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935】
读物本·端午(三)
作者:老韩来了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10991
6
5
7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2男2女
作品简介

摘自书端午(节日里的中国丛书)本文仅供研读练习之用。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6-21 13:50:01
更新时间2023-06-21 14:16:0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剧本角色

1

男,0岁

1

2

女,0岁

2

3

男,0岁

3

4

女,0岁

4

端午(三)

戴上“二五眼”看五月

       上面讲到的这个五月,乍看起来一定有些纷乱,但要理解它并不难,只需要你在阅读之前,先戴上一副眼镜。这副眼镜名叫“二五眼”。“二”是阴阳二气,“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戴上“二五眼”看世界,也就是要尝试用阴阳五行的观点来看世界。之所以有必要戴上这副眼镜,是因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人就是用这副眼镜看世界的。戴上了这副眼镜,去看古人世界,今天在我们看来乱糟糟的世界,常常一下子就会变得秩序井然,自有意义。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神秘也最有趣的一部分知识。在古人所想象的世界中,最初只有一片混沌,后来阳气上升成了天,阴气下沉成了地。阴阳为二大元气,阴阳往来、阴阳交合,就化生了万事万物。说到五行,其观念形成也非常早。《尚书·尧典》讲到天帝命令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接下来就讲到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居住于东方的旸[yáng]谷、南方的南交、西方的昧谷、北方的幽都,这四位司理东南西北四极的神灵,就是早期的四神。

       有了东南西北四神,再加上中央的天帝,空间的神灵就齐全了。而东南西北和中央,合而为五,这就形成了五方的观念。和五方相连的,还有青红黄白黑五色。这五色也是分别配属于五个方向的,亦即东为青,南为红,中为黄,西为白,北为黑。与此相连,我们生活的季节也分别被配属了相应的颜色。春为青,夏为红,秋为白,冬为黑。可是,一年只有四个季节,那么,第五个中央的黄色和谁相配呢?这点问题难不倒古人。古人在每个季节中抽出最后十八天,称为“土用”。“土用”就是第五个季节,颜色就配中为黄。

       相应的声音也被分成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我们形容自己不会唱歌,常谦虚地说自己“五音不全”,这里的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后来又多出来变徵之音。味道也被分成酸甜苦辣咸五味。总而言之,在古代中国人那里,世界整个都被看成是阴阳二气的不断变化,而组成世界的元素被划成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阴阳二气的消长,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就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古人改造世界的工具。

       戴上“二五眼”再来看上面的记载,来看五月的特征,首先我们来看五行。我们看到五月属火。在天上的世界,丙丁属火,炎帝属火,祝融是火神。五月的地上世界,也都是沿着这个思路铺展出当令的动物、声音、数等,要一一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篇幅所限,不多解说。这里只说一句,那就是这个世界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很多关系。这里不妨举一个我们身边关于味道的例子。五味中五月当时的是苦味,这样说来还比较抽象。

       盛夏时很多老北京爱吃炒苦瓜,说是败败火。我们着急上火身体不适去医院,大夫会给开点双黄连,也是用来败火。这样再理解五月为什么于味为苦就简单了,那是因为五月火太盛,人要“允执厥[jué]中”,用苦味来调整体内阴阳。至于这个月天子为什么住在明堂太庙,要乘红车、驾红马、打红旗、穿红衣、戴红玉?想想我们都熟悉的“火红”这个词,因为火是红的,这样的颜色选择,当然是为了顺时应节。

       从五月属火这个点上,古人引申出来一系列和端午习俗相关的观念。

       首先,五月属火,“火”在五行中的生克关系对端午节俗有直接的影响。照五行的说法,金、木、水、火、土相生又相克。具体说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中和火相关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和“水克火”“火克金”。它意味着木是火的“生我”,土是火的“我生”,水是火的“克我”,金是火的“我克”。古人端午的节俗中,很多都是按照这种“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排列原则组成的。比如古人在端午炼铜制器的习俗,部分原因就与五行“火克金”相关。再比如各地端午流行的龙舟竞渡,部分原因也与五行的“水克火”相关。

       其次,五月的火,是旺火。《淮南子·天文》说:“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四时的运转是上天对世间的统御。它统御的方法就是五行的循环:五行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由生到旺到死的过程。具体说是:“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与火相关的三个月——寅、午、戌中,寅是火生,午是火壮,戌是火死,这三辰皆火,但一生、一旺、一死,强弱轻重,大不相同。五月的许多习俗,都和五月旺火相关。在讲求中庸平衡的阴阳五行思想框架中,“过”就意味着“不及”,过旺就意味着要出现问题。古人讲端午为“火厄”,要加以趋避,出发点就在于此。

       戴上“二五眼”眼镜,从阴阳方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五月另一个重大的特征,在自然的变化上,这个月是阳气发展到极盛的月份,也是一阴初起的月份。五月的夏至,阴阳相争,是死生分界。我们提醒读者一定记住这一点。我们端午的岁时习俗,因为历史上渐次吸收了大量的夏至习俗,所以多与这个阴阳转换点有内在的联系。从这个点上古人引申出一系列和端午习俗相关的观念。

阳气

       五月阳气盛极,特别是夏至之前,纯阳用事。这是古代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获取天地纯阳之气的重要时令,即“用阳”。这在铸器铸剑和中医药领域采药制药等活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另一方面,五月阳气太盛,其力过强。过强则为恶,所以在古代被称为“恶月”。恶的极端就是毒。阳过强则须避之。所以五月适合近水,这与五月祭水神的习俗直接相连。避阳的方式很多。

      《玉烛宝典》五月仲夏条引《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民斩以新竹筒为筒粽,楝(liàn)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火厄[è]。”《盖平县志》(1930年铅印本)解释有关端午节为什么要避毒时,也讲“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故用艾蒿、桃枝、朱砂、雄黄等物解之”。在古代,被称为“恶月”的五月很早就有许多禁忌。比如汉代应劭[shào]《风俗通义》记载有做官忌讳五月赴任的禁忌,以为“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后汉书·礼仪志》说:“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桃印也)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朱索、五色印这些门饰,为的都是破过剩的“恶气”。

      《淮南子·天文》说:“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风俗通义》逸文记载说,汉代五月盖房犯禁忌,因为“五月盖屋,令人头秃”。《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汉代《淮南子》《风俗通义》中的夏至“不可以夷丘造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以及《荆楚岁时记》的五月“忌盖屋”,思路上遵循的是一条线索。那就是俗话说的“善正月,恶五月”。

       汉语中,“恶毒”是很极端负面的形容词。在中国古人的时间体系中,五月就是这样一个“恶毒”之月。五月成为禁忌和禳祈极多的月份,绝非偶然。五月时当仲夏,这是瘟毒日盛、人比较容易得病的季节。所以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是恶日,在民间信仰的世界中,这一思想一直传了下来。人们在端午多行厌胜驱邪、除瘟避毒之事,并因此留下种种祈求平安、禳[ráng]解灾异的习俗。

       从自然界的变化而言,进入五月,天气变得燥热,人容易生病,各种瘟疫也容易流行;再加上蛇虫繁殖,容易伤人,所以人们的生活自然要多加一分小心,这是端午大量的节俗形成并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端午的种种节俗,例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药酒等,可以把它看成是民间俗信,但又何尝不是传统的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是传统的卫生节,是民众有意识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卫生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人们注重夏季生活的卫生,就是端午节俗的合理成分。

阴气

       五月阴气初起,其力尚微。保护阴气的安定和成就,是古人安排五月行事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养阴”。为什么规定民众不要用蓝草染布?为什么五月不要烧灰煮布、不要晒布?为什么要照顾好重犯人,多给他们食物?君子为什么要斋戒,要节制耆欲安定心气?百官为什么要按照静的原则处事尽量不动刑罚?所有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为的一个目的,那就是要保护阴气的安定和成就。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妨谈一下以端午节为女儿节以及在端午节妇女归宁的习俗。刘侗《帝京景物略》称:“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此俗清朝尚存。清人沈榜《宛署杂记》称:“宛俗自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