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117】
读物本·第27章 拜见之礼
作者:老韩来了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4760
2
5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2男2女
作品简介

摘自《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本文仅供研读练习之用。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5-23 21:47:09
更新时间2023-05-24 11:21:2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剧本角色

1

男,0岁

1

2

男,0岁

2

3

女,0岁

3

4

女,0岁

4

第27章

拜见之礼

       古代中国有知识的人相见,不是拍拍肩膀、套套近乎就可以完事,而是要经过相当程式化的礼仪,以表达内心的诚敬。《礼记·曲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意思是说,所谓礼,就是通过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这一观念在古代表现得非常突出,仪节似乎有些琐碎,但却散发着典雅的气息。

 见面时的传统礼俗

       见面时所用的礼节,古称“揖[yī]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揖[yī]礼在我国传统社会里,曾流行很多的见面行礼方式,拱手作揖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拱手礼,两手在胸前相合以示敬意,又称“揖礼”,除见面之外,也常用于致谢、恭喜、祝寿或节庆等场合中。拱手礼起源久远,至周代就很完备了,一直流传至今。行礼时一般右手半握,左手抱住右拳,停于胸前,目视对方,向对方上下轻摇。依据适用对象的亲疏,一般的推手微向下,稍亲近的推手平于前,亲友的推手微向上;亦可行长揖礼表示更大的敬意,即双手上抬齐额,自上而下拱手行礼。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其他见面礼俗还有跪拜礼、鞠躬礼,道万福、请安礼、唱喏礼、打千礼、蹲安礼、合十礼、趋,等等。

       跪拜礼古人的见面礼俗之一,也常用于朝会或喜丧等场合。跪拜礼由跪礼和拜礼两部分组成,两膝着地,伸直腰股为跪;拱手弯腰,类似作揖者为拜(后泛指两手着地、屈膝叩头)。在古代,跪拜礼依隆重的程度分为以下九种:稽[qǐ]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叩九拜”中“九拜”的来源。稽首,用于臣子对君父,双膝下跪,先拱手俯首,额触及地,停留稍许。顿首,常用于平辈之间,与稽首相仿,区别仅在于顿首只要额头触地就立即抬起。空首,规格又稍轻于顿首,二者行礼姿势一样,只是头悬在空中而没有叩地,这也是空首之“空”的来历。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空首礼。这三种是常用的拜礼,此外规格稍低的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如何下拜,视具体情况而定,敬人的程度也。

       鞠躬礼古人的见面礼俗之一,较拱手礼更为郑重,也常用于致谢、婚庆等场合。鞠躬礼源于我国先秦时代,到了唐代就很完善了,一直流传至今,但是适用的场合不如从前那么广泛了。现代人行鞠躬礼时,一般要求男子双手贴放在身体两侧,女士双手下垂或搭放在腹前,双足立正,注视对方,然后上身前倾,低眉下眼,弯腰行礼。依弯腰程度,鞠躬礼可分为15度、30度和90度鞠躬礼三种,依弯腰次数则有一鞠躬、二鞠躬和三鞠躬之别。一般而言,弯腰幅度越大,鞠躬次数越多,所示敬意越重。

      请安礼、打千礼古人的见面礼俗之一,流行于清代,多见于晚辈拜见长辈场合,可视为以上各种见面礼的复合(或衍生)形式。如请安时垂手站立,鞠躬并唱喏:“请某某安。”打千礼有男女之分,男子哈腰弯腿,左腿前伸,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唱喏:“请某某安。”女子则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屈膝下蹲,并唱喏“请某某安”,也称“蹲安”。

       趋古人的见面礼俗之一,即快步前移,向对方打招呼,以示敬重之意。这种见面礼俗也来源颇早,如在《论语·乡党》中就说孔子在见诸侯、贵宾时,都要趋礼相迎。

       万福礼古代女子见面礼节,起源颇早,一直流传至民国时代。行礼时左腿靠前,右腿稍后,两腿交错;同时右手朝上,左手朝下,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扣,放于左腰侧,弯腿屈身,口称“小女子万福”、“侄女儿万福”等,以向对方致敬并祝福,这也是“万福礼”称呼的来源。

   跪拜之礼

   跪拜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