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415】
读物本·立秋养生经
作者:老韩来了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3826
8
17
12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2男2女
作品简介

摘自《节气养生经》,本文仅供研读练习之用。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8-07 06:31:33
更新时间2023-08-07 14:18:0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剧本角色

1

男,0岁

1

2

女,0岁

2

3

男,0岁

3

4

女,0岁

4

立秋养生经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储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在每年8月7日或8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而苦夏终于结束了,闷热感也理应慢慢消退。即便我国很多地方一时暑气难消,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而且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夜晚比较凉爽。

       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的缘故,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得出的结论,因此有“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之说。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民间认为“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其后果为“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当然,立秋到了,并不代表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在气候学上,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日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凉爽起来。

       因此,虽说秋已出了门,但盛夏的余热未消,立秋素有“秋老虎”之称。故此,在这个节气中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节气养生指南

       金风送爽,酷暑渐消,立秋一过,气温将逐渐转凉,人们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身体需要恢复,此时做好养生,可以祛病延年。那么,日常起居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适当秋冻,增强抵抗力。初秋之季,虽有凉风时至,但暑热未尽,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不宜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受风,很容易伤风感冒,反倒宜适当地“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另外,要保证睡眠时间,最好养成午睡的好习惯。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第二,汤粥开胃,清淡进补。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的肆虐,人们极易有倦怠、乏力、呆滞的感觉。再加上,炎炎夏日,人们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食物,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建议多食粥品,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此外,此时西瓜、香瓜不能多吃,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

       第三,运动养肺。立秋时节,气温大大下降,这种凉爽舒怡的天气正是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机,每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走等。其中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明显作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锻炼方法。

       第四,收敛神气,保持安定。由于生理因素与外在自然界景象的关系,当我们看到外界原本生机盎然的景致渐次荒芜,便容易产生忧愁、悲伤、情绪不稳定等症候。因此秋天要注意避免产生“秋思”“忧郁”等不良情绪波动,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之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小妙招:立秋避暑需养脾胃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