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151】
读物本·【中国十大名楼】天一阁02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080
16
19
12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提笔泼墨,写下这些名楼无数经典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8-27 09:07:56
更新时间2024-08-27 16:47:3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选自纪录片《中国十大名楼》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解说词习读,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 中国十大名楼 共10篇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提笔泼墨,写下这些名楼无数经典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2007年,在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确认产生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它们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

天一阁(下)

42.

既然书不出阁,那么范钦为什么要刻制这些刻版?他印制书籍又是作何用途?研究人员从天一阁现存的近30万卷藏书中找到了答案,这是一套由范大冲在父亲去世后印刷完成的书籍《范氏奇书》,其中绝大部分与刻版相吻合,这为我们揭露了一个事实真相。在明代,范氏奇书曾经广为流传,其中收录了范钦从自己的藏书中精心挑选的珍稀古籍20种。范钦晚年不惜资财,雇佣了大量工匠雕刻印版,在天一阁所刻书籍上大都记录着刻写工人的名字。

43.

据专家统计,留有姓名的工匠大约就有40多人。由此可以看出,天一阁当时的刻书工作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范钦藏书的真实目的存在着绝大的误解。那么书不出阁的规矩到底是谁制定的?经过考证,专家们认为事情的起因是范钦那次分割家产。“这个二媳妇后来又提出来说,这个分得不公正,要重新分过。后来书越来越值钱了,钱哪怕是一万两金子,也很快就花光了。”——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

44.

“二媳妇吵闹,甚至要对簿公堂。后来就是范钦的一些好朋友,他有个屠大山,屠大山的儿子出面来判这个事情,最后调解好了。第二代范大冲就面临着如何把这个东西保存下,他就又增加了一句,第一是书不可分,第二就是书不出阁。他也认识到一个问题,比如借给人家,借给人家就回不来了,这个问题也是很正常、很普遍的”——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

45.

书不出阁,包含着范氏后代希望父辈的心血能够长久延续的苦心孤诣,担心使得天一阁的保管和阅览制度越变越严,在常人眼里几乎不尽人情,就连范氏族人平时也极难登楼。可惜今天人们只是笼统的把天一阁的私密森闭一概归咎于范钦。范家的禁牌留给后人的是万卷书籍,也引发了一个女人与天一阁的故事。在谢堃(kūn)所著的《春草堂集》中,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46.

按照史学专家的描述,事件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个为了书而风情万种的女人。虽然很多游客并不了解我们要拍摄的故事,但是他们仅仅凭借直觉就产生了好奇。这是一个发生在嘉庆年间的真实故事。宁波知府丘铁卿有一个内侄女叫钱绣芸,这是一位酷爱诗书的才女。她常听知府提到范家藏书楼有很多珍贵的藏书,阁中200多年来书不生虫,全靠芸草散发的芳香。钱姑娘的仰慕之情由心而生。

47.

钱姑娘的父母看透了女儿的心思,为了了却女儿登楼看书的心愿,就托太守为媒,让绣芸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对于嫁入范家,绣芸满怀希望,以为这样爱书之心终于可以如愿了。“但是她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够登阁,所以愿意嫁入范家。这个本身对于女子来说,一生中间第二次选择,家庭没法选择,丈夫总可以选择,主动的提出来要嫁入范家”——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

48.

绣芸姑娘要出嫁了,这应该是一个女人一生最幸福的时刻。那一年春天,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顶着红盖头走上花轿的那一刻,绣芸仿佛自己就是夹在天一阁诗书中的芸香草。魂牵梦萦的天一阁近在眼前了,那藏书楼的书香该是怎样的迷人与神奇?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写道,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49.

然而,绣芸万万没有想到,嫁入了范家竟然不许登楼看书。到底是什么粉碎了她单纯的梦想?相传,有关不能登楼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范氏的族规中禁止女子登楼,另一种是她所嫁的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旁支,按照禁牌的规定,不取得家族所有人的许可,自然没有登楼的权利。“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前面讲过,族规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就造成了她的不幸。这样一种不幸,我个人觉得是她个人的不幸。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使得我们看到在清代的时候,天一阁的地位之重要”——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

50.

一道禁牌,一把铁锁,把一个痴迷女子的梦无情的粉碎了。钱绣芸徘徊在咫尺之遥的藏书楼前,只能望楼兴叹。据说她不久便抑郁而死,临终前她恳求丈夫,既然生不能读天一阁书,死后愿葬于天一阁旁,了却读书的心愿。自古以来,才女、贞女、烈女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但是像钱姑娘这样如此爱书的女子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禁让人由衷的敬佩。

51.

“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范钦这个私密封闭很严,是绝对要感谢他的。如果范钦那时候开始到1949年或者到现在,天天这些书,如果都有人来查的话,我可以断定这些书都不存在了。亏得这四百多年来,很少去翻动它。所以我们今天才有这个荣幸,看到崭新的书,好像和刚刚印出来的书一样。那么如果我们还想我们将来的子孙,400年以后的子孙,再能够看到这些书,我们可能还不得不要非常痛苦的向范钦学习,要尽量少动少去翻动它。这儿,一个书的利用跟保护有一个冲突、有一个矛盾了”——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

52.

对于范家的规矩,余秋雨解释道,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只要开放一条小缝,终会裂成大隙。但是永远的不准登楼、不准看书,这座藏书楼存在于世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个问题每每使范氏家族陷入困惑。在天一阁博物馆的西大门,有一幅楹联,这是原上海图书馆的馆长顾廷龙用钟鼎文撰写的,其中下联说的是南雷对天一阁发出的感叹。

53.

“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恰当的勾画出这座私人藏书楼的坎坷命运,而南雷的出现改变了天一阁的命运。南雷是清代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名号。1673年,黄宗羲来到宁波甬上证人书院讲学。作为一位名声显赫的藏书家,他向范氏家族提出请求,希望能够登上天一阁浏览藏书。黄宗羲的要求对于范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54.

此时我们已经无法猜测,在严守了百余年的家族禁牌面前,范氏后人会不会一概回绝。“黄宗羲来的时候,他们范家开了一个会,整个家族上下都同意开,看,不让他看让谁看?所以天一阁在中国历代明清一直到现在文化人士当中有点神秘感,可能也都是由这些引起的”——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1673年,严厉的家规延续了100多年,终于在清代康熙年间被打破。

55.

据说,黄宗羲身着长衣布鞋,悄然登上了天一阁。黄宗羲学富五车,他在观书时,对于当时轻易能够得到的书轻轻放过,专挑秘籍孤本,一面研读,一面编写成目录,很快在士林中流传起来。“向社会上的一些知名学者开放,我觉得它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因为这毕竟是它私有制条件下的私人藏书阁,它不承担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虞浩旭(时任天一阁博物馆馆长)

56.

“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的评价,说天一阁封闭保守,它是脱离了当初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它的,所以这个是标志性的事件。1673年被余秋雨写成是天一阁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年,我觉得这个光彩就是在这里,它是具有开放性的,而不是像我们所说的,它是封闭的、保守的”——虞浩旭(时任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让范家始料不及的是,黄宗羲让天一阁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在社会上广为传颂,由此引发了清朝皇帝的注意,天一阁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57.

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从故宫的文渊阁带走了一部珍贵的书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一共收录图书1503种,共计79337卷,有四千多人耗费12年才编撰完成。2008年,原藏于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另一部《四库全书》搬进了国家图书馆新址。到目前为止,海峡两岸仅存《四库全书》三部半。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与天一阁的曲折故事。

58.

清朝的康乾时代国力鼎盛,天一阁在范氏后人的手中平安的传接了200多年。大师黄宗羲登楼之后,令更多的文人墨客心向往之。1772年的正月,乾隆皇帝发出上谕,广泛搜集前代遗书和本朝著作,这道圣旨引起了人们的猜测。“这里边,他肯定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全国最好的书搜集到这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搜集书的工程。另外一个,他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他是非常重视在文化上,把所有的书籍收到以后,他要对这些这东西进行处理。处理过了以后,非常有利于他本身的统治或者政权的巩固”——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

59.

消息传到藏书盛行的宁波,天一阁并没有立刻响应,此时掌管天一阁的范氏后代范懋柱(mào)变得犹豫不决。为什么人们对于皇帝的圣旨竟敢无动于衷呢?“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我觉得大家摸不透皇帝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清朝文字狱非常厉害,因为书,全家满门抄斩都有。另外一个也担心我这么好的书,像孤本或者是好不容易传下来的,皇帝拿走了不就没了”——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

60.

各省的官员以为皇上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纷纷应付搪塞。一年过去了,呈上的图书寥寥无几,事情似乎大事化小,无声无息了。然而不久,皇帝龙颜大怒,连下圣旨,切责各级官员,限半年之内必须进书,圣旨中竟然直接提到了天一阁。皇帝点名要宁波天一阁等私家藏书楼向朝廷献书,圣旨传来,范氏后代诚惶诚恐。

61.

“浙江巡抚大人也来了,宁波知府大人也来了,说好听点是动员或者劝说,或者是做思想工作,实际上是直接来拿书,你给也得给,不借也得借。这种情况下范家是没办法,这个是没商量的事情,那么只好借”——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在光绪《鄞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国朝乾隆三十九年,生员范懋柱敬呈书籍六百零二种。运往京城的图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范家的后人不免担心,精选的藏书会得到朝廷的认可吗?书中的言辞会不会酿成新的文字狱?一个苦心经营的私家藏书楼,它的命运会不会就此终止?

62.

在天一阁的珍藏中,有一套极为珍贵的铜版画,这就是清朝意大利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大作《平定回部得胜图》,一共32幅,至今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组画的底稿由郎世宁等四人分别绘制,然后送法国镌刻铜版印刷。从画出草稿到印制完成,历时11年,采用全景式构图手法,纯西洋画风,描绘了清政府平定回部叛乱的重大战争场面。

63.

皇家的珍藏为何会落入范家的手中?经过仔细对比查看,专家们有了一个重要发现,画上有清朝皇帝的亲笔题跋和印鉴。据说,珍藏在故宫中的同一作品是没有题跋和印鉴的。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专家们终于从题跋和印鉴这个线索中得出了结论。“打一个比方,如果把这个作为奖状的话,天一阁这个是有效奖状,故宫留的是空白奖状”——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

64.

原来,这是乾隆皇帝对天一阁的奖励。那么范家因何得到皇帝的如此厚爱呢?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天一阁共进呈书籍638种,入选《四库全书》著录96部,编入存目377部,为所有私人藏书家之冠。这是乾隆另外赏赐的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但是在荣耀的背后,这次进献也给天一阁藏书造成了第一次致命的损失。虽然乾隆在先前的圣旨中再三保证征集的图书最后一并发还,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65.

“638种书没还回来,不是乾隆赖账,是四库全书官的官员或者底下的浙江巡抚一级级的官员都贪污了,都没有来还”——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献书风波的天一阁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时间仅仅过了一个月,清朝大臣又一次来到天一阁,这大大出乎了范家的意料。原来杭州织造局织造寅著接到了皇上的圣旨,奉命勘查并测量天一阁藏书楼以及藏书柜的尺寸。一个皇帝为何对天一阁格外关注呢?

66.

“从明到清这过程中间战乱不断,那是多少沧海桑田的事情发生,这样一个藏书楼,居然能够保存到乾隆已经两百多年了。那么从他的看法来讲,这里边必定有非常神秘的东西存在”——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如此看来,乾隆是想仿照天一阁的构造,建造保存《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范钦设计的藏书楼是一座二层楼房,楼下广宽6间,以木板隔断,既分切又阻隔。左为楼梯,右有书房,中间是宽敞的明堂,用来研读会友。

67.

楼上是一个大通间,分割成六个区域,其中四个用来藏书,一个用作上下楼梯的通道。东面一直空置着,用以隔潮防潮。寅著来到宁波仔细勘察之后,不禁暗自叫苦,天一阁只是一幢普通的江南民居,并非乾隆皇帝想象中的完全采用砖石结构,不用木材建造。其长期不倒,无非是范氏家人小心保护而已。但是如果据实奏明,一定会令皇上大失所望,甚至会怪罪自己办事不利。经过调查,寅著在藏书楼的名字天一阁上动了一番脑筋。

68.

“所以他向皇帝做报告的时候,他就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据他们了解,当时在建造的时候,挖土的时候,土地上出现了天一这个字样,天一生水。对藏书楼来讲最怕的就是火,如果有水,那么水能够克火。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先把天一生水解决掉。然后我们这个楼都看了,它恰好确实是六间,地六成之,这也是一个现成的周易里面的一个术语。从这样一个术语,跟天一生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的确是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理念”——戴光中(时任宁波大学教授)

69.

寅著为天一阁编出了一个玄妙而生动的故事,但是他无法断定这个解释能否得到皇上的认可。奏折很快送到了朝廷,乾隆非常欣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在这年秋天,他下令仿照范氏天一阁的结构,建造四座皇家内廷藏书楼和位于江浙地区的三座藏书楼,用来存放全部七套《四库全书》。这七座藏书楼的命名方式完全采用了天一生水的典故,名字中全部包含了水的成分。(七座藏书楼: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澜阁、文宗阁)

70.

寅著的故事已经成了天一阁命名的完美解释。然而,当年范钦脑海中天一阁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通过查阅天一阁收藏的碑刻,龚烈沸在史料中发现了一条线索。“其中阁藏里边的拓片,有一个是江西龙虎山的《天一池记》,就是元代揭傒斯写的《天一池记》。《天一池记》里边刚讲到天一生水等等。这个非常好,所以他看到这个很高兴,感觉到藏书楼防火,他最忧患的或者是最念念不忘的,怎么样来防止失火?与他的本意相吻合,所以他马上就是把这个移过来了,我就干嘛不取名天一阁?”——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

71.

那么抛开各种玄虚的解释,范氏家族在保护藏书上到底有哪些绝妙之处呢?自古以来,书籍保存面临着水、火、冰、蛀四大难题。为了防火,在修建藏书楼的时候,范钦用一条防火夹道将生活区与藏书区隔开,两道门分别连接着两个区域,相互交错,借以阻止火势借助风力迅速蔓延。与此同时,范钦在楼前专门挖池蓄水,用以救火。这种做法后来被众多藏书楼竞相效仿。在天一阁,甚至藏书楼的柱子也被漆成了黑色,大厅的天花板上还绘制了波浪的图案。

72.

自古江南无善本,江南气候潮湿,书籍非常容易发生霉变和虫蛀。天一阁历经400年的古籍现状如何呢?经过与博物馆再三沟通,我们被准许拍摄一部历经四百余年的珍贵藏书,明代手抄本《官品令》。据说《官品令》是宋代《天圣令》的残本,被称为东方法制史书轴,它是目前世上仅存的孤本。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本书的保存之完好,许多日本学者慕名前来,据此考证日本奈良时期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起源。

73.

那么,当年范钦是如何保护书籍的?藏书楼里面到底蕴藏着哪些奥秘?在天一阁二层的宝书楼,一排排书柜依然按照范钦当年的方式排列着,看上去朴实无华。就在书柜的底部,工作人员发现了石头。为何要将石头摆放在书柜之下?据史料记载,它叫英石,主要成分为石灰岩,通常是古人用来观赏的奇石。原来,天一阁主要靠英石抵抗着江南潮湿的气候,防止书籍发霉变质。

74.

范钦把所有的书柜按照品字形摆放,一共分成四组,其中在显著的位置存放着乾隆赏赐的《古今图书集成》。范钦当年亲自设计的书柜,前后通透,打开柜门,在一排排珍贵的古籍之间,工作人员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一个布袋中装满了香气扑鼻的干草,这到底是什么草?范钦为何要把它放在书柜之中?据说古人藏书采用芸草避虫,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芸草有着详细记载,将芸草放置席下,它的香气能驱逐跳蚤和虱子。

75.

《鄞县志》中记载着范钦利用芸草来驱虫,显然范钦是受到古人的启发。即使在今天,天一阁博物馆依然坚持着范钦的做法,每年采购大量的芸香草用于古籍的驱虫保护。历史上乾隆皇帝对天一阁数次褒奖与赏赐,终于使天一阁声名鹊起,成为海内第一私家藏书楼。范家严密的防护措施也似乎可以确保天一阁高枕无忧。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荣誉也导致了天一阁藏书历史上遭受到数次浩劫。

76.

民国初年,大批书商从上海前往宁波收购珍贵古籍图书,为了达到目的,唯利是图,不择手段。1914年,曾经登上天一阁的学者缪荃孙在上海的书市上猛然发现了天一阁收藏的珍贵古籍图书,不禁大吃一惊,立刻写信通报宁波的范家。为了查明真相,范家立刻派人赶到上海,一面报告官府,一面从上海至杭州登报多方呼吁,追还失窃的书籍。终于,窃贼被抓捕归案。那么窃贼是如何得手,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准确盗走如此数量庞大的珍贵藏书?

77.

当范家后人登上紧锁的藏书楼之后,在地板上发现了枣核和粪便,原来正是利欲熏心的书商指使窃贼高手薛继渭入阁盗窃。薛继渭从藏书楼顶揭开瓦片,潜入了藏书楼,仅仅随身携带了一口袋红枣,他以枣充饥,白天隐藏在梁上养神,夜晚窃取楼内藏书。“这个小偷是识字的,那些书商是开好了目录,天一阁有哪些最好的书,你帮我偷出来。带着干粮,白天睡觉,晚上偷。那时天一阁围墙外边是通月湖,有小河,里边停了一条小船,把书吊出去,外面有人接应”——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

78.

那次劫难,致使范家的善文古籍一千余部被盗,大多是宋元明三代的珍本。盗贼虽然入狱,大部分古籍秘本却无法追回,天一阁的精粹损失了将近一半。因此,我们无从想象,当年范钦收藏中的珍籍善本应该是怎样的光彩耀目。为了抢救流落到上海的书籍,上海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资从市面上收集了数百种失窃的书籍,保存在上海的涵芬楼。遗憾的是,1932年上海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涵芬楼和藏书全部被焚毁。

79.

1933年,自然灾害又不期而至,一场强烈的台风吹倒了天一阁的东山墙,这时的范家逐渐败落,甚至无钱读书识字。鄞县地方人士组成了修复天一阁委员会,向社会多方筹款,消息也传到了宁波老乡蒋介石的耳中。“在宁波外或者在宁波市内的宁波帮、有钱的人家募捐,后来居然募捐到了蒋先生头上,这个我们档案资料可以找得出来。蒋先生专门发电报来,在南昌行营捐大洋”——龚烈沸(时任天一阁学者)

80.

这是当年修缮时利用剩余款项特别安装的防盗金属窗,七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坚固如初。1949年,蒋介石撤离大陆前,再次到了天一阁,表示等局势太平了,搞点洋灰好好修修。当时陪同他的秘书是沙孟海,最终沙孟海留在了大陆。杭州解放前夕,周恩来特别指示要保护好天一阁。不久,沙孟海的弟弟沙文汉带领解放军接管了天一阁。

81.

经历了数次浩劫,到建国前夕,天一阁藏书仅剩下一万三千余卷。今天,天一阁馆藏的古籍已经扩大到30多万卷,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余卷,丰富的地方志为国家修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刻,我们凝望天一阁,正如余秋雨所说,它的确是一种极端艰难而悲怆的文化奇迹。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