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467】
读物本·【人文纪录片】《四季中国》第十七集 寒露
作者:🌱四处疯扯🎏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973
31
59
60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新华社CNC拍摄的大型体验式纪录片《四季中国》,由外籍主持人用英文讲述,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探索关于节气的各地方习俗,寻找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传播中华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凝聚,在全球文化日渐彼此交融的当下,这样一部纪录片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今日的我们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1-06 16:33:28
更新时间2022-11-07 10:40:0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不仅依赖于凭借相关文化进行物质谋利者,

更在于被文化影响了的千千万万的我们。

本文只为读文爱好者交流练习。

 

第十七集  寒露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变化、天文气象以及四季更迭。这些学者将太阳周年划分为基本等长的二十四个时间段落,设立了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直到今天,这项发明依然指导着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和传统。每年10月8日前后,第十七个节气——寒露降临,气温明显转凉,气候变化莫测。重阳节是中国人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时节,人们登高望远,祈福地久天长。

 

      我是来自英国的江森海,二十五年前来到中国之后,一直定居于此。属于盛夏时节的荷花已经枯萎,距离上一个节气又过去了15天,日历已经翻到每年的第十七个个节气——寒露,意为露水寒冷,即将凝结成霜。然而,越是寒冷之时,越容易勾起口腹之思。在这逐渐转凉的秋季时节里,中国人自有应对之法,他们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美味。

 

      此时的上海城隍庙早已人满为患,来自各地的人们大多是冲着上海当地小吃而来。这些小吃举世闻名,是寒露不可或缺的味道,但如果你错过了这几天的盛宴,就又得再等上一年了。这里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店内早就坐满了,如果没有为此特意提早起来,就只能像我一样站在门外,品尝着传说中的美味汤包。

 

      汤包,是古老的中国传统面食,以轻度发酵的面、包裹各式馅料蒸熟后的汤包,将面、肉、汤三体合一,不仅可以饱腹,更满足了味蕾的欢愉。蟹黄汤包更是汤包中的上品。从市场上价格最昂贵的螃蟹腹中提取蟹黄和蟹肉,拌以猪肉、鱼虾做馅,再以薄而劲道的面皮包裹,蒸熟后便成了蟹黄汤包,汤汁肥美,蟹香四溢。而之所以称蟹黄汤包是寒露时节特有的美味,是因为其中最重要的食材——螃蟹,每至寒露才最为肥美。

 

      距离上海不到一小时车程,有一片著名的淡水湖泊——阳澄湖,这里是中国美食家心中的圣地。阳澄湖里的水产远非一般水域可比,每年到了寒露时节,就会捕捞大闸蟹,这也是出了名的年度盛事。吃螃蟹是一种季节性享受,每年一到寒露时节,人们就会慕名来到阳澄湖畔的巴城镇,品尝这一年开湖第一捞的大闸蟹。

 

      在巴城镇,许多人的生计都和大闸蟹密切相关。朱智和父亲就是这里的养蟹人,并经营着一家蟹庄。朱老板告诉我:阳澄湖平均水深不到两米,光照充足,可直达水底;湖中长满了水草和芦苇,丰富的水生物藏匿其中,这些都是大闸蟹最爱的美食物;再加上他们精心调制的饲料,这里的大闸蟹吃得多、长得壮。对于朱老板一家而言,寒露无疑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大闸蟹有很多种烹调方法,但是简单的烹饪最能反映出大闸蟹鲜美可口的味道,满足顾客的口味,这也是饭店盈利的关键。中国人爱吃大闸蟹,追求的就是那一口原汁原味的鲜香。新鲜完整的大闸蟹用沸水直接蒸熟,膏黄饱满、鲜味浓郁,蟹腿肉细嫩清甜……这才是大闸蟹最正宗的滋味,也是中国的寒露最令人垂涎的味道。其实我并不是螃蟹的忠实粉丝,为了吃那点细肉实在太费劲。但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吃蟹历史,为了吃得更干净、更整洁。他们还发明了一整套吃蟹专用的工具。

 

      然而,并不是每只螃蟹都是壮硕完美的,对于那些个头偏小或腿足有缺、不能直接端上餐桌的残蟹,朱老板有另一种烹调方法。蟹粉是由蟹壳中拆解出来的蟹肉和蟹黄加工制作而成的食物,它是许多中国美食的重要配料之一。例如,中国名菜蟹粉狮子头,就是将猪肉切成细末,加上蟹粉、鸡蛋搅拌均匀,制作成大而软糯的肉丸,人们给它起了一个些许夸张的名字——“狮子头”。狮子头味道鲜美,但是你别想一口就吞下一整个。

 

      听昆曲、吃螃蟹,是古代中国人遗留下来的最精致的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之一。我觉得这听起来就像是在我的家乡英国,人们会一边喝下午茶一边大谈莎士比亚一般,这是一种非常时髦的行为。只不过,中国古人似乎更讲究,他们将这优雅的风俗与从秋入冬的寒露节气联系在了一起。

 

      顾卫英是一名专业昆曲演员,在中国颇为有名。虽然她目前长期住在北京,但作为巴城本地人,每年寒露她都会回到家乡表演昆曲。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种,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世界闻名的京剧也是从昆曲继承演变而来。演出正在紧张地准备中,顾卫英是今天的主角之一。

今年曲会的演出地选在巴城镇的玉山胜境,相传这里曾是巴城历史上最显赫的私家园林。这是一片典型的苏州园林,建筑被自然风光环抱,设计师将山水画的意境融合其中,创造出“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田园空间。一千年前,中国的知识阶层就是在这样的美景中和家人、朋友共度寒露佳节。

 

      曲会拉开帷幕,演出前的准备极其繁琐,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装扮,顾卫英即将登场。顾老师今天演出的是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著名曲目《牡丹亭》,是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这让我再一次联想到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然远隔万里,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两人甚至于同一年去世。然而我不得不说,昆曲比莎士比亚戏剧还难懂:词是一千年前古人说的话,节奏旋律又极其慢,很难想象在当今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它依然可以吸引这么多的观众。也许,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就会想要追本溯源,想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寒露,也许不是二十四节气中自然风光最美的节气,但它一定是二十四节气中感官体验最丰富的节气。此行更让我意外发现了中国与英国在传统文化之间的巧遇。无论那些是巧合还是天成,我想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的财富,必将超越国界与时间的界限,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