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492】
读物本·《中国人的老礼儿》1 问路须先道尊称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524
11
20
1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本书为京味作家刘一达先生新著作,介绍了100条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老礼儿,比如问路的礼节、称呼的礼节、见面问好、穿衣戴帽、请客吃饭、传承老规矩、老礼儿,讲述礼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1-17 09:06:10
更新时间2025-01-17 09:06:0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16段

 魚阅精选:本书为京味作家刘一达先生新著作,介绍了100条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老礼儿,比如问路的礼节、称呼的礼节、见面问好、穿衣戴帽、请客吃饭、传承老规矩、老礼儿,讲述礼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开场白:礼仪之邦话老礼儿

01.

什么是中国人的老礼儿?这还用问吗?

中国人的老礼儿就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老事年间的礼儿。这些老礼儿包括礼貌、礼节、礼仪、礼数等。

中国人的老礼儿,也可以说是中国民间通用的一些礼数,这里有约定俗成的俗礼,有儒释道三教的教规,有文人墨客的礼约,有三教九流的门规,有五行八作的行规,有官场上的约法,也有封建制度下的家法、族规,还有传统伦理道德的礼数。总之,内容比较庞杂,但是这些都可以用“传统文化”这四个字来高度浓缩。

02.

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有些中国人的老礼儿已然过时,拿到现在看有些迂腐,已不适用;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亦属糟粕,也被历史淘汰。但是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沿袭了数千年的一些老礼儿,还是有必要继承和发扬的。

有些中国人的老礼儿还属于历史文化的范畴,人们也应当了解,不了解往往就要闹笑话,还会误人子弟。举个例子说,您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吧,剧里唐僧戴的莲花瓣形状的帽子,应该叫“佛帽”。“佛帽”一般只有在僧人敬佛,也就是参加佛教的宗教仪式上才能戴,以示对佛的敬重,平常是不戴的。

03.

可是在电视剧里,唐僧无论走到哪儿都戴着“佛帽”,这就不合体统了,也破了规矩。这是电视剧的编导缺乏这方面的常识,不懂佛门老礼儿造成的结果。

再比如电影《少林寺》里的长老剃着光头,穿着袈裟,却留着长长的胡子。这也是破了佛门的规矩,显得不伦不类了。佛教讲究‘六根清净’,出家之人是不能留胡子的。

什么人能留胡子?道教的道士可以留,不是佛家弟子的人也可以留,唯独出家的人不能留胡子。可是电影的编导缺少这方面的常识,不懂老礼儿,把长老设计成留胡子的形象。于是民间有信佛的年轻人,由于看了电影,又不懂这些老礼儿,也纷纷效仿,留起长胡子。

所以,有些中国人的老礼儿还是应该懂得的,不懂,就要闹笑话;不懂,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04.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古人告诉我们:失礼不但可能误事,还会误国,甚至可以丧邦。这绝非耸人听闻。

中国人不但要懂中国的老礼儿,还要身体力行和继承弘扬。因为老礼儿并没过时,许多老礼儿在现代生活中还在应用,所以,中国人的老礼儿并不老。

人们一听中国人的老礼儿,可能会想到孔夫子生活的年代,其实,我们说的有些老礼儿,比孔夫子生活的年代更老。

据相关的史料记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礼节、礼仪、礼数等,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相当地完备,甚至完善了,但也正是因为西周末年的战争频繁,周代的许多礼仪开始淡化,以至于到了孔夫子生活的年代,有些老礼儿就已经不讲究了,所以,孔夫子才发出“礼坏乐崩”的感慨。

中国人的老礼儿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