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981】
读物本·【人文纪录片】《四季中国》第十六集 秋分
作者:🌱四处疯扯🎏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2516
25
58
51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新华社CNC拍摄的大型体验式纪录片《四季中国》,由外籍主持人用英文讲述,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探索关于节气的各地方习俗,寻找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传播中华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凝聚,在全球文化日渐彼此交融的当下,这样一部纪录片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今日的我们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09-15 19:24:09
更新时间2022-09-16 15:49:2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不仅依赖于凭借相关文化进行物质谋利者,

更在于被文化影响了的千千万万的我们。

本文只为读文爱好者交流练习。

 

第十六集  秋分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变化、天文气象以及四季更迭。这些学者将太阳周年划分为基本等长的二十四个时间段落,设立了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直到今天,这项发明依然指导着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和传统。

 

      每年9月23日前后,秋分如约而至,昼夜均,寒暑平,各地农人忙于秋收秋种。中秋节的时候,人们阖家团聚,祭拜月神。秋分是秋季的中分点,标志着深秋的开始,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树木的颜色上,绚丽斑斓,如油画里的风景。过了秋分,便不再有雷鸣。那些在第三个节气——惊蛰时醒来的小生灵们,有的奄奄一息,有的正在努力寻找安全的地方过冬。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我是来自英国的江森海,赶在秋分时节,我深入中国内陆腹地,探寻这片沙漠中的绿洲。你们可以想象,自2200年前的汉代起,便有相貌与我类似的欧洲商人牵着驼队,将一捆捆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等物资贩运到世界各地,同时,海量的财富也沿着丝绸之路流向中国。当时的中国站在世界贸易的制高点,如今敦煌早已失去当年全球贸易的枢纽功能,但这片大漠戈壁仍是中国人心生向往的圣地。

 

      中国人说,“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时节加紧忙”,茬茬相接的农事,在节气的规划下格外清晰。秋分,正是敦煌的农人们收获棉花的时节。敦煌这个地方热量充足,降水很少,非常有利于棉花生长。特别是周边的沙漠,水资源非常紧缺,而棉花比较抗旱抗盐,所以在周边缺水的盐碱地带种棉花是很好的一个农作物替代选择。

 

      被沙漠围绕着的敦煌干旱缺水,但却成为生产棉花的重要基地,这让我想起小满节气的盛泽。那里雨水充沛,促成了桑蚕养殖和丝绸业的兴盛。地域气候的巨大差异,并没有限制中国古人的创造力,上千年来,蚕丝与棉花同时为中国人带去温暖,也成为中国南北差异的特征之一。我就爱这个东西,因为棉花会给我一种回忆,让我想起小的时候。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彩棉试验站。冯克云已经种了二十多年的棉花,如今是这里的站长。当他回忆起自己做这项科研最初的时候,农民的棉花产量还很低,每一枝上结的棉桃很少,产量不到现在的一半。科研人员通过一个品种七、八年甚至二十年的品种选育,减少灌水量,提高了棉花的品质与产量,让农民们能够高高兴兴地种棉花。

 

      冯站长带我来到另一片棉花田前介绍到,这里的棉花长出来以后,纤维本身带有自己的颜色,不需要再去染色。染色需要大量的水,在这里会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所以种植彩棉也是推行环保低碳的国家政策,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彩棉纺成线以后出口到国外,目前每亩地比普通白棉可以增加500元收入。敦煌目前已经有一万亩这样的棉花基地,目前来说是绿色棉花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

 

      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在中国其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许农民们此时正在收获水稻、各种水果。但在敦煌,看着这些从干裂的盐碱地上长出来的饱满轻盈的棉球,你不得不感叹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中国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然而中国并非棉花的原产地,一千五百年前,棉花最早是由驼队沿着丝绸之路,由印度和阿拉伯传入敦煌的。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有70%的耕地种植棉花,而农民60%的收入都和棉花产业有关。

 

      除了等待秋收的棉田,此时,另一片扎根于茫茫戈壁中的树林在秋分时节迎来了最绚烂的生命美景。胡杨因为千年不死,当地人称它们是沙漠中的英雄树。而这片戈壁,也在秋风中迎来了最生机勃勃的时刻。平日有限的水源需要用于农田灌溉,待秋天收获后,农耕需水量减少,附近的水库便泄流,滋养周边的戈壁荒滩。红柳、骆驼刺等植被日渐茂盛起来,这是珍稀的双峰骆驼最爱的野味。

 

      早在五千多年前,居住在沙漠边缘的人类就已经驯化了骆驼。除了为人类提供驼绒和驼奶,骆驼作为曾经沙漠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更满载物资踏出了千年丝绸之路。当第一批棉花种子和其他许多珍贵的物资一起,经由骆驼的背负,沿着漫漫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时,人类历史打开了全新的篇章。如今,中国已拥有全球时速最快的火车和世界级规模的机场,早已不再需要用驼队作为交通工具进行运输,但在敦煌,当地人仍保留着饲养骆驼的传统。

 

      月牙村,因为靠近一弯形状像月牙的泉而得名。这弯月牙泉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被沙漠包围千年却永不干涸。月牙村的每位村民都是饲养骆驼的能手,每到旅游季节,村里各家的骆驼就成为敦煌景区的主力交通工具。秋分临近中国十一国庆假期旅游旺季,月牙村的村民们最挣钱的时候到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想骑上骆驼体验一把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风情。

 

      这片作物长得像玉米,但是好象没结什么玉米穗。我询问月牙村村民老五才知道,这是专门用来喂骆驼的一种玉米,所以它不结我们所说的棒子。这种玉米不需要太多水就能这么长,也属于耐旱的作物。“到秋分这个季节,饲养骆驼就吃这个,一匹骆驼喂食标准差不多每天能吃100公斤”老五说,“骆驼能吃得很,嘴一直在不停的动”。

 

      人多,骆驼也多,但是水资源少。所以即使国庆的时候游客每天达到四万人,骆驼的数量就是那样,不能再增加饲养数量。老五说这不能说随意想加几个加几个,因为水的问题必须要限制,骆驼要吃要喝,并且喝起水来“熊”得很。种多少东西?养多少骆驼?因为缺水都要受到限制。月牙村的256户村民是极其幸运的,由于村庄离旅游景点近,方便运送驼队,他们才得以额外挣得一大笔旅游收入。

 

      无论对于种棉花的农户,或是做旅游生意的骆驼养殖户,亦或是五湖四海的游客,骆驼早已成为敦煌的标志。秋分后马上就是中国的国庆节,这是除了春节以外最长的黄金假期,也是敦煌迎来大批游客的高峰期,几乎所有来这里旅游的人都会带一只工艺骆驼回家留念。张建忠曾经也是敦煌种植棉花的农户,但是现在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骆驼张”。从二十多年前萌发出用棉花制作骆驼工艺品的念头开始,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人们认知敦煌的方式。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张建忠共设计出36种不同造型的骆驼工艺品。现在,工厂正在为秋分之后的国庆节假期赶制大量骆驼工艺品。张建忠介绍说,大小规模不等的200家门店在卖这种骆驼,仅一个国庆假期就能卖出两三万个骆驼工艺品。可以说有骆驼的地方、有丝绸之路的地方,就有“骆驼张”。

 

      秋分是个收获的季节,绚烂而热情,但敦煌的这片大漠和络绎的驼队,却赋予这个秋分一抹传奇的色彩。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商旅有着怎样的决心,踏着漫漫黄沙,携带着精美绝伦的货物,跨越艰难险阻,来往于石窟古堡、险隘雄关。他们为敦煌带来了繁盛,也为敦煌的秋分带来了生意盎然。离开敦煌时一路又见胡杨林,羌笛声犹在耳边。这里散发着黄沙的味道,带着文明穿越千年的气息,让我看到了沙漠中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