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709】
读物本·《京味儿》12 伏天的豆腐 冬天的茶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445
9
20
1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京味儿》崔岱远,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京味儿”。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京味儿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初秋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1-17 10:00:54
更新时间2025-01-17 10:00:5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19段

伏天的豆腐,冬天的茶

01.

北京的小吃有个特点,就是讲究口味纯正,泾渭分明。凉的就是冰凉的,最好是带着冰凌子的;热的就是滚烫的,绝不能是温吞的;清淡的就是爽利的,醇厚的就是浓重的,甜的就是甜的,咸的就是咸的……但不知为什么,很多小吃的名称却和本身毫无瓜葛,所以绝不能顾名思义。比如炒肝儿其实并没有用油炒也没多少肝儿;灌肠儿就根本和肠子没什么关系;而驴打滚儿更逗了,和驴八竿子打不着,简直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以这“伏天的豆腐”和“冬天的茶”为例,您听听是不是这么回事。

02.

先说说这“伏天的豆腐”。这可不是黄豆做成的豆腐,而是一种盛在小瓷碗里叫杏仁豆腐的饮品。

北京的伏天是燥热的。房顶上的空气里颤动着一股似雾非雾的白气,柏油路被晒得烫人脚底板儿,仿佛就要熔化了似的。在这燥热里行走的人们更是唇焦口干,仿佛舌根和咽喉都粘在了一处。这时候,如果嘴唇凑着那沁凉的小瓷碗,喝上一口晶莹爽滑的冰镇杏仁豆腐,干涩的口腔顿觉甘饴湿润,焦躁的心也顿时得以片刻沉静。

03.

地道的杏仁豆腐当然是用杏仁做的。把一大把生杏仁用开水泡了,轻轻剥了外皮,在清水里漂洗干净。用小石磨研碎,再用纱布包了榨出汁来。之后,把琼脂熔化,加牛奶和冰糖同煮,兑入杏仁汁,开锅后撇去浮沫儿,倒进一个个小瓷碗里晾凉了,就凝结成杏仁豆腐。用刀划成菱形块,倒上桂花冰糖水,就可以入口了。

04.

要注意的是,桂花糖水最好调得略微浓一些,如果太淡了,杏仁豆腐沉在碗底下漂不起来,看上去就没那么漂亮了。浸泡在糖水里的杏仁豆腐半透明,洁白滑润得像一块块琼脂美玉,吃到嘴里舒爽润滑,淡雅清新间有一股杏仁特有的清幽芳香从口腔直冲鼻腔,不由得令人精神一振。拿勺 一小块水嫩的杏仁豆腐入口,细细品味,还有一丝若隐若现的苦意,正合了“夏多苦”的古训。这真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奇妙滋味。

05.

我自己也动手做过杏仁豆腐,只不过是简易版的——把一些琼脂粉在一个搪瓷盆里化开,点上两滴杏仁香精,然后把牛奶烧开了浇上去,过一会儿凝结成块儿状,再浇上桂花糖水,用刀切成菱形块儿。放在冰箱里冰镇一小会儿,吃起来也有那么点儿意思。

现在一些地方卖的杏仁豆腐喜欢点缀些红绿樱桃、葡萄干儿等等干果,大概为的是好看。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吃,最好就是品尝原料的真味,这样才吃得真诚,吃得实在。而调味,主要是为了去异味,提鲜味,定滋味。但像杏仁豆腐这样本味香气悠长、口味纯正却又很清淡的吃食,稍稍加一些别的,就容易喧宾夺主,遮盖住那份原有的纯美,反而画蛇添足了。

06.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吃无定法,有人喜欢尝试加点儿什么,倒也无妨。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