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823】
读物本·《宋氏三姐妹》11【最后看一眼心爱的人】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7799
5
2
1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39段,仅限戏鲸习读专用,若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1-13 22:17:16
更新时间2024-11-13 22:17:1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戏鲸习读专用

(第32章)

宋庆龄——流亡中“被改嫁”

1.  

宋庆龄到了苏联,似乎突然有了一种“世界真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她去美国时都没有那么明显。充满朝气的精神面目,艰苦但快乐的生活环境,让她充满感动。 

  宋庆龄受到国宾待遇,苏联政府将她安排在“糖宫”,这是过去俄国糖业巨子的宅第。 

  为照料宋的生活起居,苏方专门安排了教育人民委员柯伦泰夫人担任接待组组长。柯伦泰夫人是苏联有名的妇女领袖。她英语很好,与宋庆龄交流没有语言障碍。在她的陪同下,宋庆龄参观了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瞻仰了列宁陵墓,愉快地在苏联四处游玩。 

2.

  但很快,困难也接踵而至,最难的就是没钱。她富有的娘家人似乎达成某种协议,拒绝给她资助,而孙中山留给她的不过是上海莫里哀路的一栋房子。她从武汉方面得到的微薄津贴已经用完,但她仍不愿向克里姆林宫求援。她到苏联是为了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并加强与社会主义苏联的联系。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正在激烈的交锋之中,并无意照顾这位客人的需要。而宋庆龄的密友雷娜在长途跋涉中染上了重病,成天昏迷不醒,头疼难忍。开始还能坚持工作,后来却卧床不起。宋庆龄整日守在她的病床边,忧心忡忡。 

3.

  她很快发现,自己的革命同志邓演达将军因为敦促克里姆林宫澄清对中国的含糊立场或者停止干预中国的事务,而被斯大林通缉。邓演达在俄国朋友的帮助下连夜逃出莫斯科,穿过高加索,越境前往土耳其。几个星期以来,宋庆龄始终没有得到他的消息。 

  宋庆龄已经筋疲力尽了。两年之中,她由第一夫人变成流亡的寡妇,还要面对亡夫的三民主义被革命叛徒的独裁梦利用的阴谋。但是她没有想到,自己很快又被莫须有的一箭射中。 

4.

  这天小庆刚从高加索旅行回来,在火车站遇见一个在莫斯科工作的英国人面带笑容地向她高声说着:“恭喜,你是一个好太太!” 

  宋庆龄有一些尴尬,有一些疑虑,但因为来不及细问,她点点头便匆匆离去。回到房间里,她越想越不对劲,便去找雷娜。 

  病床上的雷娜已经十分虚弱。她有一头火红的头发,原本总是像火焰一样燃烧着,现在却黯淡缺乏光泽,如同一团燃烧殆尽的炭灰。她有些为难地拉住宋庆龄的手说:“你别生气,最近报纸上有对你的中伤,你要坚强起来。” 

  宋庆龄紧张地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5.

  雷娜把头转向抽屉,宋庆龄连忙打开最上面一层,只见里头整整齐齐地叠着几张报纸。她展开一看,其中一张是英国出版的《每日邮报》,上面登着一则她与陈友仁结婚的消息。另一张是传播最广的《纽约时报》,上面用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英国驻里加记者援引一条据说是苏联官方的电讯说,前国民党外交部部长陈友仁和国民党之父孙中山的遗孀已在莫斯科结婚。此事将紧跟在蒋介石将军和宋美龄小姐在上海的罗曼史之后发生。” 

6.

  宋庆龄气得浑身发抖,拿着报纸的手不自觉地使劲攥成拳头,压抑自己的愤怒。雷娜要起身安抚她,却没能坐起来。宋庆龄连忙让她躺好,刚给她掖好被子,眼泪就不能控制地掉了下来。 

  宋庆龄很明白,为了抬高宋家新的第一夫人的地位,有人想要利用丑闻,把过去的第一夫人踩到脚下,让不明真相的人们鄙视,继而遗忘那个失节的女人,满怀崇敬地对待中国女性的新代表——宋美龄。 

7.

  但宋庆龄更愤怒的是这样的花边新闻把她和孙中山的名字割裂开来,抹掉她十分珍惜的孙夫人的身份,从而削弱她为捍卫孙中山主义和理想的战斗力量——而这正是她矢志不渝、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严寒的天气加上过分紧张的精神压力,宋庆龄颈上一圈带状疱疹也很快发作,一连几个星期,她忍受高烧的折磨和莫斯科的严寒。等到身体略微有些起色时,她在报纸上读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那盛大而隆重的婚礼。美国报纸纷纷称赞这场婚姻是一场完美的“中美合作”。 

8.

  她是被遗忘的那个。 

  1927年11月21日,雷娜因患脑炎去世。感恩节那天,宋庆龄抱病参加了雷娜的葬礼。来自中国的流亡者们冒着暴风雪,经过数小时的跋涉,穿过莫斯科,前往新建的火葬场。宋庆龄连件厚实的冬大衣都没有,只裹着一件单薄的黑斗篷,在阴冷刺骨、冰雪粼粼的街道上缓慢地走着。苏联外交部借给她的一辆轿车,一直跟在送葬者队伍的后面。好友们都劝她上车暖和一下,她却坚决不肯。只见她两臂交叉,低垂着端庄秀丽的脸,一步一步地走过这个严寒的季节。 

9.

  透过飘忽不定的薄雾,她苍白的面孔在人群中是种孤独而无声的控诉。而她没有退缩,仍然在提早降临的夜幕中,紧紧跟随她的革命同志的灵柩战栗前进。 

  等到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宋庆龄觉得是离开的时候了。 

  在宋庆龄流亡苏联期间,也是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分歧达到白热化的阶段。斯大林开始了对托洛茨基派的清洗,宋庆龄目睹了他们内部的互相残杀,目睹了自己的朋友——越飞,在此期间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几个月后,她才受到斯大林的接见。 

10.

  1928年春,宋庆龄和陈友仁到克里姆林宫向斯大林告别。小庆已经很了解该怎么和这些人交谈和寒暄了——先感谢再陈述最后表决心。她首先感谢苏联政府对中国同志的友好接待,再谈谈中国当前的局势和任务,最后强调一下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决心。 

  斯大林也笑了,问她:“听说你们现在要去德国?” 

  宋庆龄回答:“是的,也是去考察学习,借鉴别人好的东西,为我国革命所用。” 

  她有些疲惫,却不改坚决。她从来就不是一个盲从的革命者,却没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第33章)

宋美龄——没有自由的第一夫人

11. 

终于嫁出去了!小美成了上海拉都路311号的女主人,她用心地布置自己的新家,她满心喜悦地憧憬婚后的新生活。哦,别忘了,还有甜蜜的蜜月旅行,一定要回到美国,回到那片她长大的土地上,让她的朋友们都看看现在的她已完全不是过去那个淘气的“小灯笼”了。 

  但嫁给蒋介石并不能让她过上浪漫的生活。当晚,他们的新婚之夜在火车上度过,蒋介石带着她以及两百名卫兵乘坐专列离开上海,前往莫干山。第二天一早8点,蒋介石就在庙中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足足开到晚上8点。 

12.

  小美带着好奇冷静观察着这一切。她虽然是新婚少妇,但30岁的年纪已让她绝对不是一个天真蛮横、只顾自己开心的小姑娘。她懂得嫁给蒋介石,就是嫁给了中国政治。这比单纯地去美国旅游一趟有意思得多。 

  当时国内的政界已经到了各个派别抓栏杆,撕床单,大打出手,抱作一团滚来滚去的荒诞局面了。冯玉祥咬着阎锡山的耳朵,阎锡山抓着冯玉祥的胡子,两人还不忘死踹抱着他们大腿要往上爬的汪精卫。原本逼着蒋介石下野的汪精卫受到多方的指责,实在是挂不住他那美男子的颜面,在1927年年底跑到国外去了。冯玉祥立刻换上笑容主动拍拍阎锡山,和他拉着手邀请蒋介石再回来主持局面。 

13.

  几个月的静观其变,几个月的私下运作之后,1928年年初再度出山的蒋介石才真正成了国民党党内一时无人可以取代的人物。 

  而宋美龄也满怀喜悦,她认为嫁给蒋介石带给她的是改变历史的机会。蒋介石可以为她提供权力的庇护,而在这庇护下,她就可以施展自己无穷无尽的精力和想象力,扭转中国的命运。 

  但是她的实际生活却并不像幻想中那样呼风唤雨。 

  当时上海滩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重要人物都要向青帮交纳保险费。如果你不交钱,那么青帮就会找你碴;如果交了钱,不但青帮不找你碴,也不允许别人找你碴。 

14.

  小美在知道这条规则之后,很是愤愤不平——在美国我们都是民主、自由的,军队和警察保护人民,凭什么我要交钱给黑帮来保护自己?所以她一直怂恿蒋介石,你现在是总司令啦,大家都要拍你马屁啦,这个保护费以后可以不交啦。而且你也有军队,自己可以保卫自己,干吗要去讨好杜月笙那个流氓老大呢?

蒋介石一听,嗯,有点道理。他有意无意地停交了两个月的保护费,似乎也平安无事。 

  这天,蒋介石单独出去应酬。两小时后,一辆豪华的劳斯莱斯停在了西摩路宋公馆,一个整洁俏丽的侍女非常和气大方地邀请宋美龄上车,说宋霭龄正在家中等着她讨论“重要事情”。 

15.

  宋美龄毫不怀疑地上了车。但是有些意外的是,车窗拉上了黑布,不能让她看到街上的景色。小美要求开窗,可爱的侍女却说:“这是为了您的安全考虑。”小美只好闷闷不乐地望着司机的后脑勺发呆。但是车子越开,她也就越发怀疑:开了这么久怎么会还没到大姐家?她气呼呼地敲着椅背说:“停车,我要下去。” 

  小侍女连忙安慰说:“蒋夫人,少安毋躁。您一个人太危险了,我们保证会把您送到安全的地方。” 

  宋美龄似乎明白了什么,她从汽车的后视镜里看到司机那一丝凶狠的眼神,乖乖地闭了嘴向后靠在位子上。 

16.

  过了几个小时,蒋介石回来了,他听说爱妻被宋霭龄接走了,就打电话给大姐。在得知小美根本没过去的时候,他又气又疑,马上想到的就是杜月笙。但是他实在不愿意直接给杜月笙打电话,只能跟大舅子宋子文求救。 

  宋子文是宋家经济上的保护神。他很快就从蒋介石支支吾吾的表述中知道了他们夫妻的疏忽和宋美龄的遭遇。挂了电话,他拨通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私人号码。令人紧张的拨号声过去后,电话那头出现一个熟悉而可怕的声音:“喂,我是杜月笙。” 

17.

  宋美龄被豪车送到一处豪宅。一下车,她马上注意到前廊附近至少有二十来个打手和卫兵,腰里别着手枪或者木棍,有的双手叉腰,有的抱臂,都在注视着她。她连忙低下头,随着小侍女的指引步上阶梯,走进屋内。会客室里一水儿的高档红木家具,配上华丽的欧洲丝绸坐垫和靠垫,窗前的绣花布幔窗帘也全都放下,看不见屋外的景色。闪闪发亮的水晶灯照耀在陈列柜里的古董瓷器上,发出冷冷的光。 

18.

  宋美龄在椅子上坐下,马上有侍女端来了咖啡,小美品尝过后,惊讶地发现竟然按照她素来的习惯,加了两份奶,不加糖。侍女笑容可掬地问:“蒋夫人,还合您口味吗?”宋美龄有些尴尬地点点头,放下杯子,心里一阵阵发毛。 

  很快又有人来传话:“蒋夫人,晚餐已经预备好了,请您去餐厅用餐。” 

  小美定了定神,傲气地说:“不用了。” 

  传话人彬彬有礼地鞠了躬,准备退下。宋美龄连忙问:“我能打个电话吗?”

传话人说:“蒋夫人放心,您的一切都在我们保护之中。”说完便离开。 

19.

  小美缓缓坐下,心里不断打鼓。 

  等了20分钟,终于屋外传来汽车的声音。她立刻站起来,仔细倾听,似乎有人出去迎接。不一会儿,两个人走进屋里,其中一个正是她亲爱的哥哥宋子文。宋美龄立刻扑过去,紧紧挽住哥哥的手臂,躲在他身边打量另一个人。她已经猜到这个人的身份——黑帮头子杜月笙。但让她意外的是,杜月笙并不是一个流里流气的老阿飞,而是戴着金丝眼镜,挂着怀表,斯斯文文的先生。如果在街上遇见,很可能让她错认为某位大学校长呢。 

20.

  杜月笙缓缓开口说:“我手下巡逻的时候发现蒋夫人只由一个侍女陪同着,路过上海最危险的街道。我担心夫人会遇到危险,就把她接到了安全的地方。虽然她现在是中国最受尊敬的女性,但也不能排除某些居心叵测分子会暗中搞什么阴谋。总司令在结婚之后公务繁忙,以至于疏忽了对自己和夫人的保护,实在是太大意了。杜某人对此深表遗憾。” 

  宋美龄一脸苦笑,宋子文也只好赔着笑脸点头说是是是。 

21.

  杜月笙接着说:“宋先生已经同意对这意外事件做出适当安排。我认为,宋先生还有义务督促蒋先生和夫人履行对他们安全有利的例行手续,避免下次再发生危险。万一杜某人不能及时赶到处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小美听得一身冷汗。她感觉到浑身发痒,似乎从小落下的病根又要发作了。在告别了杜月笙之后,她匆匆坐上宋子文的汽车。从这开始她才明白,即使蒋介石已经成为中国的最高领导,她也并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夫人。上海滩人吃人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第34章)

宋庆龄——穿越异国步步惊心

22. 

1928年,小庆到了德国。对她来说,旅游根本不是一件“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事情,而是从一种孤独到另一种孤独的流浪。 

  这个一战的战败国除了政治和军事高度发展之外,其他都百废待兴。柏林像是一个吸食海洛因过度的瘾君子一样,几近疯狂。这里庇护了一批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和政治流亡者。 

  但这里还有怡人的气候和美丽的建筑,以及较为发达的西医。备受皮肤炎折磨的宋庆龄低调地隐居了起来,看病休养。她连身份都是保密的,房东只知道她叫作“林太太”。亲友们写给她的信从来不直接寄到寓所,而是寄到租用的邮箱里,收信人写的也是林太太,有时也写为林泰。 

23.

  表面看起来,宋庆龄对中国的革命似乎已经心灰意冷了。她太累了,女性友人们没有足够坚强的神经陪伴她经历人心的冷暖,革命的变幻,而跟男性友人走得太亲密,又会被人当作把柄编造桃色新闻。而她也不期望从德国政府得到官方的接待和照顾,她太明白被人利用的感觉了。她还尽量回避到柏林来的国民党高级政要,听说汪精卫、孙科等人到柏林访问的消息后,她提前一天离开住处,躲避在无人知道的地方。 

24.

  只有一件事情是她热衷,并且乐于公开参加的。那就是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运动和反帝联盟的活动。1927年12月,她被选为反帝联盟的名誉主席。而一向十分支持她的邓演达也到了柏林,他们商议要在中国建立第三种势力,贯彻并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替代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共产党。 

  德国人对宋庆龄隐居在此一事,一直颇为顾虑。若欢迎她,怕激起蒋介石的反对;若驱逐她,又找不到理由和借口。最后他们决定对她在德国的行为进行监视,但是也只限于秘密盯梢。整体来说,宋庆龄在德国的行动还是自由的。她依靠亲友寄来的津贴维持生活,日子十分俭朴,甚至清苦。但即使活得毫无欲望,也避免不了各种阴谋打扰。 

25.

  一天,几个美国人前来拜访小庆。小庆本来不想见他们,但是考虑到自己的情况会被报纸歪曲和夸大,于是就同意他们的会面要求。 

  几个美国人一见面就说:“孙夫人,美国人很想见见你,听听你对中国革命情况的高见。” 

  宋庆龄不禁一笑:“作为流亡人,哪有什么高论?”

“如果我们的资料没有出错的话,您在美国住了5年时间,是吗?” 

  小庆点头说:“不错,我的青春时期曾在美国留学。” 

  “美国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朋友,我们这次来是邀请您去美国进行演讲。只要您愿意,我们可以以每晚500美元的报酬请您做30次的演讲。” 

26.

  美国人露出志在必得的微笑。在他们身处的小会客室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摆设,唯一看得过去的就是待客用的茶具。宋庆龄身上没有任何一件首饰,苍白的面容显示出她的身体也没有补充充足的营养。 

  但是我们的小庆微微一笑:“我现在虽然比较困难,但还过得下去。我希望你们能够把钱捐给中国人民。还有90%的中国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比我艰难得多。” 

  美国人面露喜色:“这么说,您答应去演讲了。” 

  小庆说:“我没有说不可以。不过,你们必须答应把钱捐给中国人民,而不是捐给南京政府。蒋介石他们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捐给他们,等于为他们提供武器,屠杀人民。如果你们可以公开说明这一点,我同意去演讲。” 

27.

  美国人相互看了一眼,委婉地说:“这我们得回去与公司商讨以后再告诉你。” 

  宋庆龄笑着起身,摆出送客的姿势:“好,我等你们的消息。” 

  3个月过去了,宋庆龄再也没有收到他们的消息。后来,宋庆龄对秘书章克说:“美国人很聪明,他们设下陷阱让我跳。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跳时,他们反倒害怕了。” 

  的确,美国人的政治目的是希望小庆“能通过谈话或沉默表现出接受蒋政权的合法化”,或“至少使她对蒋的反对不那么强烈”。这并非美国人出钱,而是从蒋介石口袋里掏钱去封宋庆龄的嘴。但是小庆的心中是有那么一些英雄主义的情结,越多人想把她往沉重的泥淖里拉,她越能感到自己站在高塔上的荣耀与寂寞。 

28.

  除了陷阱,也会有“糖衣炮弹”的攻陷。她父亲的老朋友,看着自己长大的司徒雷登就带着小庆最爱的巧克力来到柏林。 

  小庆没有见他,但是她还是给这个伯伯留了一点面子——她把一张自己亲笔签名的、与孙中山结婚的照片让人代送给这个说客,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对宋庆龄当时的处境这样描述: 

  “在欧洲所收容的所有流亡者中,她肯定是最奇特的一个……因为获胜的国民党人根本不是要把她赶出中国,而是软硬兼施地阻止她离开中国。即使到现在,他们还在找她,希望劝诱她回去分享他们的荣耀。但是,她即使境况拮据……却避开那些被派来请她回去过尊荣生活的使者。与此同时,流言蜚语不断。她过去的那些同事收买不了她,就想用污蔑手段把她抹黑……任何一个中国著名的革命者来找她,都被谣传说成是她的新丈夫……” 

29.

  1929年春天,耗资百万、费时三年的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落成了。蒋介石急于用这一招表现自己出自正统,受人认可。同时,他也希望借此诱骗宋庆龄回国,控制并利用她。 

  听说南京政府即将举行奉安大典,为孙中山举行国葬仪式,小庆匆匆起程,毅然回国。出发前,她发表了一篇公开声明: 

  为消除任何可能发生的误会,我郑重重申,我将恪守本人1927年7月14日在汉口发表的声明,即由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反革命政策与活动,我宣布不再参加国民党的活动。 

30.

  因此,很显然此行我参加葬礼绝不意味着,也不能被解释为我对以前的决定有任何更改或转变。只要国民党领导层仍与孙中山的基本政策背道而驰,我就绝不直接或间接参加国民党的任何活动。 

  这样的个性用政治的眼光来看,叫作坚持立场。但是用家庭的眼光来看,却叫作古怪、叛逆、不合群。这个水瓶座的女子总是习惯了一个人走路。

(第35章)

宋庆龄——最后看一眼心爱的人

31. 

1929年5月18日晚6时,小庆乘火车抵达北平。下车后,她由孙科夫人陈淑英陪同,从站台直接乘汽车前往西山碧云寺。到达孙中山灵前时,宋庆龄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用手指着棺椁。卫士明白她的意思,连忙轻轻揭开覆盖在棺椁上的国旗,透过玻璃棺盖,那最残忍也最牵挂哀思的面容静静地泡在一层液体中,显得越发瘦小。宋庆龄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下山之后,她闭门不出,谢绝任何访客。 

32.

  5月20日下午2时,孙科与协和医院的史蒂芬医生来到碧云寺,在守灵人员协助下,将存放孙中山遗体的棺木内的防腐液放净(有关资料记为“保护油”),史蒂芬将遗体揩净后用白色绷带包裹周身,然后移入覆盖玻璃隔层,可以瞻仰遗容的美式沉香木棺中,暂时重新放回石龛之内。 

  22日晨7时,迎榇专员指挥守灵卫士将灵榇移到金刚宝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觉殿。8时许,宋庆龄等人赶到,由史蒂芬医生及助手、护士将遗体以白绸裹缚,并为孙中山理发、更衣。原来是准备穿中山装的,但医生建议说人的遗体长度比生前要缩短好多,中山装需要身架雄伟,并不适用。所以,最终是仿照回教葬礼的方式,内裹白绫、外着长袍马褂。 

33.

  更衣完毕,在宋庆龄等家属的守视下,孙科等人将遗体移入另一具新棺冥冥特制的美式铜棺。 

  5月26日,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西山碧云寺抬至前门火车站,搭乘火车前往长江北岸的浦口。在灵车专列上,宋庆龄专属的第六节车厢紧挨着停放孙中山棺木的第五节车厢,第七节之后才是孙科夫妇和其他亲属的休息之处。列车一路抵达浦口,从浦口搭乘军舰过长江,从下关中山码头用汽车运至中央党部,5月28日送往中山陵。漫长的旅途中,每次的搬运工作都要由64名杠夫完成。这场长途跋涉是蒋介石宣扬自己是正统的大秀,却是宋庆龄的煎心之旅。她已经许久没有和自己的丈夫挨得这么近,却又隔得那么远了。 

34.

  5月28日到31日为公祭日。31日下午6时,宋庆龄、孙科、蒋介石、宋美龄等人依次至灵前瞻仰遗容,再由蒋介石、孙科、孔祥熙率领孙先生生前护卫盖棺、涂殡,以示封棺典礼结束(孔祥熙能获此重任,恐怕也是宋霭龄对蒋介石提要求做工作的结果。因为所能捞到的政治资本,也是明眼人都心知肚明的。从这点来说,小霭果然是贤妻啊。)。 

35.

  6月1日进行正式的“奉安”仪式。凌晨3点多,来送殡的人已经纷纷赶到。4时15分,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礼炮101响,灵榇移出大门,由杠夫抬上汽车。宋庆龄、陈淑英、孙婉、何香凝、宋美龄、宋霭龄等家属和女眷在特制黑色布幔内步行出中央党部,分乘马车随灵护送,其余男宾则分左右两列分别执绋步送。到达中山陵广场下车后,继续由女宾扶棺,男宾执绋恭扶,走过392级阶梯,一起把灵榇送入灵堂。一番仪式后,由夫人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关闭,备极隆重的奉安大典告成。 

36.

  “妹妹,节哀吧。”宋霭龄一个箭步上前,拉住宋庆龄的手,显得十分热情和真挚。但这却让宋庆龄十分尴尬,进退不得。 

  小美也走了过来,脸上还挂着一个新婚少妇的容光焕发与春风得意。她连声说:“姐姐,蒋委员长已经在南京给你安排了住处,今晚我们姐妹三个就好好聚一下吧。明天一起回上海,看望妈妈,如何呀?” 

  小庆沉吟一下,说:“好的,但我还有一些私事要处理,你把地址给我,我自己过去吧。” 

  小美一听,兴高采烈地说:“那我让人陪着你,等会儿送你过去。” 

37.

  小庆略一点头,告别了她们,走下楼梯。 

  晚上司机打电话给宋美龄,说孙夫人不知去哪里了。在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后,当天晚上,宋庆龄就回到了上海,住进莫里哀路的房子。南京潮湿闷热的气候和冗长的葬仪让她十分不适,而莫里哀路熟悉的环境才让她略显心安。两个月的缄默之后,宋庆龄在8月1日国际反战日,给柏林反帝联盟发去一份电报: 

38.

  今天正当被压迫民族组成坚强的阵线,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主义的时候,反动的南京政府却与帝国主义狼狈为奸,残酷镇压中国广大群众,国民党反动派头目背叛革命的本质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无耻地暴露于世人面前。由于背叛了国民革命,他们便不可避免地堕落为帝国主义的工具,并力图对俄国进行战争挑衅。但是中国人民既不畏残酷的镇压,也不受欺骗宣传的蒙蔽,他们只为革命战斗到底。恐怖行为只会使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只会加强我们战胜血腥反动统治的决心。 

39.杀青段

  宋庆龄在上海这么做,简直是把自己暴露在最危险的环境下。她敢于这么做,说好听了是勇敢,说难听了是冲动。但是她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她不恨自己的家人,却恨极了蒋介石。因为三民主义就像她跟孙中山的孩子一样,现在,这个孩子却在蒋介石的手里慢慢死去。 

  1930年年初,宋庆龄重返柏林。她再次当选为反帝联盟的名誉主席。她艰难地寻找一条路挽救三民主义——这是她的孩子,她先生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