高,所以韭菜香味很足。冬菜、甜酱、咸酱油也必须是昆明周边产的……这些在北京做得到吗?

好吧,就算这些材料都能运到北京,但是有一样东西太费时,这就是酸浆米线。

昆明人一定要吃酸浆米线,这是一种半发酵的米线,带有一种微微的、美好的酸味。制作酸浆米线共有十几道工序,天气好的时候需要一整天,天气差的时候需要三天才能做成,做好之后保质期却只有一天多的时间。如果在北京做这种东西,显然成本就太高了,这也是在北京无法像在昆明一样享受小锅米线的原因。

5.   许多食物就像小锅米线一样,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原产地享用,它才是有生命的美食。而搬到遥远的他乡,它们多少都会水土不服,会“闹情绪”,甚至会因为食客中没有多少懂得欣赏自己,而自暴自弃变成木乃伊的样子……

同样是煎饼果子,天津到北京才一百多公里,吃起来就是两种食物了,更别说北京和昆明,差着两千公里的飞行距离呢。再说,像小锅米线这种食物,因为配料和工艺,每一家都有差异,也都有自己的拥趸,很难标准化制作,这也是它故土难离的原因。

更重要的,在原产地品尝食物,除了美味,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食物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做美食纪录片,也就是把这些场景截取和复原下来,传递给观众,也希望观众有朝一日置身于此,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融入当地的生活。

6.   如果说在北京吃小锅米线已经很难实施,那么我们《风味人间》拍摄的米线要在北京吃到就更是奢望了。

这次我们拍的是德宏的“过手米线”,阿昌族以手抓食的一种小吃。这种进食方式,即便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也属鲜见。

先说制作,过手米线的制作相当耗时,米线要选用德宏特有的红米做成,又香又糯,又滑又软,不结团、不粘手。佐料的品种很多,且都需要事先加工,烤肉绝对少不得,带皮猪肉放到石板上火烤,不停地翻面至七成熟,剁碎后放入豆粉和酸水搅拌,制成肉馅。花生、辣椒、大蒜、芫荽等佐料舂碎和猪肝一起拌入肉馅,制成最终的拌料——“帽子”。

7.   再说食用,吃过手米线常伴两道配菜,一个是煮干萝卜片,干萝卜片煮熟带汤上桌,柔软醇香。另一个是白豆腐,略微发酵,带着酸味。先抓一小团米线置于手心,然后将拌料放在米线上,直接入口,这就是过手米线了,在别的地方真的吃不到啊。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待客的第一道菜,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都必不可少。这次我们拍摄的一家,女主人寸祖华负责制作米线和拌料,丈夫和侄子打下手。餐桌前,男主人老杨五指并拢,在手心放一团凉凉的米粉,然后熟练地盖上“帽子”,当他的手捂上嘴巴的刹那,我看到画面里的他幸福地闭上了眼睛……我想,这可能就是我认为的最好的食物了,它,是有根的。

2018年7月12日

8.   特色菜口味菜

当地特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判断,它更多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

到井冈山出差,当地朋友小刘请消夜。“咱们吃特色还是吃口味?”他征询我的意见。好在来过井冈山,这话我听得懂——所谓“特色”,是指给外地人吃的当地风味菜肴,而“口味”,则是指当地人自己打牙祭时候的选择。我自然喜欢后者。

于是小刘开车,掠过天街、红歌广场这样的光鲜热闹所在,拐进了一条僻静的小街,停在黑灯瞎火的一排平房前面。下了车,小刘使劲拍打着一扇门:“老五,老五,睡了没有?”一会儿,灯亮了,门楣上出现了“东兴酒楼”四个字。“老五睡了,你们先坐,我去叫他。”一位妇人边开门边把我们往里面让。小刘却对她说:“不了,把这位当成井冈山人处理。”老板娘睡眼惺忪点着头,突然像武林高手一样,回头单手拎了一张桌子,脸不变色地悠出门,熟练地放在了路灯下。

9.   小刘去后厨点菜,我则坐在路边的桌前,一口冰啤酒咽下,打个冷战,只剩下幸福的等待。井冈山几乎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和他们聊天,没几句话就会进入历史教科书的B面,一个接一个的八卦掌故,听着很乐,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与吃相关的,比如,这里几乎所有的特色菜馆都写着斗大的字——红米饭南瓜汤。小刘笑了:“那是‘文化’,给外地人吃的,红米价格比大米还贵,粗糙难咽,我们本地人不怎么吃……”哈,这就是特色和口味的区别了。

革命圣地和我十五年前来的时候相比,变化非常大,群山苍翠,城市整洁,俨然羽化成了旅游胜地,游客熙来攘往,服务成熟规范。各个景点,也叫教育基地,旁边都有大量的农家菜,无一不挂着招徕游客的“红军食谱”招牌,游客落座,服务员清脆的话语随之就到:“上了井冈山,财富翻一番”,或是“喝了红米酒,官运年年有”。放眼望去,这些饭菜几乎每桌都有,游客们庄严肃穆,忆往昔,南瓜稀饭稠。作为一个吃货,我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当这些吃团餐的外地人离开的时候,那些最特色的食物,基本都剩下不少。

10.   所谓地方特色本来是指当地特点最鲜明的食物,在旅游开始大发展之后,各个景点除了风景人文名胜之外,又多了食品名胜,比如去苏州合该吃糕团,去杭州合该吃醋鱼,去重庆合该吃火锅,去昆明合该吃米线……但我真的见过不吃烤鸭的北京人,不吃辣椒的成都人,甚至还有不吃海鲜的青岛人,不吃羊肉的内蒙古人。这至少说明一点,当地特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判断,它更多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吃特色菜,也就相当于在埃菲尔铁塔下拍了张照片,意味着去过巴黎了。而口味菜则不同,它更像是所谓的深度游,当地人喜欢什么,什么就是“口味”。湘赣两省都有这样的称呼,长沙更是有很多直接称呼“口味”的饭馆,在里面可以吃到口味蛇、口味青蛙、口味小龙虾甚至口味丝瓜,做法完全来自民间,没有任何规矩。我们今天吃的这家也是这样。

11.   老五的媳妇端来了第一道菜:干煸泥鳅。泥鳅大小不一,胡乱穿插在各类辣椒之中,从视觉上就知道它属于自家不讲究的烧法,但泥鳅个个处理得很干净,皮焦肉嫩,吃起来味道很厚。紧接着上来的烩豆皮,这道菜“上档次”的做法是,只留豆皮和高汤,汆汤的底料,包括咸肉、肥膘、河虾、皮肚、鹌鹑蛋什么的都要挑出去,最起码也得埋在下面,但老五就让这些辅菜像真理一样裸露在豆皮之间!好在我不讲究,加上汤菜确实鲜美,品得出不是味精料理,享用就是。最有特点的是一道猪耳朵,猪耳是先酱制过,香味浓郁,用青椒和笋子炝炒,再加进熟透的番茄……酱香回甘,这道菜立刻成为我的主攻目标。

“您是真没忌口啊。”见我吃得香,小刘很同情地说,“很多外地的朋友吃这菜的时候,都觉得有点儿……咸。”我笑着说,这正是当地的“口味”啊!

12.   那些特色菜,主要针对外地客人,不得不做了很多妥协,本来异常锐利的口感也变得中庸和迟钝。井冈山的很多菜必须用重盐才能彰显其味,现在也不得不被“扯淡”。辣味更是这样。“就像我很喜欢的这碟剁辣椒,”我指着桌上的小碟,“在别的旅游饭馆吃,或者辣度急遽下降,或者干脆不放蒜蓉,在我看来都无法得其魂魄。”站在一旁的老五媳妇听到这里,赶紧说辣椒就是自己家的,非常辣的本地椒,不是罐装来的。

赣南仲秋的夜晚,室外的温度二十三四度的样子,没什么风,倒是虫声蛙鸣一片。最有趣的一幕出现在我们结账的时候,老五媳妇一面收钱一面大口喝水,刚才她见我喜欢那辣椒,自己跑到后厨尝了一口,真真被自家的辣椒,辣着了。

2011年9月20日

13.   螺蛳壳里的道场

吃瓜子的毕毕剥剥和吃螺蛳的啵啵动效,何尝不是味觉器官与食物的友好交谈呢?

南京里下河土菜馆,盱眙小龙虾号称已经上市,将近二十人的大桌,东道主好客地摆满了碗碟。烧麻鸭、河虾煮千张、昂嗤鱼炖豆腐……吃得非常尽兴。然而,我还是忍不住弱弱地说出了“螺蛳”两个字。吃螺蛳最好的季节是清明节前的那几天,这是螺肉最肥美的时候。之前的偏瘦且没有膏黄,清明过后,螺蛳便到了甩子(就是产卵)的季节,尾部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小硬壳。因此,清明时节雨纷纷,想到螺蛳欲断魂……赶在清明前去江南出差,螺蛳自然是不能缺少的。

主人丝毫没有怠慢,立刻伸出了沾满小龙虾汤汁的手掌呼喊服务员:“加两盘螺蛳,不,四盘!”待螺蛳上桌,个个晶莹饱满,拈一只轻轻一吸,一团肉早就端放在舌尖之上,随肉奉送的还有一汪鲜美的汁水……感动!

14.   整个童年时代,我很少吃到螺蛳。就像炸酱面一样,螺蛳当然是家里做的最好吃——买回来的新鲜螺蛳放在水里,滴两滴香油,两天过后,去尽泥沙,加姜、葱、豆豉、辣椒旺火爆炒后,加骨头汤焖一下,如果有紫苏的话,放几片味道更美。可当年我的父母总是强调说,那东西吃了会得血吸虫病,今天想来,这不过是他们怕麻烦的借口罢了。

老家的螺蛳在下锅前,首先要用刷子刷过,再逐一将尾部剪掉。剪螺蛳是一道非常细致烦琐的工作,一般从尾数第二节下钳,为的是去除余下的一点点泥沙,同时也让螺蛳在烹炒时更加入味。螺蛳在我老家称作“屋牛”,有句歇后语就叫“鸭子吃屋牛——食而不知其味”。确实,如果不把螺蛳坚硬的壳事先剪出突破口,很难想象佐料的主力部队如何能攻破它固若金汤的城池。

15.   北京夜市的排档也常有螺蛳售卖,或淘洗未净,糟污拖泥带水,碜牙;或火候太过,螺肉坚硬如铁,硌牙。最关键的,北人粗犷,炒制螺蛳时无一例外忽略了去尾的这道工序,因此炒出的螺蛳味道很难进入膏黄部分,而且为了让螺肉与螺壳分离,必须搭配使用牙签。所以在北京,除非自己家里,我极少点螺蛳上桌。偶尔摆上此物,吃两颗,除了有变成鸭子的幻觉,内心更加怀念南方。这种味觉上的冥顽不化,颇有些类似鲁迅在北京看到下雪时的心境,在他的笔下,“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我常常想,其实这里把雪代换成螺蛳,显然也是成立的。

16.   螺蛳美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它的。正像我们这桌几位食指大动的客人,耐不住性子高喊:“服务员,拿牙签来!”举目望去,果然是几个北方汉子。于是,同桌一位当地的女性同行,在流露无限同情之后,便开始用纪录速度示范螺蛳品尝教程:伸出纤纤玉手,用前三个指头拈住一颗螺蛳,轻轻靠近唇边,两颊微微一颤,指尖便只剩下一只空壳……整个过程就像打了一个飞吻,轻佻又不失优雅,加上眼波流转,直看得糙汉们食欲难填,纷纷仿效,抓过几只,笨拙地吮吸着,弄得一屋子山响。

吸螺蛳确有技巧存在,“嘬”的那一刹那像极了婴儿吮奶,只需要口腔前部动作。如果用力过猛,往往会呛到气管。一位北京同事被呛得歪头猛咳,进而抱怨说:“这劳什子,干吗不索性把壳儿去掉,只烧螺肉岂不痛快?”但吃螺蛳正如吃瓜子,许多乐趣正在一个“嗑”字上,这是直接食用瓜子仁所不能享受得到的曼妙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也省略了的话,以后人类进食不妨采用注射了事。吃瓜子的毕毕剥剥和吃螺蛳的啵啵动效,何尝不是味觉器官与食物的友好交谈呢?多么亲切友好的气氛!

17.   不禁想起播音学中的一个词语:播音者在播音时舌头突然转不过来,或者在嘴边打一个趔趄,行话就叫“吃螺蛳”。赵忠祥老师配音以认真著称,当年和他合作,他时常会在工作过程中突然停下,要求重录,甚至有我们几乎听不出来的地方,他也会要求重新来过:“不行,前面吃了一个小小的螺蛳!”说完,还吧唧吧唧嘴巴,仿佛回味什么。这之后,每次吃到螺蛳的时候,我眼前都会浮现赵大叔那张坚毅的大脸。

从南京离开,沿着皖南的高速公路又到安庆。一路上,油菜花盛开,徽式建筑婉约地置身在黄色的画卷中。路上再次遇到一群北京的文学中年,伊们是为了悼念安徽的一位诗人而来。晚上一起消夜,他们在不停地谈诗谈文学,我则端坐一边尽心尽力地吮着美味的螺蛳,各不相扰。有一刻,吃得眼睛濡湿,望着窗外阑珊的灯火,耳边忽听一位诗人缓缓吟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吃螺蛳。”

2009年4月8日

18.   至味在江湖

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背负绝学,遗世独立。

想起去年在四川拍片的事儿。

当时余震还在,我从彭州通济的山里出来,转场到鸡冠山。已经吃了几天方便面了,特别想找一个打牙祭的地方。恰巧路边竹林旁有间房子,门框上用油漆写着“三妹子酒家”,没犹豫,停车钻了进去——整个饭馆没有菜谱,所有的原料都摆在明面上,大厨是个粗壮的中年汉子,胡子拉碴,手里攥着菜刀拍拍打打给我们点菜。我们要了一个耙耙菜、一个老腊肉,便坐下等着。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叫扔上来更准确),第一口下去,不由转身对老板说:“伙计,你家腊肉太咸。”正在刷锅的老板头都不抬:“只有这个。”什么态度嘛,我心里想。第二口,却吃出了一股奇香,仔细再看筷子尖上的物事:大片的腊肉,由外至内,从深褐到鲜红——显然是暴腌暴晒的。

19.   旁边搭车的一个彭州哥们儿说:“这家的腊肉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要不是地震,还可以吃到他家的风干鸡。他家的鸡更巴适,晾在大山里,路还没有通……”一边吃着菜,再看那位中年汉子,隐隐地在心里生出了“世外高人”几个字——这,就是所谓的江湖菜吧。

江湖菜称呼是相对于官府菜的,无论是原料还是做法,都不按常理出牌。当年,刚刚认识黄珂,吃了他做的黄氏牛肉,不由心生景仰,他听了哈哈大笑:“锤子,我算啥子高手撒。真正的高手都在乡下的院坝里头……”我知道,每年开春,黄珂都会去四川重庆一带的山里,走村串寨,看到哪家饭食好吃,就花钱住下,趁做饭时在一旁偷窥默记——他自己称之为“采菜”,听上去像采风,有点儿故意跟艺术家混淆的意思——其实就是偷菜嘛,玩过开心网的人都知道的。

20.   每次黄珂回京,就会把我们召集起来,当成味觉小白鼠,验收他新“发明”的江湖菜。说来也怪,黄老学的很多菜,回到北京却没有办法正常实现原汁原味,起码没有他吹得那么好。黄珂只有在自己的“川菜实验室”继续埋头鼓捣,加点这个,换点那个……那个认真劲儿,只有中关村破解正版软件程序的人才能与之媲美。

其实黄珂说得没错,要吃到真正的江湖菜,肯定不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而是在乡野小店,这个道理说起来就像马拉多纳不会竞选国际足联主席、格瓦拉不能出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一样简单。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小土菜馆菜做得好,顾客盈门,换到城里扩展店面,却没几天就倒闭了。店主人迷信风水,我的判断却是最好的菜肴一定在它的发源地。就像北京开了无数家四川、重庆火锅连锁店,尽管人也很多,但味道,永远没有办法和原产地的相提并论。

21.   我仔细做过研究: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佐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在城市餐饮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大厨的脸色,很难像彭州乡间的那位汉子一样自信。

社会信息化程度愈高,大众的趣味愈发趋同。在全国的民歌手统一用金铁霖式方法发声、播音员全部用播音系腔调说话的当下,原生态个性饮食本应显出它独特的价值。然而,菜肴个性化和餐饮业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永远无法同步。厨师往往又都不是经营的决策人,真正要赚钱的老板,会根据顾客的普遍反应要求厨子做这样那样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以江湖菜扬名立万的馆子,慢慢地,江湖两个字只剩下商业意义上的招牌意味了。

22.   更可笑的是,有些乡间草根食物,却打肿脸冒充贵胄血统,编排出各种“中山靖王之后”的不靠谱名号立足,原先的乡野之豪气全都湮没在燕鲍翅之类面目可憎的菜单里面。

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背负绝学,遗世独立。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山脚下,大河边,是他们揣摩和历练武功之所,偶尔遇到知音,他们会停下手里的活计,从后院搬出一坛陈年老烧,过来跟你连干几杯,仰天长笑……那才是完整的美食体验。

当然,这种念想实现起来越来越难——你看嘛,金庸都进作协了。

2009年11月13日

*******************

【美食散文·舌尖寻味】系列

①381739 ②437231 ③411637

④510851 ⑤294687 ⑥本集

同系列文本推荐:

【纪录片·鲜味的秘密】系列

①604227 ②387313 ③529499

④438893 ⑤102029 ⑥760075

【纪录片·风味人间3】系列

①285031 ②375279 ③109981

④391745 ⑤808587 ⑥616159

⑦389529 ⑧320963

【纪录片·风味人间1】系列

①甜蜜缥缈录:574125 ②螃蟹横行记:368981

③酱料四海谈:134689 ④鸡肉风情说:803201

⑤颗粒苍穹传:127223 ⑥香肠万象集:439993

⑦根茎春秋志:524633

【烟火三十六味】系列

南京篇: ①867787 ②928887

苏州篇:①411723 ②427047

台州篇:①346711 ②319063

四川篇:①913401 ②189593

潮州篇:①219491 ②364481

云南篇:①601023 ②115061

【至味在西湖】系列1--4文本号:

①104229 ②477349 ③590387 ④495477

【人间烟火味】  系列1—7文本号:

①351987 ②749397 ③453451

④243449 ⑤310907 ⑥168167

⑦67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