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朗读练习之用,如侵联删)
1.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
前言
世间女子,纷丽多姿。唯独有她,哀艳如诗。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者,一个传奇。
她是林徽因,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她美艳如花,风华绝代,但是她生命中的一半时间都在和肺病做斗争,中年以后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她出身名门,留学欧美,但是她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她是一个怨妾的女儿,二十一岁时父亲去世。
3.
她可以在北京城豪华的“太太客厅”里优雅地谈笑风生,她也可以坐三等火车,住鸡毛小店,出没于荒郊野外进行考察。
她是三角恋的女主角。诗人徐志摩为她抛弃发妻,哲人金岳霖为她终身守候,建筑学家梁思成呵护了她一辈子。
她是家庭妇女,也是作家;她是两个孩子的慈母,也是建筑师;她是优雅的沙龙女主人,也是风餐露宿进行田野考察的学者;她是貌美如花、情感细腻的女性,也是四处奔走、理智刚毅的男性;她拖着病弱的身躯,却带给身边的人们无限的活力。
4.
她真诚、热情、细腻、直率,同时也有几分自恋、自傲,她一生缺乏女性朋友,是有名的“刀子嘴,豆腐心”。
这就是我们要给大家说的林徽因,一个多面的、并不完美的林徽因,一个超越了绯闻女主角的林徽因。
很难说林徽因是幸运的,抑或是不幸。上帝关闭一扇窗,也许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同样,如果上帝打开一扇门,也许就会关闭一扇窗。大多数时候,生命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暗淡的底子,有的人偏要把它涂成明亮的彩色,有的人却在黑暗中沉沦下去。林徽因是前者。
5.
女性常常夸大自己的脆弱,认为自己是一株藤蔓,必须缠绕在一棵树上。其实如果内心强大,女性本身就是一棵树。林徽因用脚去丈量,用心去写作,用病体去工作,在忙碌中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管身边是什么样的男性,都不必去依附。她赢得了他们的爱和尊重一辈子。
从北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到西南联大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脱坯和泥筑建的屋宅,再到她患病时煎熬五年困苦闭封却依旧未曾懈怠建筑研究片刻的李庄生涯。
6.
林徽因,一步一步,走得铿锵、热烈,又哀艳、笃定,寸寸皆是庄严并令人钦佩。
她的人生不算长,可是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历尽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也获得了圆满的婚姻。也正是因为这样,为林徽因立传,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林徽因传》将要叙述的,是她的才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与辉煌……让你邂逅一位真实的林徽因。
7.
梦回江南烟雨中
林徽因幼年时的照片留下的不多,大抵是由于年代久远不知失落在何处吧。有一张徽因大约3岁时的照片被保存下来:一个小小的女孩子站在庭院里,背靠一张老式藤椅,清澈的眼睛注视着前方。这老宅已有百年光阴,这藤椅亦默默守候了很多人的欢笑和泪珠。唯有这女孩尚不知人事,亦不知那遥远处会有怎样的期待和遭遇。
8.
林徽因是林家的第一个孩子,祖父母和父亲,自然视其为掌上明珠。她也是怨妾的女儿,与父亲聚少离多。人生就是这么悲喜交加。
然而人生又何来绝对的完美?悲观者说人生下来即为承担罪孽,以为自己早已厌倦,却总想一醉贪欢。
而那被时光遗忘的欢颜,此时还在烟雨蒙蒙中等待着谁呢?
9.
徽音,徽因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杭州城已是烟水迷离。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恍若梦境的烟雨小巷,青翠掩映下的幽深庭院……它们静静地,不知道在等待着什么。
也许是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让这座古城更加风情万种。
微雨西湖,莲花徐徐地舒展绽放。
10.
一座本就韵味天然的城,被秋月春风的情怀滋养,又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这是梦里才有的故园,让人沉迷其中,但愿长醉不复醒。
1904年6月10日,杭州。陆官巷如往日一样古朴安详,空气中飘散着栀子花的清淡香气。林宅的主人——太守林孝恂的长子,28岁的林长民此时并不在家中。他正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忙着,和热血沸腾的宪政名士来往,用笔杆子为他们的主张摇旗呐喊。他整日忙碌,极少过问家中事,甚至包括自己待产的太太。
11.
忽然间,一声婴儿清亮的啼哭打破了这座巍巍官宅燥热的宁静。这一声啼哭在太守和妻子游氏听来犹如天籁——林孝恂的长孙女,长民的长女出生了。
这个小婴儿为沉寂许久的林宅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欢喜。尽管当时男尊女卑,尽管这是个女孩子,但也是上苍赐给林家的一份不早不晚的厚礼。弄瓦之喜嘛。
一个女孩子,又是长女,名字一定得精雕细琢了,取什么名字好呢?林老太爷是光绪己丑年(1889年)年进士,自然是饱读诗书,信手拈来。《诗经·大雅·思齐》云:“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长孙女遂名为林徽音。
(3岁时的林徽因)
12.
无数诗词歌赋中有那么多美丽娇媚的名字,为什么给孩子取名为徽音呢?
《诗经·雅大雅·文王之什》的全诗是: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13.
这首诗的大意为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首章六句是对三位女性的赞美,即“周室三母”:文王的祖母周姜(太姜),文王的母亲大任(太任)和文王妻子大姒(太姒)。作者认为,周文王如此贤明,与这三位女性息息相关。文王的祖母、母亲和妻子都是贤良端庄的女性,文王耳濡目染,处在一个很好的人际环境中。诗作后半部分赞扬了文王作为圣人的行动和好结果:孝敬祖先,故祖先无怨无痛,庇佑文王;文王以身作则于妻子,使大姒母仪天下;做兄弟们的榜样,使兄弟温文有礼,整个家族和邦国都和平、温馨。
14.
虽然时光倒流千年,儒家的先哲们对女性却并不存在偏见,他们承认女性在相夫教子中的重要地位并颂扬之。林孝恂明显继承了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并且,长子林长民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甚至更进一步。他把长女徽音当作儿子一样培养,送她读书,带着她出国游学。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子在未来不仅做到了相夫教子,更在男性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争取到了一席之地,留名中国建筑史。即使是在力求两性平等的今天,这样的成就也足以令人赞叹,更何况她还是一名天赋禀异的诗人。
15.
《诗经·大雅·思齐》云:“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遂名为林徽音。
徽音改为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了。当时她常有诗作发表,另一位经常写诗的男性作者名林徽音,报刊经常把他们的名字混淆。《诗刊》还专门就这件事发过更正声明。于是林徽因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
“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此后,林徽音正式更名为林徽因。
16.
林徽因对改名字的解释,流露出她独有的傲气。她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愿泯然于众人。从字形上看,徽因比徽音更男性化,似乎不太适合面容秀丽的她。但这恰好契合了她的性格。林徽因“人艳如花”的外表下,是不输给七尺男儿的坚韧。她短暂却耀眼的一生,诠释了一位女性是如何把坚强和美丽、风情和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她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筑在高高的崖壁上、在云间若隐若现的城堡中的梦。
17.
庭怨深深深几许
那座古朴灵性的深深庭院,带着温厚的江南底蕴。只是不知道青瓦灰墙下,有过几多冷暖交替的从前;老旧的木楼上,又有何人凝注过飞入百姓家的堂前燕。
园内的栀子花还在不识愁滋味地开着,梁间的燕巢仍在,桌上的景泰蓝花瓶已落满尘埃。它们还不知道,这宅院里的人都去了哪里。
幸福宁静之下总是隐藏着苦涩的暗涌,就像花容月貌终将抵不过春恨秋悲的凋零。
18.
这深深庭院,倒是适合上演这么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前尘往事。
林徽因出身高贵,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的后代。祖父林孝恂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他资助的旅日青年学子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父亲林长民1906年赴日留学,回国之后就读于杭州东文学校,后再次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林长民气质儒雅,善诗文,工书法,翻译过《西方东侵史》,也是《译林》月刊的创始人之一。徽因的叔叔、姑姑们也是才华横溢。总之,林家人才辈出,风气向学,志在荡涤陋习,除旧迎新。
19.
只有一个人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那就是徽因的母亲何雪媛。
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续弦。她来自浙江小城嘉兴,家里开着小作坊,属于典型的小家碧玉。林长民原配是门当户对的叶氏,两人系指腹为婚,感情淡薄。叶氏早早病逝,来不及留下一儿半女。何雪媛在这样的情况下嫁入林家,名为续弦,实与原配无异。对于一个小作坊主的女儿来说,能嫁入林家,堪称天大的喜事了。
20.
但何雪媛并不幸福。她大字不识,又不会女红,脾气也不好。因此,她和丈夫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她也不理解林家上下那种读书人的作为:一家子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讲历史典故,针砭时弊,激扬文字。她不懂,更没有兴趣,觉得他们很可笑。如果是算计升官发财的途径,也情有可原,可这些丝毫没有实用价值的行为有何用呢?
林家人也曾试图向何雪媛解释这一切,但很快发现他们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于是他们不再跟她费口舌,丈夫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21.
她试图参与一些家务事,但那套小作坊带来的行事做派根本入不了婆婆的法眼。甚至连佣人也把她的指挥当耳边风,他们只听游氏——这个优雅干练,有文化的女人的话。
何雪媛就这样在书香门第中煎熬着,性格渐渐变得暴躁,喜怒无常。特别是女儿林徽因被公公婆婆带走教读书识字这件事更让她感到孤立无援。何雪媛常常无故冲小小的徽因发脾气,过后又后悔甚至哭泣起来。徽因战战兢兢地和母亲相处着,不知如何是好。
22.
父母的言行势必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生。何雪媛给了林徽因性格上负面的影响,至少急躁是其中之一。几十年后,林徽因为人妻为人母,仍然和母亲住在一起,两个急躁的女性处在同一屋檐下,冲突无可避免。她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说:“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刚才这又是为了女佣人……我经常和妈妈争吵,但这完全是傻帽和自找苦吃。”
23.
林徽因爱着母亲,但无法令人放松的母女关系也成了她一生的精神包袱。徽因好友金岳霖写给费正清的信中如此看待林母:
她属于完全不同的一代人,却又生活在一个比较现代的家庭中,她在这个家庭中主意很多,也有些能量,可是完全没有正经事可做,她做的只是偶尔落到她手中的事。她自己因为非常寂寞,迫切需要与人交谈,唯一能够与之交流的就是徽因,但徽因由于全然不了解她的一般观念和感受,几乎不能和她交流。
24.
其结果是她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争吵以外别无接触。她们彼此相爱,却又相互不喜欢。
何雪媛和林徽因的关系,就像她和林长民一样,无话可说,说话必争吵。何雪媛就在这种“无话可说”“无事可做”的状态下,直到她八十多岁去世。她的一生中经历了两件大事情,一是给自己51岁的女儿送终,二是几年后给女婿送终。为她送终的,则是她女婿的续弦。
25.
蔡官巷
人的性情多为天生,有些人骨子里即是安静,有些人生来便怀着躁动不安的因子。但后天之启蒙亦尤为重要,倘若一个沉静之人被放逐于喧嚣市井,难免不为浮华所动。而将一个浮躁之人搁置于庙宇山林,亦可稍许净化。我们都在潜移默化的时光中改变着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1909年,5岁的林徽因随家人搬迁至蔡官巷的一处宅院,在这里住了三年。时光短暂,但却给一代才女风华绝代的人生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
26.
徽因的大姑林泽民成为她的启蒙老师。林泽民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打小接受私塾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也不落人后。就是这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姑母教会了徽因读书识字。
最重要的是,林徽因由于林泽民的启蒙,爱上了书香。
拨开时光的雾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幼小的徽因手捧一册册书本,在月上柳梢头的夜晚,在暮色低垂的黄昏,在朝暮喷薄的清晨安静而沉醉地阅读着,用小小的心体会着。
27.
也许那时她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美好的意象,也读不懂诗意的情怀和人情冷暖的故事,但她从此爱上了读书。
那些早早就映入脑海的或瑰丽或清淡的文字,在她成年后,幻化成一树一树的花开,幻化成忧郁的秋天,幻化成少女的巧笑倩兮和不息的变幻,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星空中最特别的那一颗星子。
但林徽因的童年并非单纯愉快,她的家庭注定了她不能用符合这个年纪的行事与大人们交流。
28.
何雪媛由于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和家族的首肯,生出抱怨之心。那时候她跟母亲住在后院,每次高高兴兴从前院回来,何雪媛就会无休止地数落女儿。从那时候起,徽因的内心深处就交织着对父母又爱又怨的矛盾感情。她爱儒雅清俊才华横溢的父亲,却又怪他对母亲的冷淡无情;她也爱着给她温暖和爱的母亲,又怨着她总在怨怼中把父亲推得更远。
29.
年纪小小的徽因背上了成年人强加的沉重。她既要在祖父母、父亲面前当乖巧伶俐的“天才少女”,又得在母亲面前做个让她满意的乖顺的女儿。多年以后林徽因写了一篇叫作《绣绣》的小说,说的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子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性格懦弱、心胸狭隘又无能,父亲冷落妻子,又娶了二太太。绣绣整日夹在父母的争执中彷徨不安,最终因病死去了。绣绣还未成熟的心灵里深藏着对父母爱恨交织的情绪,爱莫能助的无奈。
30.
这一切又何尝不是林徽因童年生活的写照呢。
徽因7岁上,祖母游氏去世。一直对婆婆怀有复杂感情的何雪媛在葬礼上失声痛哭。这个女人是她的“敌人”,也是她的偶像。恨、嫉妒、崇拜、感激(何雪媛结婚后多年未生育,游氏告诫儿子洁身自好不要急着纳妾)交织着她被抱怨占据的内心。现在,已成为林家女主人的何雪媛原谅了这个又爱又恨的“仇敌”。她变得平静很多,就算是抱怨也能做到心平气和,不像以前那样喜怒无常。
31.
也许,徽因的父亲未必是个薄情之人,只是他与妻子之间无任何爱的交集。人总是在不断的错失中走过一生,相伴的人未必是曾经憧憬过的那个人,但仍然要努力地走下去。彼此厌烦并非罪不可赦,只可惜天意弄人,流水落花,造出这么多痴男怨女,不得尽如人意。
大半生在与肺病做着抗争,尝尽人间冷暖的林徽因也清楚地了解这些吧。她生命中有据可查的感情,哪怕是和梁思成神仙眷侣,哪一段是真正意义上的圆满呢,哪能没有丝毫遗憾呢?就算风华绝代,也不过是个饮食烟火的平凡女人,也曾有过惆怅和踟蹰,只不过她终究做到了收放自如,并懂得如何取舍罢了。
32.
妾的女儿
妾,又称姨太、陪房,主要指一夫多妻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词。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一代才女林徽因便是妾的女儿。
她是林家的长女,得宠,但林家人却吝于将这份宠爱分给她的母亲。
(林徽因父亲:年轻时的林长民)
33.
林徽因的生母,这个脾气喜怒无常,常常伤害尚且年幼的女儿的怨妾,也许并不知道,她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了女儿一生对爱情的抉择。
好日子就像薄薄的第一场冬雪,还没等把美景看个究竟就消失得无踪迹了。徽因九岁,林长民娶了二太太程桂林。作为大太太的何雪媛,是最后一个知道老爷要纳妾的。林长民禀告了老太爷一回,得了默许。林太守已是垂暮的夕阳,实在没有心力再来操心37岁大儿子的第三桩婚事了。那时候他们已经举家搬迁到上海。
34.
何雪媛听到这个消息很平静,她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丈夫终究是熬不住自己了。那个时代三妻四妾的男人多的是,甚至一些女性为了取悦丈夫,遇到纳妾的事儿比丈夫本人还积极,但何雪媛做不到。她虽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千金,但也是家中老小,父母娇宠爱护。要她和别的女人分享一个丈夫是没办法的。
35.
何雪媛对于二太太很是好奇。她到底是个怎样的女性呢?一定很美丽吧,或者是个清丽的女学生,一个风情万种的交际花?她也会像林家人一样吟诗作对吗?会说洋话,识洋文吗?她会怎么看待这个大太太呢?
程桂林在何雪媛忐忑不安的期待中终于来了。何雪媛看她一眼就大失所望。她不年轻,不美丽,个头不高,勉强能赞一句娇小玲珑。而且听八卦的老妈子说,二太太也是个目不识丁的俗气女人。
36.
何雪媛终于松下一口气,看来这不是个值得防备的竞争对手。况且,程桂林对她还算友善,她也挑不出什么理,遂同样亲热相待。
但何雪媛很快就对二太太亲热不起来了。她原本以为依着林长民的性子,对程桂林八成也是不冷不热,没想到这个大字不识的女人把丈夫牢牢地绑走了。林长民每次归来,就直奔程桂林的房间。离家的时候,最多冷淡地和大太太打个招呼。这简直太不公平了!
37.
其实,林长民宠爱程桂林也是有原因的。程桂林虽然没有文化,但胜在识得眉眼高低,说话轻言细语,不像何雪媛那样漂亮话一句没有。她从来不会发脾气,最多嗲着嗓子冲老爷叫:“宗孟——你到底要怎么样嘛!”听得何雪媛掉一地鸡皮疙瘩。可是没关系,宗孟可是受用得很。
林长民被嗲声嗲气的程桂林哄得高兴,带着她去到处玩乐、出差,还新起了一个名号“桂林一支室主”。
38.
何雪媛被气得头昏脑涨,但是二太太对大太太的怒气好像感觉不到一样,照样温言软语跟她搭讪。何雪媛没办法,只好另找途径发泄。猫呀狗呀,连仆人们都遭了殃。林长民偶尔来一趟也不得幸免,最后干脆眼不见为净了。
后来,程桂林像示威似的,接二连三地生下三儿一女。比起前院的其乐融融,何雪媛的后院彻底成了“冷宫”。何雪媛知道,自己一辈子只能是林长民的妾了。都说妻不如妾,这话对从妻的位子上退下来的何雪媛是何其讽刺呀!她永远不能堂堂正正地做她的林太太了。
39.
以前,他不乐意,是她自己倔,不讨人喜欢;现在,他更不会愿意了,她要是扶了正,程桂林往哪摆呢?他可不愿意这么做。
因为二太太的到来和得宠,何雪媛对“太太”的名分彻底死心了。这个名分是何雪媛和女儿林徽因一辈子的心结,一辈子的痛楚。多年后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追求,有人说最大的原因就是徐志摩当时已与张幼仪结婚,林徽因若是与他一起,必定是“小”;甚至徐志摩最终顶着压力离了婚,她也不肯回头,而是选择了梁启超的大公子。
40.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这么理解她的母亲的:
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的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倏忽人间四月天》)
多年后林徽因又一次被推到一个旋涡的中心,始作俑者是三个爱她的男人。也正是这几段感情让她遭到非议。天意?人意?红颜已逝,谁说得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