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647】
读物本·《幸福的勇气》3 第一章 下
作者:闲听雨落花低吟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7855
2
2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2男0女
作品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幸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06 00:23:05
更新时间2024-06-06 10:18:1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剧本角色

青年

男,0岁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哲人

男,0岁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第一章 下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关心“他人兴趣”

青年:您注意到了吗?先生您刚才说“尊重绝对不能强迫”。这一点确实如此,我也非常赞同。但是,您转而又说“要尊重学生”。哈哈,这不是很奇怪吗?!不能强迫的事情您却强迫我去做!这不叫矛盾,什么叫矛盾呢?!

哲人:的确,单单这两句话,听起来也许有些矛盾。但是,请你这样理解,尊重之球只会弹回到主动将其投出的人那里。这正像对着墙壁投球一样。如果你投出去的话,有可能弹回来。但是,仅仅对着墙壁大喊“把球给我”却无济于事。

青年:不,您不要用巧妙的比喻来敷衍了事。请好好回答!投出球的“我”的尊重来自哪里?球可不会凭空而生!

哲人:明白了。这是理解实践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点。你还记得“共同体感觉”这个说法吗?

青年:当然记得,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理解。

哲人:是的,这是一个相当难理解的概念,还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思考。现在请你先回忆一下,阿德勒把德语中的“共同体感觉”翻译成英语的时候采用了“social interest”这个词。它的意思就是“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讲就是对形成社会的“他人”的关心。

青年:与德语不一样吧?

哲人:是的。德语中采用的是具有“共同体”意思的“gemeinschaft”与具有“感觉”意思的“gefühl”结合起来的“gemeinschaftsgefühl”一词,正是“共同体感觉”的意思。如果将该词英译时忠实于德语原文的话,那或许就会变成“community feeling”或者“community sense”了。

青年:哎呀,虽然我并不想听这种学术性的话,但还是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哲人:请你仔细思考一下。阿德勒把“共同体感觉”介绍到英语圈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忠实于德语原文的“community feeling”一词而是选择了“social interest”这个词?这其中隐含着非常重大的理由。

还在维也纳的阿德勒开始提倡“共同体感觉”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支持者都离他而去,这事我曾经说过吧?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这种东西不是科学,那些原本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科学的人开始怀疑其价值,于是阿德勒遭到非议,失去了支持者。

青年:是的,我听说过。

哲人:通过这件事,阿德勒也充分理解了“共同体感觉”推广的难度。因此,在将其介绍到英语圈的时候,他把“共同体感觉”这一概念置换成了更具实践性的行动指南,把抽象换成了具体。这种具体的行动指南正是“对他人的关心”这一说法。

青年:行动指南?

哲人:是的。也就是不要执着于自我,而要对他人给予关心。按照这种指南去做,自然就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青年:啊,我什么也不明白!这种说法已经很抽象了!对他人给予关心这种行动指南本身就很抽象!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哲人:那么,在这里请你再回忆一下弗洛姆的话:“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不做任何否定,不做任何强迫,接受并尊重“那个人真实的样子”。也就是,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那么,这具体的第一步在哪里,你知道吗?

青年:第一步是什么?

哲人:这是一个非常合乎逻辑的归结:关心“他人兴趣”。

青年:他人兴趣?!

哲人:例如,孩子们爱玩你根本无法理解的游戏,热衷于一些面向孩子的无聊玩具,有时还读一些与公共秩序和社会良俗相违背的书籍,沉迷于电子游戏……你也可以想到很多事例吧?

青年:是的,几乎每天都在亲眼看见类似的场景。

哲人:很多父母或者教育者都对此非常反感,希望能够带给孩子更多“有用的东西”或者是“有价值的东西”。劝阻其不良行为,没收书籍或者玩具,只给孩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父母这么做是在“为孩子着想”。但这完全是一种缺乏“尊重”,只能逐渐拉远与孩子距离的行为。因为它否定了孩子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兴趣。

青年:那么,您的意思是说要给他们推荐一些低俗的游戏?

哲人:不是我们向其推荐什么。只是去关心“孩子们的兴趣”。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

青年:但是,那……

哲人:并不仅仅是孩子。这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必需的尊重的具体的第一步。无论是公司里的人际关系还是恋人间的关系,抑或是国际关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对“他人兴趣”给予更多关心。

青年:不可能!先生您或许不知道,那些孩子们的兴趣有的非常下流!有的甚至极其粗俗、怪诞、丑恶!所以,为他们指出正确道路不正是我们大人的职责所在吗?!

哲人:不对。关于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喜欢这样讲,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你现在是企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所以才会用“粗俗”“丑恶”之类的词来形容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兴趣粗俗。那么,他们又看到了什么呢?首先就从理解他们这一点开始。

青年:哎呀,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哲人:为什么?

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青年:先生也许已经忘了,但我还清楚地记着。三年前,您断言道,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不是“世界如何”,而是“如何看待世界”。我们都无法脱离主观。

哲人:是的,正是如此。

青年:那么,我要问问您。无法脱离主观的我们又如何拥有“他人的眼睛”或者“他人的耳朵”,甚至拥有“他人的心灵”?!请您不要玩文字游戏!

哲人:这个问题很重要。的确,我们无法脱离主观。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他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人眼中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耳中听到的声音。

阿德勒这样建议:首先想一想“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如此一来,你就会意识到“自己也一定会面临和此人一样的课题吧”,于是也就能理解他人。继而就能够想象到“自己也一定会采取和此人一样的做法吧”。

青年:同样的心灵和人生……?

哲人:例如,有一个根本不想学习的学生。此时去追问他“你为什么不学习”,这种做法本身就表现了缺乏尊重的态度。不要这样做,而是去想一想“假如自己和他拥有同样的心灵和人生的情况会如何?”。想象一下自己和他处于相同的年纪,生活在一样的家庭,交着和他相同的朋友,拥有和他一样的兴趣。如此一来也就能想象出“那样的自己”在学习这个课题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会拒绝学习……你知道这种态度叫什么吗?

青年:……是想象力吗?

哲人:不,这就是“共鸣”。

青年:共鸣?!这种去想象拥有同样的心灵和人生的做法?

哲人:是的。我们一般认为的共鸣,也就是想着“我也是一样的心情”去同意对方的意见,其实这只不过是赞同而非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青年:技术!共鸣是技术吗?

哲人:是的。并且,只要是技术,你也可以掌握。

青年:哦,很有趣嘛!那么,请您作为技术来说明一下吧。究竟如何了解对方的“心灵和人生”?难道要一一去咨询?哈,这您也不明白吧!

哲人:所以才要去关心“他人兴趣”。不可以仅仅是远距离地观望。必须亲自投入其中。没有投入其中的你只会高高在上地批评“那不合理”“这有毛病”。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也不可能有共鸣。

青年:不对!完全不对!

哲人:哪里不对?

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青年:如果我和学生们一起玩球的话,他们也许会敬慕我。也许会增加好感拉近距离。但是,你一旦成为那些孩子们的“朋友”,教育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很遗憾,孩子们并不是天使。他们往往是“蹬鼻子上脸”无法无天的小恶魔。其实你只是在与世上并不存在的空想中的天使们做游戏!

哲人:我也养育了两个孩子。另外,也有很多不习惯学校教育的年轻人到这个书房里来进行心理咨询。如你所言,孩子不是天使,是人。

但是,正因为他们是人,才必须给予最大的尊重。不俯视、不仰视、不讨好、平等以待,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共鸣。

青年:不,尊重他们的理由我没法接受。归根结底,我们是要通过尊重激发其自尊心吧?这本身就是一种小瞧孩子们的想法!

哲人:我的话你还是只理解了一半。我并不是要求你单方面去“尊重”。而是希望你教会孩子们“尊重”。

青年:教会尊重?

哲人:是的,通过你的身体力行来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尊重。展示尊重这种构筑人际关系基础的方法,让他们了解基于尊重的关系。阿德勒说“怯懦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当然,“尊重”也会传染。

青年:会传染?!无论勇气还是尊重?

哲人:是的。由你开始。即使没人理解和赞同,你也必须首先点亮火把,展示勇气和尊重。火把照亮的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数米,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上。但是,数百米之外的人也可以看到你所举着的火把。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盏火把,数十数百的人们都会被这些火把照亮。

青年:……哼,这究竟是什么寓言呀?!您的意思是说我们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尊重孩子们并教给他们什么是尊重?

哲人:是的。不仅仅是教育,这也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青年:不不,我不知道您到底养育了几个孩子,有多少人到这里来进行心理咨询,但先生您是闷在这个闭塞书房里的哲学家。您根本不了解现代的现实社会和学校!

学校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寻求的根本不是人格或者虚无的“人格知识”,监护人和社会要的是看得见的数字。就教育机构来说,那就是看学习实力的提升!

哲人:是的,这倒没错。

青年:无论你多么受学生爱戴,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实力的教育者都会被打上教育失职的烙印。这就等同于企业集团中的亏损企业!而那些靠强硬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实力的教育者就可以获得喝彩和掌声。

并且,问题还远不止如此。就连那些一直被训斥的学生们日后也会感激地说“谢谢您那时对我的严厉指导”!学生本人也认为正因为被严加管教才能够继续学习,所以老师的严厉是爱的鞭策。并且,他们甚至会对此感激不已!这种现实,您又如何解释呢?!

哲人:当然,我也认为会有你说的这些情况。这也可以说正是对阿德勒心理学理论再学习的好案例。

青年:哦,您是说可以解释?

哲人:我们接着三年前的讨论,对阿德勒心理学进行深一步的探讨,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共同体感觉”。对此,哲人说:“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并且他还说这需要共鸣技术,而共鸣的第一步就是关心“他人兴趣”。作为道理,可以理解。但是,教育者的工作就是成为孩子们好的理解者吗?这究竟是不是哲学家的文字游戏呢?青年目光犀利地注视着提出“再学习”一词的哲人。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青年:那我要问问您。再学习阿德勒的什么呢?

哲人: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青年:我知道。就是“目的论”嘛。

哲人:那你能简单说明一下吗?

青年:我试试吧。无论过去发生什么,那都不起决定作用。过去有没有精神创伤都没有关系,因为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照现在的“目的”活着。例如,有人说“因为家庭环境恶劣,所以形成了阴郁的性格”,这就是人生的谎言。事实上是,有“不想在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在先,继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才选择了不与人来往的“阴郁性格”。并且,为自己选择这种性格找借口,就搬出了“过去的家庭环境”……是这么回事吧?

哲人:是的。你接着说。

青年:也就是说,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哲人:正是如此。

青年:并且,那时先生还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这样理解没错吧?

哲人:谢谢。没错。我们并不是受过去精神创伤摆布的脆弱存在。阿德勒思想本身就是基于对人的尊严与潜能的强烈信赖,他认为“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

青年:是的,我明白。不过,我还是无法彻底排除“原因”的强大影响,难以用“目的”来阐释一切。例如,即使有“不想与他人来往”的目的存在,那也一定是因为有促使这种目的产生的“原因”吧。在我看来,目的论即使是划时代的观点,也并非万能的真理。

哲人:那也没关系。通过今夜的交谈,有些事情也许会改变,也许不会改变。决定于你,我绝不强求。那么,请你听一听我这个想法。

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究竟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青年:因为其实是不想改变?

哲人:正是如此。这又要涉及“变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倘若说得过激一些,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青年:死亡?

哲人:比如,假设你现在正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那么,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青年:嗯。

哲人:那么,当一个人想要肯定“现在的自己”之时,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过去如何着色呢?

青年:啊,也就是说……

哲人:答案只有一个。也就是将自己的过去总结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青年:……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

哲人:是的。你刚才说到的大讲“谢谢您那时对我的严厉指导”之类感谢之辞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想积极肯定“现在的自己”。结果,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记忆。所以,他们并不是用感激之辞来肯定强权式教育。

青年:因为想要肯定现在,所以过去就会变成美好回忆……哎呀,太有意思了。作为脱离现实的心理学来说,这的确是非常有趣的研究。但是,我无法赞同这种解释。为什么呢?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我就根本不符合您现在这种说法!我至今依然对初中或高中时代那些严厉到蛮不讲理的老师们心怀不满,绝无半点感谢之意,那种坐牢一样的学校生活也绝对不会成为美好回忆!

哲人:那是因为你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吧。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倘若讲得再苛刻一些,就是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过去涂成灰色。想要把原因都归结为“都怪那个学校”或者“全因为有那样的老师”之类的托词之上。并且,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青年:您……您太失礼了!您有什么证据就如此胡猜乱想!

哲人:你真能断言我这是胡猜乱想吗?问题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现在的自己”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

青年:请收回您的话!您又了解我什么?!

哲人:你别激动。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青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过去?!

哲人:所谓的过去,并不是无法回去,而是根本“不存在”。只要不认清这一点,就无法搞懂目的论的本质。

青年:哎呀,太气人了!胡猜乱想之后又在这里说什么“过去根本不存在”?!真是满口谎言,您就打算这样糊弄我吗?!好吧,那就让我把您的谎言一一揭穿!!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哲人:这的确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观点。但是,如果冷静地实事求是地想一想,你一定会同意。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青年:您似乎是被思想的热情烧坏头脑了吧!假如过去不存在,那“历史”又是什么?难道您热爱的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也不存在?您这么讲会被嘲笑不懂科学!

哲人:历史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历史常常按照掌权者制定的是非观被巧妙地篡改。一切年表和史书都是被篡改过的伪书,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时代掌权者的正统性。

在历史中,常常是“现在”最正确,一旦某个政权被打倒,又会有新的执政者来改写过去。目的只有一个: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在这里,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青年:但是……

哲人:例如,假设在某个国家,某个武装组织策划了武装政变。一旦被镇压,政变以失败告终,他们就会以逆贼的罪名被写进历史。另一方面,如果政变成功,政权被打倒,他们就会作为对抗暴政的英雄名垂青史。

青年:……所以说历史常常被胜者改写?

哲人:我们个人也一样。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青年:不对!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个人的过去,还有记忆,这属于脑科学领域。算了吧!!这不是您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哲学家能懂的领域!

哲人:关于记忆,请你这样想。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青年:您在说什么啊?!

哲人:我给你介绍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我在为某位男士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作为童年时代的记忆,他提到了“曾经被狗咬到脚”这件事。据说他平日总是被母亲教导说:“如果遇到野狗一定不要动。因为你越是逃它越会追过来。”过去街上常常有很多野狗,某一日,他在路旁遇上了野狗。虽然同行的朋友们都逃走了,但他按照妈妈的嘱咐,待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他遭到野狗袭击被咬伤了脚。

青年:先生是说那记忆是被捏造的谎言?

哲人:不是谎言,事实上确实被咬了。但是,这件事应该还有后续。在之后的多次心理咨询中,他想起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正在他被狗咬伤痛苦地蹲在那里的时候,骑车路过的一位男士将他救起并送到了医院。

心理咨询初期,他抱着“世界很危险,人人都是我的敌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世界观)。对那时的他来说,被狗咬伤的记忆正是象征着世界充满危险的事件。但是,当渐渐开始认为“世界是安全的,人人都是我的朋友”的时候,印证这一想法的事件就从记忆中被挖掘出来了。

青年:嗯。

哲人:自己被狗咬了?还是得到了他人的救助?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为“使用心理学”就在于“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一观点。并非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青年:……您是说完全是我们自己在选择人生、选择自己的过去?

哲人:是的。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都会有悲伤和挫折以及追悔莫及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把过去发生的悲剧说成是“教训”或“回忆”,而有的人则把其当成至今不敢触及的精神创伤呢?

这并不是被过去所束缚,其实是自己需要把过去着上“不幸”的颜色。若是说得再严重些,那就是企图借悲剧这一劣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青年:够啦!别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啦!什么是悲剧的劣酒?!你所说的一切不过是强者的理论、胜者的理论!你根本不懂精神创伤者的痛苦,你这是在侮辱那些受过精神创伤的人!

哲人:不对,我正因为相信人的潜能才否定沉溺于悲剧的做法。

青年:不,我并不想听你以前度过了什么样的人生,但感觉基本上能够理解。总之,你应该是既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也没有遭遇过极其不合理的事情,直接就踏进了虚无缥缈的哲学世界,所以才能如此不顾别人遭受的心灵创伤。您完全是一个幸运儿!

哲人:……你似乎无法接受啊。那么,我们来试试这个吧。这是我们做心理咨询时经常使用的三棱柱。

青年:哦,看上去很有意思。这是什么?

哲人:这个三棱柱就代表我们的心。现在,从你坐的位置只能看到三个侧面中的两个面。两个面上分别写着什么呢?

青年:一个面上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

哲人:是的,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大多讲的就是这两种情况。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遭到的不幸,抑或是深恶痛绝地控诉责难自己的他人或者将自己卷入其中的社会。

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与家人朋友交谈的时候,商量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说什么。但是,像这样视觉化之后,就会清楚地看到我们说的话归根结底只有这两种而已。你一定也能想得到是什么吧?

青年:……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嗯,也可以这么说吧……

哲人:但是,我们应该谈的并不是这种事情。无论你怎么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也无论能够得到别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安慰,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青年:那该怎么办呢?!

哲人:三棱柱被遮挡住的另一面,你认为这里写的会是什么呢?

青年:哎呀,别故弄玄虚了!快给我看看!

哲人:好吧。上面写的是什么,请你大声读出来。

哲人拿出了折成三棱柱形状的纸。从青年所在的位置只能看到三面中的两个面。上面分别写着“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据哲人讲,苦恼不堪的人所倾诉的归根结底就这两种。并且,哲人用他那纤细的手指缓缓地转动了一下三棱柱,露出了最后一个面上写的字,那上面写的话对青年来说简直是刺入肺腑。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青年:……

哲人:来,请你读出来!

青年:“以后怎么做?”

哲人:是的,我们应该谈论的正是这一点“以后怎么做?”。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无论你再怎么大声倾诉这两点,我都会置若罔闻。

青年:您……您太无情了!

哲人:我并非因为冷漠而置若罔闻,是因为这些事情不值得谈论,所以才置若罔闻。的确,假如我听他倾诉“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然后再随声附和地说些“那一定很痛苦吧”或者“你根本没有错”之类的安慰话,对方也许会得到一时的慰藉,也许会产生一种“接受心理辅导真好”或者“和这个人交谈真好”之类的满足感。

但是,这之后的每一天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倘若再次受伤还会想要寻求治疗。最终这不就成了一种依赖了吗?正因为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要谈论的是“以后怎么做”。

青年:但是,如果要认真思考“以后”的话,还是得先了解作为前提的“以前”吧!

哲人:不需要。你现在就在我眼前。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我再重复一遍,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请你理解这一点。

青年:不对!您这只不过在强词夺理地指责别人的诉苦!这种做法是不承认也不愿接受人性的弱点,是在强迫别人接受傲慢的强者理论!

哲人:并非如此。例如,我们心理咨询师一般会把这个三棱柱递给来访者。并告诉他们:“谈什么都可以,所以请把接下来要谈的内容的正面展示给我。”然后,很多人都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这一面,并开始思考相关内容。

青年:自己选择?

哲人:另一方面,在其他流派的心理咨询中也有不少人采用冲击疗法式的手段,也就是通过不断地追溯过去,故意刺激患者令其感情爆发。但是,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

我们既不是魔术师也不是魔法师。我再强调一次,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它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

青年:……呵呵呵,您又使用了“科学性”这个词吧?

哲人:是的。

青年:好吧,我暂且接受,这个词我现在就先暂且接受。那么我们接下来好好谈一谈对于我来说最大的问题——“以后”,也就是教育者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