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767】
读物本·皇帝也疯狂——明武宗朱厚照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11573
1
1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选取了历史上二十位皇帝,一般说来,都算得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昏君或暴君。不过,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玩闹上颇有独到之处。而他们的疯狂玩闹,也往往把国家折腾得乱七八糟,气息奄奄,即使没有亡国,也离亡国不远了。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5-28 09:59:51
更新时间2023-05-29 14:07:5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拾柒 终日做着将军梦的胡闹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模范皇帝的独生子

1、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皇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岁,改第二年年号为“正德”。

比起一些皇帝充满阴谋与杀戮的登基过程来说,朱厚照的即位实在是顺利得平淡无奇,但这也说明他十分的幸运。他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为张皇后所生,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所以既没有经受宫廷之外形形色色事变的惊扰,也没有遇到来自宫内争权夺位的摧残和腐蚀,会理所当然地在父亲死后登上皇位。因此明孝宗在弥留之际吩咐遗言的时候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强调皇太子好逸乐,请诸位大臣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多管教。

 

2、

明孝宗当时悲伤的顾命大臣可能并没有太把这话放在心上,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个“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的皇太子绝对会成为一位圣君。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居然会在以后十五年的岁月里,把大明朝搅得乱七八糟,使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能恶作剧的皇帝。而他的年号还偏偏叫“正德”,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种巨大的反差,群臣一定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思议的。

 

3、

因为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是一个模范的皇帝,他远离奸佞——刚刚即位就把宪宗朝那些靠进献房中术得宠的万安之流赶了出去;勤于朝政——每天的早朝就不用说了,还恢复了午朝,此外,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以便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留心治道——恢复了经筵侍讲制度。此外,他对朝臣也非常尊重,不少明朝皇帝很喜欢的廷杖,他一次也没有用过。所以,在他统治的十八年里,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总之,没有什么大事值得记下来,历史在这里可以轻松地翻过。

 

4、

这并不是贬词,事实上,明孝宗完美地做到了一个守成的皇帝该做的所有事情。他不是太祖或成祖,负有建立王朝,抵御外敌的任务。他只要把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基业守住,完好地交给下一代即可。他最大和最应该的作为,就是“无为”:不要兴什么新花样,要保证一切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地运行下去,最好让大家感觉不到皇帝的存在,就像当年人们称赞尧的统治能做到“帝力于我何有哉”一样。或许这样看起来太过“平庸”,但是,想想历史上轻描淡写的一笔记载,也许就会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命,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或许孝宗这样的皇帝才是最值得称颂的吧。

 

5、

比照之后明武宗的所作所为,也许会令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明孝宗不但给朱厚照树立了一个做皇帝的榜样,还给了他一个和谐而祥和的家庭。与一般皇帝的后宫无数,粉黛三千比起来,明孝宗可以说是在夫妻关系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模范,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天天和她在一起,终身没有再纳别的嫔妃,甚至朝臣以皇后不生育劝他纳妃,他都置之不理。所以当张皇后终于在弘治四年(1491年)生下朱厚照的时候,明孝宗的欢喜也就可想而知。

 

6、

这个孩子的八字也十分不平凡,他出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亥年戌月酉日申时,正好是申酉戌亥这个排列顺序倒过来,在古代这被看成是个大吉大利的生辰,尤其是据说这个生辰与太祖朱元璋有着某些暗合之处。孝宗更加高兴了,他对这个儿子充满了期望,按照明朝制度,为其取名厚照,厚为辈分,照字则是希望他“四海虽广,兆民虽众,无不在于照临之下”,并很快册封为太子。

在沉浸于欢喜之中的孝宗看来,这个孩子与太祖八字相合无疑是一件大吉大利的好事,意味着他也会像太祖一样有着盖世的功业,成为一代名君。

 

7、

但是,孝宗也许没有意识到,在一个需要守成之君的时代里,明太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会意味着什么。一个有着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他旺盛的生命力在那些注重道德规矩的大臣眼中,也许只能造成他的荒唐。而且,这个孩子周围还有一群号称“八虎”,引诱他游玩的太监,为首的刘瑾,更是一个阴险狡猾之人。

明孝宗给武宗留下的三位内阁大臣是刘健、谢迁和李东阳,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意思是李东阳比较能出谋划策,刘健善于决断,而谢迁善于提意见。

 

8、

这三个人当时号称“贤相”,但在小皇帝眼里,他们让他勤于早朝,参加经筵的劝谏不过是令人厌烦的唠叨。而大臣们则把皇帝对朝政的冷漠归结为他身边太监们的诱惑。于是,在朝臣和太监之间,一场皇帝争夺战开始了。

先是内阁大臣联合九卿集体向皇帝上疏,弹劾“八虎”在平时用各种游戏诱惑皇帝不理朝政,要求将他们“明正典刑”。据说小皇帝当时也给吓着了。毕竟这些人一直在他身边伺候,他就派人去内阁和大臣们商量,觉得把他们发配到南京去闲住就算了,没必要处死吧。但是内阁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态度强硬,非处死不可。皇帝就先拖着,慢慢再想办法。

 

9、

“八虎”听到了风声,也很害怕,在刘瑾的带领下,一齐来到皇帝面前跪下哭诉。皇帝本来就觉得在感情上对不起他们,心中不忍。刘瑾又说朝臣在密谋逮捕他们,皇帝对于自己居然不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于是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决定站在“八虎”这边了。于是他否决了大臣们对于“八虎”的处置意见。三位顾命大臣立即表示不满,要求辞职。皇帝也就立即批准刘健谢迁辞职回家,只留下了性格比较温和的李东阳。经此一事,刘瑾独霸内廷,很快执掌了朝廷大权。

 

 

拾柒 终日做着将军梦的胡闹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在皇城之中建妓院

10、

经过和朝臣的此番交锋,天性好玩的明武宗再也不能忍受刻板规矩的“标准”皇帝生活了。他也不喜欢皇宫。按照孝宗的遗诏,在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他举行大婚,迎娶皇后夏氏,后来还娶了两位妃子,但他却对她们毫无兴趣。而且,明代宫禁管理严格,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管,还要专门记下来以备后来查对。武宗对这种束缚人的制度简直深恶痛绝,但他领教过朝臣的“功力”,知道要改变这种制度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他把眼光瞄向了宫外。

 

11、

武宗选中的地方叫做“豹房”。豹房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外太液池的南岸,本来是皇家豢养猛兽的地方,外明武宗国进贡的稀奇动物,也放在这里,其实就是一个皇家动物园。武宗就选择了这个动物园来建立自己的安乐窝,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扩建,非常高兴地称这里是自己的“新宅”。从此以后,一直到死,武宗都住在这里,明朝的政治中枢实际上也从皇宫中心搬到了豹房。

豹房虽然从广义上也可以算是在皇宫的范围之内,但毕竟不属于大内,所以武宗在这里就再也不用受那些繁文缛节的困扰,可以从此自由自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了,并且也在玩乐之余批批奏章公文什么的。

 

12、

他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而且天资聪颖,对什么都是一学就会。只要是和做皇帝无关的,从斗鸡走狗,骑马射猎到吹拉弹唱,甚至于梵文和阿拉伯文,都无所不通。豹房既然原本是动物园,武宗搬进去又养了不少凶猛的虎豹,他闲来无事便观赏这些猛兽斗来斗去,有时还亲自下场跟虎豹斗上几下,甚至不惜被抓伤。皇帝当然不能自个跟虎豹打架,还得有不少保镖、陪斗的,于是就召集天下善搏虎豹的人,入豹房做“勇士”。选进京的有上万人,武宗又从万人中选出了一百名勇士,将他们养在豹房中,还把他们都封为自己的“义子”。不过光和豹子打架也比较单调,皇帝不久就开始发展他的另一项爱好。

 

13、

这个爱好本也稀松平常,就是谴责每一位昏君都少不了的“荒淫好色”。武宗的好色似乎毫无疑问,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他对后宫的嫔妃完全不感兴趣,却喜欢带点异国风情的调调。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是个色目人,擅长房中术之类的,武宗把他召入豹房,宠幸无比。他向武宗推荐色目女子,说她们各个姿容美艳妖娆,皮肤白皙细嫩,比起中土的女子来,简直要胜过一百倍,于是武宗大为心动。那时都尉吕佐也是色目人,于永就矫诏叫他把家里擅长西域歌舞的舞女进献上十二个来。等到美人一来,武宗一看这西域美人果然不同凡响,十分高兴,天天没日没夜地观赏歌舞。

 

14、

他觉得这十二个美人还不够,就在京都那些色目人家大肆搜索,把他们的女子招来歌舞,其中尤其美艳的,就留下来供他玩弄。后来,他听说于永的女儿特别漂亮,就让他把女儿也献上来。于永不愿,就把邻人白回子之女冒名顶替地送进宫去。皇帝也没觉察出来,看那女子很美,还挺高兴。可是于永自知犯了欺君之罪,成天提心吊胆。后来他就装作风痹向皇帝辞职,让他的儿子承袭了自己的职位。于永劝诱皇帝大肆搜索色目女子,搅得那些色目人家鸡犬不宁,把于永恨得咬牙切齿。现在看他居然全身而退,还不失富贵,就更是心中不平。可迫于皇帝威势,也没人敢告发他,只好任他去了。

 

15、

明武宗喜欢的另一个女子叫做王满堂,她的故事更加离奇。她是霸州百姓王智的女儿,从小生得俏丽动人,本来参加过皇帝选妃,但却落选了。王满堂自恃貌美,对这样的打击有点受不了,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赵万兴的人要迎娶自己,这个人将“贵不可言”。于是她不肯随便嫁人,天天等着这个“赵万兴”。看来,这个小姑娘是受了刺激,变得有点神经错乱了。但她的家人却对她这番胡话深信不疑,就到处给她打听这个叫赵万兴的人。这时,有个道士听说了这件事情,又得知王家姑娘貌美如花,就兴起了冒名顶替的念头。

 

16、

他先贿赂了一个和尚,让他对王家人说:“你家明天有个大贵人要来了。”第二天,他到了王家,问他姓名,就说:“我就叫赵万兴。”王家人一听,就是这个大贵人呀,高兴的围着他拜了起来,马上让他和王满堂成婚。

按说这个道士拐骗了个漂亮媳妇,也就该知足了。但可能是王满堂经常和他说贵不可言之类的话,弄得他也晕晕乎乎起来,全然忘记了自己是骗子,居然把自己当成真正的贵人,于是竟准备起谋反来。还煽乎了不少人跟从他,改元“大顺平定”,自己当上了皇帝。当然,这种神经病式的折腾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他们还没有什么实质行动,就已经被当地的官府抓得一个不留。

 

17、

谋反是了不得的大罪。但皇帝听说了这事,也觉得挺荒唐,就释放了那些跟从的愚民,只把那个“赵万兴”和跟从他的两个儒生处死。而王满堂本是“祸首”,但武宗听说她是个美人,就动起心来,特地降中旨赦免她。为了掩人耳目,先把她送到了宫中的浣衣局,接着又把她召入豹房,大加宠爱,甚至戏称她为皇后。王满堂想嫁个大贵人的梦,这时倒是实现了。

由此看来,明武宗喜欢的都是这些来历不明,稀奇古怪的女人。这样的女子在朝臣眼里统统是荒谬绝伦,自然不能纳入到皇宫循规蹈矩的嫔妃制度中去,武宗就把她们统统安置在豹房。

 

18、

一时佳丽如云,豹房就由动物园变成了大妓院,不过主顾只有这大明天子一人而已。但即便如此,武宗也要它看起来像模像样。他豹房里开设个一条街市,建有定和、宝延等六个店铺。他自己就穿着商人的衣服,戴着小太监的帽子。在这六个店铺里跟他们做买卖,持簿算账,讨价还价,假戏真做,玩得好不高兴。这个街市还很热闹,街头有各种杂耍,跳猿扁马、斗鸡逐犬;沿市还有当垆卖酒的美妇人。但武宗还觉得不过瘾,就又让那些豹房的美人们都扮做歌伎粉头,他就挨家挨户地进去听她们唱曲,兴致一来就淫乐一番。

 

19、

为了玩得舒服,他还专门建造了一间“乐室”,在四壁和屋顶都嵌上镜子,地下铺着厚厚的锦被,他在那里命两个美女相陪,三人赤裸裸一起行乐,映到周围的镜子里,正是一幅幅“活春宫”,可真正把这个天字第一号大嫖客作足了。

明武宗玩够了美女,忽发奇想,又打算尝尝这男色的滋味。他在内臣里选取那些长相俊美,聪明伶俐的,还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老儿当”;尤其受他宠幸的,就叫“金刚老儿当”,还能干预政事,权势很大。他最宠爱一个叫钱宁的,天天和他在一起,在豹房里经常枕着他的大腿睡觉。百官们见不着皇帝,就通过钱宁的举动来判断皇帝的下落。一看到钱宁打着哈欠走出豹房,就知道皇帝也快要出来了。

 

20、

豹房里虎豹成群,美女如云,乐在其中的明武宗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来关注群臣们的奏章,善解人意的刘瑾便来替他“分忧”。刘瑾常常趁着皇帝正玩在兴头上的时候,去把奏章拿给他看,于是皇帝就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自己去处理。于是刘瑾因而大权独揽,权势熏天。当时京城里都说:北京城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这位“刘皇帝”一朝当权,自然忘不了报一箭之仇,把朝臣们当作了眼中钉。

 

21、

一次,曾经借口有朝臣们写匿名信骂他,让他们在中午的大太阳下集体罚跪,有些身体和心理素质都不怎么样的,就这么连吓带晒给死掉了。不过“刘皇帝”的滔天权势也召来“八虎”中其他人的侧目,于是朝臣们抓住这个机会,让其中的一位天天在武宗面前哭着说刘瑾要谋反。皇帝开始不信,后来真的在刘瑾家里搜出几百副甲胄,他才大惊失色,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刘瑾的胡作非为早就惹得万民切齿,在凌迟他的时候,人们纷纷买他的肉吃,刽子手还因此发了一笔小财。可皇帝虽然杀了刘瑾,却依然行为不改,玩闹得更加厉害了。

 

 

拾柒 终日做着将军梦的胡闹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整日做着将军梦

22、

明武宗大肆玩乐,放纵刘瑾胡作非为,结果引来一场民变。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七年(1512年),北直隶霸州文安县刘六、刘七起兵反明。转战八省,三过南京,四次逼近北京,弄得京师不得不戒严,驻守北京禁军的战斗力之差由此暴露无遗。皇帝十分不满,就直接调来了镇守宣府的边军平叛,后来靠着这些边兵的力量才把这场起义镇压下来。经此一变,明武宗对边军的战斗力大为惊叹,就把那些立功的将领召到豹房里来。

 

23、

这些军官中有一个叫江彬的,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勇猛善战。有一次作战时身中三箭,其中一箭穿过面颊,从耳朵里穿了出来,他却全然不顾,拔掉箭继续和敌人作战。武宗听说了他这段传奇经历,啧啧称奇,就特地召他来要看看那个剑疤。谈起了军事,两人特别投机,皇帝就把江彬留在了身边。武宗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当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在宫里演习骑射。大臣们劝孝宗皇帝管管他,但孝宗皇帝却说太子关注武事是安不忘危,也是好事,就听之任之了。后来他当了皇帝,还在豹房里操练小太监们搞军事演习。

 

24、

但这些都是玩闹,他并没有亲自到过战场。现在有了江彬,协助皇帝指挥演练军阵,把原来武宗训练的那些小太监都换成了从边镇中挑选出来的精兵。经过江彬一段时间的训练指导,皇帝懂得了不少实践经验,在一次次对抗演习中,他对领兵打仗更是着迷了,渴望能有机会走出皇宫,真正体会一下沙场征战的感觉。

机会居然不久就来了。正德九年(1514年)六月,鞑靼小王子率领蒙古骑兵进攻宣府,明军初战不利,后来使用前后夹击的战术,迫使蒙古退兵,但是代价惨重。

 

25、

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年),蒙古再次进犯,杀掠百姓,掠夺牲畜,大肆骚扰一番后撤兵。武宗听说此事,觉得正好给自己操练了多时的宫中“军队”一个实战演练的机会。再加上江彬和钱宁互相争宠,江彬害怕钱宁害他,就向武宗吹嘘边军如何英武善战,宣府的歌女是多么窈窕迷人,更使皇帝对边境充满了神往之情。于是,皇帝作出了决定,他要亲自去征讨蒙古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日的清晨,武宗皇帝偷偷换上便服,和江彬一起,带了几个心腹之人,趁人不注意,溜出了北京德胜门,直奔昌平。

 

26、

对此朝廷百官一无所知,第二天上朝发现皇帝没了,都大惊失色,三个内阁大学士立即上马出城去追,一路狂奔却依然见不到皇帝的踪影,只好给他上了一个奏疏,说皇帝这种行为相当危险,应该赶紧回来以安民心。皇帝当然不会被一本奏疏被劝回去,他的目标是宣府。

皇帝甩下了一帮大臣,却在居庸关被挡住了。居庸关的巡关御史命令关门紧闭,不准放任何人通过,武宗派人去传旨让他开关,他却拿了敕印,仗剑坐在关门之下,号令关内说:“有言开关者斩!”并立即写奏疏劝皇帝返回。武宗没有办法,只好返回。

 

27、

只是皇帝虽然回去了,却很不甘心,还在找偷偷出去的机会。半个月之后,他打听到那个御史出巡去了,不在居庸关,便溜出北京城,火速赶到了居庸关,混出了关门,向宣化方向加速奔逃。皇帝在途中屡次问御史安在,可见他还是有点自知理亏。于是,为了防止那些大臣们又跑来把自己拉回去,他留了个宦官镇守居庸关,不准任何的官员出关。大臣们无可奈何,武宗终于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夙愿,来到了宣府。

 

28、

按说皇帝出征也是正大光明的事,何必搞得这么偷偷摸摸,大费周章。原来,在传统的观念中,皇帝是九五之尊,地位重要,不能轻举妄动。若是为了消灭几个小小毛贼而动摇了“国本”,就得不偿失了。再说,明朝本身就有一个惨痛的先例:当年明英宗曾经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出征蒙古,结果兵败被擒,蒙古大军直逼北京,史称“土木之变”,闹得差点亡国。所以,武宗一有了出征蒙古的念头,大臣们就纷纷劝阻。就在武宗“奔逃”到宣府的一路上,还接到了不计其数的劝他回去的奏章。对于道德通天的大臣们的聒噪,武宗不胜其烦。

 

29、

于是,为了使自己巡边合理化,武宗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下了一道圣旨,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改名朱寿,用这种孩子气的办法来对抗大臣们:你们不是看不惯皇帝巡边吗,现在出去作战的可不是大明皇帝朱厚照,而是威武大将军朱寿。

皇帝给自己的封官,而且还只是一个小小总兵,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武宗此举让大臣们啼笑皆非。“威武大将军”给内阁发了一个旨意,要求调集钱粮和军队,准备应战。大臣们就集体给他上书,纷纷指出他这么做是违反祖制。

 

30、

但皇帝已经跑到了宣府,大臣们又都被阻挡不得出关,四个月里,北京的臣僚几乎和皇帝完全失去联络。虽然大臣们的奏本都被送到皇帝那,但皇帝却只有极少的御批,所以这些大臣们的抗议毫无用处。“威武大将军”自信满满,准备和蒙古人展开一战了。

一场激战下来,战果如何,众说纷纭。由于皇帝出关与蒙古人交战,身边没有带一个大臣,所以满朝文武官员没人肯承认皇上御驾亲征的胜利。根据《明武宗实录》的记载:在这次战役里只打死了16名鞑靼军人,而明朝却伤亡了600多名士兵。而且,战斗中“乘舆几陷”,武宗差点跟英宗皇帝一样被抓了去,所以这样的战果根本不值得宣扬。

 

31、

但皇帝本人并不这么想,他自己感到大获全胜,不虚此行,便兴致勃勃地准备班师回朝。在回朝前夕,武宗下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旨意:命宦官将各种绸缎遍赏百官,要求他们马上制成新的朝服,穿来接驾,还亲自设计了帽子的式样,发下去让他们照着做来戴上。于是到了皇帝大驾归来那天,朝廷百官身着乱七八糟之服,头戴稀奇古怪之帽,齐聚德胜门外迎接。远远望去,倒也五彩斑斓,花团锦簇,像极了一班杂耍队伍。

 

32、

在迎驾的十里彩棚中,照例应该树有歌颂胜利的标语布幔。但明武宗有旨:得胜回朝的是“威武大将军朱寿”,不是大明皇帝朱厚照,所以上面不得出现和皇帝有关的字眼。大臣没法,就只好写上欢迎威武大将军这样的字样,于是下款谁也不敢对一个破将军称臣,显得不伦不类,说不出的别扭。

偏偏天公还不作美,那一天天气突变,雨雪交加,百官鹄立到了傍晚,皇帝才穿着盔甲,带着佩剑,在火把交映中出现。

 

33、

他迫不及待地跟阁老们吹牛:“朕还亲手砍了一个鞑靼兵呢。”估计那些大臣们哭的心都有了,却也只能顿首称赞,恭维皇帝圣明。皇帝虚荣心得到满足,饮过首辅杨廷和递来的一杯酒,就径直驰回豹房休息。而那些大臣们则在风雨泥泞中乱成一团,个个狼狈不堪。明武宗终于报了上次不让自己出去的一箭之仇。

虽说大臣们对皇帝的战绩并不看好,但前方官兵的围困却因此而解,而且终明武宗一朝,蒙古再也没有进犯过。这么看来,不论伤亡如何,这位皇帝倒的确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34、

看来“威武大将军”没有白进行军事训练,还是很称职的。功成自然要赏,于是武宗下旨:加封威武大将军朱寿为镇国公。并决定第二年继续巡边。

大臣们这回可不干了。对于皇帝的命令,四位内阁大学士都不肯接受。其中有一位还匍匐在地,泪流满面,说是宁可任凭皇上赐死,也不能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情。两位大学士提出质问:陛下放着皇帝不做,却自我降级当什么镇国公,如果追封三代,岂非要使先皇三代同样地降级。而首辅杨廷和愤激之余,在奏折中严厉抗议:所谓威武大将军朱寿究竟是何人,请开列他的履历;如果不能解释清楚,就是伪造圣旨,依法当处死刑。

 

35、

对大学士的抗议,武宗仍旧是置之不理。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九日黎明,他故伎重演,溜出北京,混过居庸关,又到宣府去也。随即,武宗带领军队一万七千人,开始了他的巡边之行。

但这次也许是蒙古人慑于皇帝天威,一直避免接触,皇帝转了大半天还找不到敌人,不免有点兴味索然。但好不容易跑出来了,哪里舍得就这么回去,于是便在宣府的“镇国公府”里住了下来,和宠臣江彬一起换上便装,化装成平民在宣府游玩,参加这里各种娱乐活动和集市。皇帝跑到宣府来的一大动机就是这里的美人,现在自然不会放过。

 

36、

江彬本是宣府人,就尽地主之谊,给他到处搜罗美女一时间弄得鸡飞狗跳,家家关门闭户。不过对于武宗来说,这样还不够刺激,他还经常微服夜行,遇到高门大户就闯进去,索要酒食,搜掠妇女。那个京剧《游龙戏凤》,说的就是他在宣府的这段风流经历。皇帝在宣府,既有层出不穷的玩乐,又有数不胜数的美人,耳朵边还少了那些道德通天的大臣们的聒噪,真是心花怒放,高兴地把“镇国公府”叫作自己的“家里”。不过欣赏够了北地风光,皇帝又开始对风景秀丽的南方感起了兴趣。于是,从西北回来后,他就开始酝酿南巡。

 

 

拾柒 终日做着将军梦的胡闹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一生玩闹累死“豹房”

37、

“威武大将军朱寿”去了两回宣府,已经把朝中大臣们折腾得晕头转向,面临崩溃了。现在他又要到南方,大臣们就更是五雷轰顶,于是想尽各种办法,说什么也不让他去。先是大学士杨廷和率领高级官员出来反对,把所有能想的到理由都想到了,什么不合祖制啊,江南灾荒啊,塞北的蒙古人又要来啊之类,总之万万去不得。接着,科道言官们发动了政治请愿,集体跪在皇宫门要求皇帝停止南巡。之后,在京官员又征集到一百六十余人联名上疏,其中颇有难听的话语,指着鼻子骂皇帝是孟子所说的“残贼之君”,还说皇帝若是不听他们的话,就会“不知死所”。

 

38、

这还不算,又有一位管皇宫警卫的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在皇宫门前以死相谏,幸好让武士抱住,没有成功。几次三番下来,终于惹毛了皇帝,他下令对一百多名官员施行廷杖,当下就打死了十一人。不过,在打了臣下一顿屁股之后,皇帝也觉得没趣,南巡的事就暂时搁下来了。

这时,江西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了叛乱,消息迅速传到了北京。皇帝听说后,大喜过望,这下,他可找到南巡的借口了。于是他宣布要御驾亲征,讨平宁王的叛乱。

这回皇帝的理由正大之至,而且下旨,谁再敢反对他南征,就一律砍头。被他折腾的精疲力尽的朝臣们只好认命,听之任之了。

 

39、

武宗用不着偷偷摸摸,也就犯不上疲于奔命。皇帝大军出发,一路浩浩荡荡,从北京到涿州,就足足走了四天。原来,这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皇帝在路过卢沟桥的时候,把刘娘娘留给他的信物丢了,到了涿州才发现,于是就停下来四处寻找了三天。

这位刘娘娘的来历颇为神秘,有的说她是大同代王府的歌伎,又有的说她是太原晋王府乐工的妻子。她被叫做“刘良女”,不知道这就是她的名字,还是因为她是刘良的女儿,或者根本就是把刘娘娘的“娘”字拆成“良女”。

 

40、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明武宗对她十分宠爱,把她带回豹房,天天寝必同床,食必同案。豹房中有谁犯了错,让她向武宗说了情就好了。因此,虽然她没有皇家正式的封号,但是大家都尊称她为刘娘娘。这次皇帝御驾亲征,出师照例是不能带内眷的,于是武宗和刘娘娘相约在潞河会面。临别之时,刘娘娘送给武宗一支玉簪,作为信物,相约迎接的时候以此玉簪为凭。结果皇帝把簪子丢了,到了山东临清,派人去接刘娘娘,她却不肯去,一定要见到簪子才成行,于是皇帝就亲自乘船回去迎接。

 

41、

由此可以看出刘娘娘在他心中的地位,武宗虽然有皇后,却把她看成是自己正式的妻子,在之后南巡的所有场合,他几乎都和这位刘娘娘在一起。在寺庙里祈福,也写上“威武将军镇国总督”和夫人刘氏的名字,表示这是他和妻子共同所做的功德。看来这武宗倒也是个痴情种子,后来戏剧家李渔就曾把他和刘娘娘的故事写成过传奇《玉搔头》,竟成了一段风流佳话了。

这边皇帝正在找簪子,那边却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宁王的叛乱,已经被大名鼎鼎的阳明先生王守仁平定了。武宗拿着这份捷报,真是郁闷之极,自己连战场的边还没摸到呢,这宁王都已经被抓住了,实在太不好玩。

 

42、

而且,叛乱既然已被平定,“御驾亲征”也就毫无必要。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鬼主意,下令将捷报隐匿,不得对外泄露,接着继续扛着他“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的旗号,率军向江南进发。

不过叛乱已定,皇帝的南巡就由出征变成了一场游乐,于是一路上晃晃悠悠,顺便观赏沿途景色。先到了保定,和当地官员比赛喝酒。几天后又到了临清,当地官员没想到皇帝突然驾临,非常意外,只好匆匆准备了一桌差劲的宴席宴请皇帝,在皇帝的座位连筷子都忘了摆。皇帝倒也不恼,还笑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这样慢待我?”也就算没事了。这期间他还回去接了刘娘娘。十二月,皇帝一行到了扬州。

 

43、

扬州是著名的出美女的地方,好色的皇帝自是不肯放过,当即下令在当地搜索。他“天良发现”,居然知道拆散人家夫妻不对,就命令只搜索少女和寡妇。此举弄得民间惊恐万分,老百姓纷纷“突击”嫁女,一夜之间差不多把所有的少女都嫁光了。于是他让太监暗中记着寡妇和倡优家之所在,待到半夜,打开城门,传呼皇帝驾到,命市民燃烛接驾,如果发现有逃匿的,则破垣毁屋,直到搜到为止。当时,全城寡妇几乎无一幸免,哭声震动远近。知府蒋瑶冒死恳情,情况才稍微平定一点。抢来的女子太多,武宗也有点顾不过来,就把她们关在尼姑庵里当肉票,让家里拿钱来赎。

 

44、

有些女子绝食而死,以示抗议,尸体就堆在尼寺中。蒋瑶只好把她们的家人找来,悄悄地收尸埋葬。扬州名胜很多,皇帝想起了杨广的故事,要看琼花,蒋瑶就说那不是什么好东西,已经绝种了。皇帝又要搜罗扬州的稀罕物品,蒋瑶就说扬州是正经地方,不产稀奇古怪的东西。皇帝没法,嬉皮笑脸地说白布总算扬州特产了吧。于是蒋瑶就进献白布五百匹,给他一个台阶下。皇帝虽然糊弄过去了,但他身边的太监可不那么好通融。他们向蒋瑶索贿,蒋瑶不给,他们就拿铁链子把蒋瑶捆了好几天,后来还是蒋瑶的属下向皇帝告状,皇帝才把他放了。

 

45、

离开扬州,武宗就到了南京,在那里住了二百多天,自然是大玩特玩,扰得当地鸡犬不宁。不过皇帝在玩闹之余总算想起正事来:他这次南巡是为了平定宁王叛乱,虽然他压下了报捷的奏折,但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宁王之乱已经被王阳明平定了,与他这个“威武大将军”没有半点相干,这让皇帝心中极为不爽。而那边王阳明的处境也十分尴尬,本来他是立了大功的,可逆了皇帝的心意,却弄得像是犯了大罪一般。而且皇帝身边那帮太监向他索贿不成,竟在皇帝面前诬陷他和宁王勾结图谋不轨。于是,这个宁王在他手上就像一个烫山芋。

 

46、

这时,武宗太监张永去和他交涉,想把宁王要过来,还让他再写一封奏疏,说明是在那位“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的英明领导下,靠他老人家的威德和方略,以及身边一干功臣,才迅速平定了宁王叛乱。王阳明正不知道该把宁王怎么样才好,一看这个机会,乐得把手里的烫山芋抛掉。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原则,臣子归功于皇帝是天经地义,但却和那个乱七八糟的什么“威武大将军朱寿”不相干。皇帝无可奈何,但人家已经退让了一步,自己也只好勉强接受了。

 

47、

现在宁王到了皇帝手里,可皇帝一想自己千里迢迢地只为接个俘虏入京,也太窝囊了。于是他身边的江彬给他出主意,让他再把宁王放回去,给他点兵,然后皇帝亲征,再把他捉住。荒唐的皇帝居然也会觉得这个建议太荒唐,就没答应。不过他也没有放过这个玩乐的机会。在献俘大典上,皇帝威风凛凛地登上了点将台。台下的军队将宁王押了上来,解除了所有的刑具,让他在场中自由行动。然后,“威武大将军朱寿”再挥着令旗,指挥军队,把这个俘虏抓获。这么一番折腾,才算是给皇帝找回一点满足。他在南方也玩得差不多了,于是准备回京。

 

48、

皇帝在回京的路上依旧东游西逛,到了淮安清江浦,又兴起了泛舟捕鱼的念头。他正在船上玩得兴高采烈,不知道为什么,船却突然翻了,皇帝掉进了水里,周围的人吓得要命,纷纷下水,七手八脚地把他救上岸。但皇帝却因为受惊而生了病,而且病得越来越厉害。

这下武宗不敢再耽搁了,他立刻回到北京,但不肯回宫,而是去了豹房。他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这个好玩好闹的大明天子,“威武大将军”走完了他的一生,在豹房驾崩。他生前没有子嗣,由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一起决定拥立兴献王之子入继大统。

 

49、

明武宗生前一直以与文官集团作对为己任,屡次把他们捉弄得晕头转向,啼笑皆非。现在他死了,首辅杨廷和以他的名义拟了一份遗诏,在里面把他十五年来的所作所为统统否定:令京师的边兵归镇,罢遣豹房的蕃僧和乐工,散四方进献的女子,收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其结果是“中外大悦”,成了武宗所有诏书中唯一令人满意的一份。不知这个爱玩爱闹的皇帝死后有知,对此将作何感想。

(本章完结)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