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335】
读物本·【中国十大名楼】鹳雀楼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11178
14
14
14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提笔泼墨,写下这些名楼无数经典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8-26 08:55:00
更新时间2024-08-26 17:56:4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选自纪录片《中国十大名楼》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解说词习读,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 中国十大名楼 共10篇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提笔泼墨,写下这些名楼无数经典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2007年,在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确认产生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它们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

鹳雀楼

1.

华夏蒲州,鹳雀楼因何名扬天下?普救寺与鹳雀楼有何联系?北周权臣宇文护与它又有何关系?它究竟在哪次战火中焚毁?鹳雀楼还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现今耸立于山西永济市黄河边的鹳雀楼,高台重檐,气势恢宏。早在盛唐时期,他它就因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

2.

新建的鹳雀楼是一座四檐三层高台式层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仿唐建筑,十分雄伟壮观,楼体总高73.9米。这座楼从外面看,三层结构清晰可见。然而进入楼内时,就发现它暗藏九层,每层都有宽敞的回廊。今天的鹳雀楼试图以雄伟的姿态去恢复人们记忆中那古老的形象,但今楼非古楼,王之涣登临的那座鹳雀楼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古鹳雀楼所承载的历史、人文精神却永远地定格在后人的心目中。

3.

那么王之涣登临的鹳雀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是什么人出于何种目的而建造的?又是什么原因让这千古名楼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之中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不仅中国的小学生人人都能吟诵,而且早已传播到海外。日本汉语课本精选的五首唐诗,将《登鹳雀楼》列在首篇,可见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早已穿越历史、穿越疆界,不分民族和国家,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所喜爱。

4.

诗因楼而作,楼因诗而闻名,鹳雀楼因有幸迎来诗情才子王之涣的登高吟唱,而在盛唐众多的楼宇中卓然不群。一千多年后的某天,一位日本摄影师在山西史志专家仝毅(tóng)的带领下来到永济市蒲州古城的西南边,神情痴注地看着破旧不堪的古城废墟。接着他好像发现了什么,不断地按动着照相机的快门。日本摄影师所痴迷的地方,难道正是史料记载的古鹳雀楼的遗址所在吗?

5.

在晚唐著名文人李瀚所著的《河中鹳雀楼集序》曾提到,“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这句话什么意思?它应该是河的岸边。第二个记载就是《蒲州府志》,它说鹳雀楼在城西河洲渚上,好像鹳雀楼已经不是在岸边了,而是在河中心的一个沙丘上。为什么记载都不一样?原因和黄河古道的变迁有关系。比如在唐代,鹳雀楼就在河的岸边。到了清代记载,它又记载河洲渚上,很显然黄河已经倒过来了,所以鹳雀楼这样就到洲渚上了”——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6.

永济古称蒲坂,北周时期,蒲坂改称蒲州。它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区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地带,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向世人昭示了悠久的历史文明。那么植根在蒲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古鹳雀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高出世尘间。

——唐 畅当《登鹳雀楼》

这是唐代诗人畅当写的《登鹳雀楼》。

7.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唐 李益 节选《同崔邠登鹳雀楼》

这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益写的《同崔邠(bīn)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这两首诗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我们描述了鹳雀楼的气势和四周的景象,但对鹳雀楼的具体样貌却没有描写,古代的鹳雀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8.

“北宋的科学家沈括,他的作品《梦溪笔谈》里头讲到这个楼。他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这是写它的高低,层面是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代题咏者虽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状其观”——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畅当这个诗写得是比较直接,咱们一般能看到天空中的飞鸟,说明它很高,比这飞鸟还要高,鸟在下面飞了”——贺新辉(时任中国文联研究员)

9.

“我们看了这三首诗,但也没有具体讲到鹳雀楼到底是什么样子”——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后人对鹳雀楼的记忆主要依附于这些千古传诵的诗歌,而诗人则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抒怀写诗,描绘了他们心中的鹳雀楼的高峻雄伟和山川的样貌。那么,古代鹳雀楼的气势果真如诗歌中所描绘的那样高峻雄伟吗?历史中的古代鹳雀楼采用木质结构建造,它到底有多高呢?

10.

这是清乾隆年间编修的蒲州地方志,其中留有一幅简要的白描图画,并附有简短的文字,记载了鹳雀楼的真实状貌。它是一座宏伟秀丽、结构复杂的中国古典建筑,原楼高约十丈,大约是30米左右。楼为三层四檐,平面呈方形,歇山顶,矗立在一个高大的石砌台基之上。各层都有围廊,层层斗拱承托着梁架和屋檐,斗拱翻飞,翼角申挑,二、三层周围设勾栏,形成绕楼回廊。从史料文字中可以得知,它的外观的确雄伟高大、气势磅礴。

11.

“我们根据记载,预计鹳雀楼是30米高,再加上台基它就超过30米了,远远超过城楼、超过城墙,所以它既能望远,又又能看到城里边的一些变化”——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就是说它的建筑,建筑形象、建筑的结构、建筑的艺术,包括它的这个雕花彩绘,都是非常非常的精美的。想当年,我想不管是北魏的还是唐朝的鹳雀楼,那应该是非常漂亮的”——罗哲文(时任古建筑专家)

12.

那么让文人墨客倾倒的鹳雀楼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又是由谁建造的呢?李瀚所著的《河中鹳雀楼集序》中曾提到了鹳雀楼由北周的宇文护建造。在《蒲州府志》里也记载了这座楼是北周时期的宇文护建造的。由此看来,鹳雀楼是由宇文护建造的,应该没有什么异议。那么,这个宇文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为何在此地建造鹳雀楼呢?

13.

历史上杀过皇帝的人有不少,秦朝的太监赵高,东汉时期的权臣梁冀,南北朝时期的重臣刘裕等等。但细细数来,这些人只不过杀过一个皇帝,而真正的屠龙高手却是经常被史家忽略的,南北朝时期的权臣宇文护。宇文护曾在三年内先后弑杀了西魏恭帝、北周孝闵帝和明帝三个皇帝,堪称史上屠龙第一人。

14.

“宇文护这个人,实际上他是一个家族的实力。北魏的时候,那就是鲜卑族掌权,他那个家族实际上在北魏的时候已经开始崛起了。到北魏后期,整个两个集团,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那么西魏这一块就是宇文族,主要是他的叔叔宇文泰,在他的叔叔的庇护下,实际上这个政权,北周的政权实际上就掌握在宇文氏手里头”——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5.

那么大权独揽的宇文护出于什么目的而建造鹳雀楼呢?公元557年,宇文护废黜西魏恭帝建立北周,拥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觉登天王位,建都长安,自己担任了大冢宰,也就是宰相。当时北齐篡东魏天下,建都安阳,北齐与北周成对峙局面,相互之间为争夺地盘常年征战。山西大部被北齐所占,自平阳以东,也就是今天的临汾以及洛阳以东,均为北齐的属地。

16.

蒲州是北周在河外占据的一块孤地,是军事重镇与要塞,与长安距离不远,是护卫都城的屏障。因此宇文护十分看重蒲州这个军事要地,他决定开赴前线,亲自驻守蒲州城。“宇文护时期,蒲州城作为北周政权都城的,它实际上算是在河东的一个桥头堡一样,起这样的一个作用。它和北齐之间的战争,两相厮杀从区域上来说,它这个地方就处于一个前哨位置”——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7.

“北周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是一个军队驻扎的地方。李瀚这个《河中鹳雀楼集序》里边说‘旁窥秦寨’,在这能看到陕西,下面又可以俯视舜城,就是可以看到城里边。按照我们推测,它应该是一个军事瞭望台”——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距离宇文护建造鹳雀楼的300年后,晚唐文人李瀚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也认为,鹳雀楼是供披坚执锐的将士们登高观察敌情的瞭望楼。

18.

宇文护将鹳雀楼当戍楼,以对付北齐军队的进犯,这一点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疑义了。那么鹳雀楼又是哪年建造的呢?在《蒲州府志》的记载中可以得知,鹳雀楼的创建年代只是在公元557到571年期间的14年间,没有更加准确的年月,而这期间也正好是宇文护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军事瞭望之用,为何要大兴土木,建造得如此高大雄伟呢?

19.

据史料记载,大权独揽的宇文护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利用权势大兴土木,建设了大量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既然如此,宇文护为何不在其他边境要地也建造类似的瞭望之楼呢?“蒲州城的始建,这个城体据知就是在宇文护时代。我想这可能和宇文护个人,特别他手里头掌着权的时候,他肯定要建一些比较豪华、比较壮观的建筑物”——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

那么,宇文护建造鹳雀楼是不是还有其它的目的和动力呢?当时北齐政权为了与北周政权争取和平,公元557年前,北齐政权在太原羁押了宇文护的母亲及周武帝的姑母,这让宇文护耿耿于怀。为了将北齐彻底赶出晋地,宇文护决定联合突厥大举伐齐。齐武成帝害怕,于是归还了周武帝的姑母,以换取暂时的和平。宇文护的母亲阎氏却仍然被羁押在太原,齐武成帝对她十分优待,并让宇文护母亲书写了一封家书,附上宇文护儿时的衣服,一并传递给宇文护。

21.

阎氏的家书写得非常痛切,饱含了思念儿子的感情。我的儿啊,母亲现在给你寄去你小时候穿的一件衣服,你可以好好看看,知道母亲我是多么心酸悲痛。现如今咱母子俩天各一方,我不知道犯了什么罪过。宇文护接到母亲的家书,悲痛万分,不能自制,当下取过纸笔回书给母亲。儿子现在身居高位,而母亲大人却被囚禁,夏去冬来,儿子我也无法知道您的冷暖饥饱,您就像消失在天地外,杳无音讯。

22.

“尽管他是鲜卑族,但儒家的思想也在他身上有一些烙印,而且宇文护是一个大孝子。当然那个时候他母亲是当人质,人家把她关起来了。这个时候他母亲是奴隶,她儿子又是大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他思念他的母亲”——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宇文护的回信被信使快速地传往太原,母子之情在国家势力之争的狭缝中显得那样真挚、凄切,之后母子之间一直多有书信往来。

23.

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正是前往太原的起始之点。宇文护在此建立如此高大雄伟的楼宇,是不是可以借此凭栏眺望晋阳?遥思那里的老母亲呢?这段母子之间凄切的故事,一直延续到齐武成帝将阎氏送回到长安。史料没有记载送回宇文护母亲的准确时间,但鹳雀楼一定见证了烽火岁月中的母子真情。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已经无法更加准确的去考证宇文护建造鹳雀楼的真正目的。

24.

也许是为了观察敌情,也许是思念母亲,也许两者动机兼而有之。不管是什么目的,宇文护最终留下的是一座引发后人无穷遐想和追思的古老名楼。在鹳鹊楼东侧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同样声名显赫的普救寺,该寺是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和鹳雀楼东西呼应,据考证,这两处建筑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关系。那么普救寺是建于什么时期呢?

25.

1985年在修复普救寺的时候,文物部门在这里进行考古挖掘,在一米多厚的地下呈现出隋唐时期的庙宇建筑布局的遗迹,这些现象似乎可以证实普救寺是隋唐时期所建。紧接着,在普救寺舍利塔的地下1米处,文物部门又发现三尊南北朝后期艺术风格的石雕佛像,这三尊石雕佛像早于隋唐时期大雄宝殿建造的时期。既然如此,普救寺建于隋唐的说法就令人怀疑了。

26.

“发掘出来以后,我们看了看,北齐的,北周到北齐的。这个(佛)像来讲,它的比例,它的身材比例要和北魏的相比,它的面盘比较宽,身材、腹部比较芡实。如果在北魏那还挺挺的,它的挺的度已经差了,如果是唐朝那是挺胸收腹的,它也不是唐的,它属于北周或者北齐的。这正好按照世道玄学的高僧传说上,在北周和北齐时期已经建有普救寺,而且造有三乘佛像,高大的一乘,中间的一乘,小的一乘”——柴泽俊(时任古建筑专家)

27.

果真如此的话,那普救寺的创建年代和鹳雀楼的创建年代是完全吻合的。史料记载,那个时期,蒲州城正处于宇文护家族的势力范围。有史料记载,宇文护的儿子当时也在蒲州任刺史,可见蒲州应该是宇文护非常倚重的地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测,普救寺会不会是宇文护所建,和鹳雀楼是同一个建筑群落呢?

28.

由于大权独揽的宇文护笃信佛教又喜欢大兴土木,在位期间除建造了大量的宫殿楼阁,还建造了大量的庙宇宝刹,一直想抑制佛教的周武帝就曾经遭到宇文护的抵制。公元567年,周武帝召集群臣及名僧、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意在定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遭到了当时笃信佛教的大冢宰宇文护的反对。

29.

“权倾一时,就是说权力比较大,而且他是个佛教徒,大兴土木,他既然能建了鹳雀楼,其它一些楼、其他一些建筑,也很可能是他那个时期建设的”——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由此可见,普救寺很有可能是笃信佛教的宇文护所建。577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开始疯狂灭佛。据《房录》第11卷记载,其时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而普救寺在这次浩劫中也没能幸免。

30.

当然,这一切只是一种推测,也就是说宇文护家族管理蒲州时期,不仅建造了包括鹳雀楼,可能还有普救寺等其他建筑。由于没有更多的普救寺层位学挖掘证据,具体真相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鹳雀楼只是宇文护修建的大量建筑物之一,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后人的心目中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力呢?中国的四大名楼,每座楼都是一个文化载体。滕王阁紧依赣江,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

31.

岳阳楼在洞庭湖畔,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不朽。黄鹤楼毗邻长江,因崔颢的《黄鹤楼》而闻名。它们都是依山傍水,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山水情节,是他们吟咏诗词歌赋的理想之地。同样,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名流千古。“文人雅士,登高远望,观看风景、大好河山,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楼,它就是能够远望,而且它的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所以它这个位置必须得江边,而且附近的环境都结合得非常的融洽”——罗哲文(时任古建筑专家)

3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王焕之 《登鹳雀楼》)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两句写景诗,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33.

除了王之涣留下的千古绝唱,在唐朝那个名人辈出的诗国里,李益和畅当等诸多诗人也给鹳雀楼留下了同样厚重的诗篇。难道仅仅是鹳雀楼的山水魅力吸引了诗人们?据当代学者研究考证,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上的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片被称作八百里秦川的地方。

34.

“那么从地域上讲,华夏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原文化。我们的鹳雀楼刚好所处的位置正在中原,也就是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之处。这个金三角这个区域,也就是鹳雀楼所在的这个区域,正是华夏文化主要根系所在的地方”——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鹳雀楼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也或许因为鹳雀楼承载着远古的记忆,才使得历代的骚人墨客前来吟诵题记,才使得鹳雀楼最终成为后人心中的人文精神名楼。

35.

公元557年到571年间,鹳雀楼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它见证随后几百年历史的旅程。具有黄河流域地标性建筑的鹳雀楼,在以后的历史风烟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它是怎样让大唐盛世以及历代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再后来它又是怎样毁灭?当今的人们在复健它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风烟并起鹳雀楼。

36.

2002年9月26日,鹳雀楼重修落成典礼在黄河之畔举行,数万人参加了这个特别的大型活动,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热烈庆祝消失了700多年的历史名楼的重生。这栋楼宇自1991年开始筹建,历经10余载,在人们的关注和期待中,承载着试图恢复古鹳雀楼那厚重记忆的重任。如今的楼宇内陈列着那些古老的瞬间。

37.

当年盛极一时的唐玄宗巡幸蒲州景象模拟图,盛唐时期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比诗的传说故事,1500多年前北周宇文护兴建鹳雀楼的情景壁画,还有那些象征黄河流域古老文明及其当地民俗文化的展品,皆以独特的方式登上鹳雀楼的舞台,以此来吸引前来怀古的人们。但今楼非古楼,曾让大唐盛世以及历代的风流才子们魂牵梦绕的古鹳雀楼又是怎样毁灭的呢?古代的鹳雀楼遗址在哪里?它是否重建过?历经千余载后,今人在将它复建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困惑呢?

38.

1500年前,鹳雀楼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伴随着战争的硝烟诞生了。不久,它便面临了一次灭顶之灾的危险。在它刚刚建成时,随着一次宫廷事变,它的设计者和主人被谋杀,与之相关的建筑也遭涂炭。公元560年,宇文护因害怕周明帝不断上升的威望而毒死了他,并拥立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为帝,史称周武帝。

39.

公元572年,这一年正是鹳雀楼的创建者宇文护的遇戈之年,周武帝深深痛恨宇文护的擅权弄政和利用权势大兴土木,在忍辱负重、韬光养晦12年后决定将他铲除。这年3月的一天,宇文护被周武帝骗至后宫杀死,他的同党及其亲属多数被杀戮,就连远在蒲州任刺史的儿子也被召回后赐死。紧接着,周武帝开始实施了疯狂的灭佛政策,焚烧了包括宇文护生前兴建的所有宫殿楼阁以及庙宇宝刹等。

40.

历史这样记载,“乃毁其宫室之壮丽者”。那么,鹳雀楼是如何逃过此劫的呢?“像这样壮观的一个建筑物,我相信任何在宇文护之后的人,我想他都愿意利用它,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而且本身对军事、对当地区域性的景观,它具有的意义可能已经不是某一人住过的一栋房子、一栋宫室”——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在这次宫廷的刀光剑影和熊熊的烈火中,鹳雀楼却幸免于难。那么周武帝为何放过了这座由宇文护建造的楼宇呢?此事已过千载,各中因由也湮灭在历史的风烟之中。

41.

长河落日里,远在边塞的河外城帅旗已易,滴血残阳,暗示着这里曾经也上演过一场杀戮,留下了一段腥风血雨的记忆。曾经是宇文护麾下劫后余生的将士们仍然驻扎在这里,抵御着来自东边北齐的侵袭。他们的身影时隐时现在鹳雀楼的勾栏斗拱之间,时而极目远眺,时而引颈高歌。但他们却无法预知,置身所处的鹳雀楼日后会在烽火连天中涅槃,成为不朽的华夏文化历史名楼。

42.

天下名楼,以珍禽命名的楼宇只有黄鹤楼和鹳雀楼。黄鹤楼的名字是从神话故事中得来,而鹳雀楼的名称是如何而来呢?据《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它说这个楼盖成了以后,河边上有一种水鸟,叫鹳雀,像鹤,但是比鹤的腿要短一点。那么这种鸟,由于一般都是聚集的栖居,容易在高的地方。这个楼盖成了以后,因为经常有鹳雀栖居楼上,所以叫做鹳雀楼”——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43.

如果说是北周宇文护给了鹳雀楼躯体和血肉,那么大唐的诗人们则给鹳雀楼注入了思想与灵魂,这源自鹳雀楼所在的蒲州在唐朝的战略地位。隋朝末年,义军蜂起,天下大乱,曾任河东抚慰大使、在蒲州驻扎过的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举兵造反,将蒲州确立为军事战略支点的李世民曾不惜代价的将它拿下,由此巩固了大唐的政权。

44.

开元年间,唐朝政府又在这里修建了古代桥梁史上最为伟大的工程——蒲津渡铁牛及浮桥。至此,鹳雀楼、普救寺以及蒲津浮桥这些景观群落在盛唐时期得以交相辉映。蒲州古城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另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再加上鹳雀楼立晋望秦,咫尺之遥的蒲津渡浮桥连接两地,由此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前来登楼抒怀。

45.

“在冷兵器时代,蒲州这个地方正因为它在军事上、文化上、政治上、经济上,它有它的独特的一个位置。水陆码头,西北和中原,北方和南方,在它这个地方实际上都是一个交通要道”——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鹳雀楼在北周已经建成了,但是北周的鹳雀楼的名声有多大、规模有多大,并不被历史上重视。真正受历史上重视是王之涣的这首诗遍及全国以后,鹳雀楼才成为全国驰名的名楼”

46.

“唐代题咏鹳雀楼的诗不下三十余首,从《全唐诗》里面就能找到”——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沈括将李益排在首位而力压王之涣,可见他的诗坛地位。“李益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中唐里的边塞诗人。他这个边塞诗跟王维、王之涣的不一样。王维、王之涣写的是边塞诗,指的是甘肃、凉州那一带。他写的是燕山以外的、蒙古那一带的边塞诗,都把他和李贺并称二李。唐代的诗人里面,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外,王维下来就是李贺了,能把他和李贺排在一起,说明对他的评价很高的”——贺新辉(时任中国文联研究员)

47.

那么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是此诗的前半部分,首句勾画出黄河上桅杆林立,周围四野树木被烟雾笼罩,鹳雀在苍穹下飞翔。“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李益站在鹳雀楼上目眺远方,不由得触景生情。

48.

“黄河从鹳雀楼往北面走,往上游走,大概60华里左右,有个后土祠,敬奉的是土地神。汉武帝曾经五次巡视河东,来敬这个后土神,其中有一次大概是公元前113年,他那次来的时候,他在汾河上泛舟唱歌跳舞,写了一首很有名的《秋风辞》,反思一些历史的东西。另外想到确实时空过得很快,汉武大帝是很有名的一个帝王,不过现在就是跟空流水一样。韩、赵、魏三国分晋,河东这个地方当时属魏国管,魏国也是很强盛的国家,现在也是半夕阳了,也就跟落日一样要过去了,他有一种物是人非的这么一个感觉。触景生情,同样的景,不同的人看了以后,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贺新辉(时任中国文联研究员)

49.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一个愁、一个伤字,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对山河的深厚情感。过往历史在李益的心中都已成为风烟,消逝在鹳雀楼所能及的视野之外。然而,在唐宋文人雅士的抒怀咏叹之中,鹳雀楼却迎来了走向消失的命运。那么,它是何时消失在后人视野中的呢?

50.

公元1272年,也就是元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王恽(yùn)曾经写过一篇《登鹳雀楼记》,文中描写了鹳雀楼只余残垣断壁,前来游览的人也不是前朝的人了,但仍然可以看出昔日的恢弘气势。难道鹳雀楼早在元代之前的宋金时期就被毁灭了吗?“北宋的科学家沈括,他就来过这个地方,因为他在《梦溪笔谈》记载的比较详细,它里边还记载了河中府录事李逵,一个官员写过一个匾,写的鹳雀楼,这点就证明它在宋代鹳雀楼肯定在”——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51.

那么鹳雀楼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毁的呢?元代初期,成吉思汗铁木真金戈铁马进攻中原,金主完颜氏见蒲州城可以以黄河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便迁都蒲州死守,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惨烈的争夺城池的拉锯战。“金元时期,曾经在这个地方形成了八年的拉锯战,反反复复地争夺这个军事要地”——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52.

“元打蒲州城,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非常典型的,打了相当长的时间,攻了若干次。整个蒲州城过去是很漂亮、很标准的一座城市,在唐代那个时候。在金元时期的时候,这次战争让蒲州城形成了,到后来我们现在知道的,蒲州城取其一半,因为守不住了,就最后将一座城分作两半”——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53.

公元1222年,也就是王恽登临鹳雀楼残垣的50年前,蒙古和金国为了蒲州城展开激战,战役从白天一直到深夜。金兵在攻城的过程中,有一个叫侯小叔的将领,一把大火点燃了城西南的鹳雀楼、城西北的蒲津渡大桥和黄河上的船只。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夜半攻城以登,焚楼、橹,火照城中”。

54.

“侯小叔,据记载是我们当地的人”——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实际上桥、楼都是毁在他的手里头。为什么?他害怕城守不住,蒲州城守不住,再利用这座桥打过河去,所以他要烧桥。楼,在这个关键时候,实际上它在军事上的作用,根据战争中间的守的一方的心理,往往就是这样。像这样的东西,我要一并都给你毁去”——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55.

是什么原因让金将侯小叔将楼点燃,是为了照亮夜空便于进攻,还是他担心金国不保,而不想将鹳雀楼留给蒙古人?这一切都随着那把大火而成为历史的谜团。不过可以证实的是,公元1222年的某一天,战火使得唐人心中的鹳雀楼灰飞湮灭,消失在滚滚的的历史风烟之中。同时被大火燃烧的,还有鹳雀楼附近的蒲津大铁桥。鹳雀楼在历经七百多年的辉煌后,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无情的战火,它的消逝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喟叹。

56.

四大名楼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黄鹤楼在历史上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毁于光绪年间,1984年得以重建;藤王阁历经兴废28次,到1989年重建;岳阳楼清末重建。那么鹳雀楼在历史上是否重建过呢?

危楼百尺俯沙湾,一片孤城夕照般。

远近岚光揺华岳,横斜河势走秦关。

铁牛偃卧空留迹,鹳雀高飞杳不还。

长笛一声人独倚,红霞影里日衔山。

——清 崔景涑 《鹳雀楼晚眺》

57.

这是清朝诗人崔景涑写的《鹳雀楼晚眺》,描绘的是鹳雀楼依然耸立在黄河之畔,唐时的大铁牛也依然安卧在岸边。除了崔景涑外,还有明清的其他一些诗人也写过很多关于鹳雀楼的诗词。难道鹳雀楼在元代被战火焚毁后又重建过吗?“怎么回事?后来我们就在《蒲州府志》上找到,它写到,‘明代楼尽毁,问存其迹’,把西城门楼当作鹳雀楼。这里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明清时期凡是写鹳雀楼的诗,登鹳雀楼的诗,恰恰不是鹳雀楼,而是蒲州城西门的城楼”——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58.

西城楼指的是蒲州古城的西城门上的楼阁。蒲州古城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剥蚀,已沦为一片废墟,现在我们看到的蒲州城墙的框架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筑的,现在的遗存仅剩东西南北四门和鼓楼以及一些裸露的土埂,西城门仅剩瓮城。瓮城内杂草丛生,城门上面的西城楼早已荡然无存。正是因为王之涣、李益等诗人,把鹳雀楼写在了天下人的心中,后人无不读诗思楼,希冀踏着古人的足迹登楼临风,寻得那一份千古之苍茫豪情,所以前来西城楼的人络绎不绝。

59.

官府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移花接木,将蒲州古城西城楼更名为鹳雀楼,满足天下文人登楼怀古的心愿。那么西城楼到底是怎样的建筑呢?“西楼按照一般的常规,平面是个长方形、三层檐,高度才20米左右。它上面应该是歇山顶,最下面一层廊柱比较高。第二层廊柱次之,比第一层要低点,它叫重檐歇山式楼阁。它这个高度、它的规模,不能和鹳雀楼相提并论了”——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60.

那么曾经无比辉煌的鹳雀楼的故址在哪里呢?明嘉靖年间,《重修黄河石堤记》记载,那一年黄河发大水,冲垮河堤,侵入蒲州城内,城外西南的鹳雀楼遗址完全被洪水冲没,沉入了漫漫滩涂之中。后来黄河水又屡次泛滥,河道忽东忽西。“三十年河东河西,是我们这里一个民间的俗语”——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61.

“头天下午他坐船过了河,结果一晚上,等第二天天明河倒了,又倒到那面去了,过了河,没过河,没过了河了,到过了河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杨晓国(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到1940年,蒲州城的周围,蒲州城整个进水了,而且有人写诗,就是那一块城墙倒了,黄河水患的影响挺大的”——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62.

由此可见黄河水灾的厉害。如今,古蒲州城的北门、东门、西门以及鼓楼遗址都被厚厚的黄沙掩埋,鹳雀楼的遗址也早已杳无踪迹,无处可寻了。但随着1989年蒲津渡口栓记浮桥的大铁牛的出土,为鹳雀楼遗址的探寻提供了一些依据,重达几十吨的大铁牛被泥沙深埋于8米左右的地下,那么位于蒲州古城西南方位的鹳雀楼遗址是不是也可以被发现呢?

63.

“不到百年就是七八十年,黄河的这个水患过来以后就把它埋到8米以下。楼应该没有了,所以要找它的台基应该在七八米以下。因为从这个基层度一致的关系来看,它在地表上已经找不到它了。”——仝毅(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鹳雀楼在历史上没有被重建,除了黄河泛滥的原因就是地震。史书记载,蒲州一带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地震。

64.

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蒲州地大震,有声如雷,地裂成渠,城廓房舍尽倾,死伤人数难以数计。曾经身为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在被焚毁七百多年后,终于获得重生的机会。公元1991年,中国百余名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在随后的1996年,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议上,决定采用以仿唐式建筑来恢复鹳雀楼。

65.

鹳雀楼的工程场地正好位于黄河河漫滩上,这段河道为游荡性河道,河道在河床内摆动频繁。面对如此复杂的地下构造,今天的设计人员是怎样解决这个历史难题?工程建设人员决定将地基深挖到地下四十多米处,并浇筑了210根直径8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柱桩,深深扎入于地层之中,形成一个坚固庞大的基座。这次复建工程在结构形式上按照唐代风格进行,所以装饰绘画也应按唐代彩绘的艺术风格恢复。遗憾的是,我国现存唐代彩绘建筑几乎无存。

66.

“一个是查文献,查有关资料,查实物,查敦煌石窟跟唐五代,就是上下连接的,有十几个。山西有一个唐代的薛儆墓,他的墓葬又参考了那本书。有了这些东西我就敢说了,唐代不是没有彩画,而且也是辉煌壮丽,丰富多彩”——马瑞田(时任古建筑彩绘专家)鹳雀楼的彩绘面积多达三万多平方米,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马瑞田结合掌握现存的资料,开始了对鹳雀楼的彩绘工作的设计创作,并对唐代建筑绘画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67.

在实施过程中,粱枋彩画参考了敦煌石窟中唐和五代时期的绘画风格,整个彩画色彩简单明快,轮廓线路清晰庄重。天花井彩画的绘制中吸收了陕西唐懿德太子墓天花彩画图案的特点,将连珠纹、如意纹、卷草纹、变形莲瓣纹等诸多纹饰紧密结合在一体,形成绚丽的大型团花纹饰。马瑞田对这些象征着盛唐时期建筑彩绘风格的基础图案进行合理的视觉组合,并自由发挥。

68.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建筑彩绘在他的设计下,从纹理到色彩,整体还原了那份原有的古朴、典雅、大度与华丽的艺术气质。今天的鹳雀楼依然像千年前那样屹立于黄河之畔,后人也依然能体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阔意境。但今楼非古楼,它不曾聆听过“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里帝王行船的萧鼓和赵歌,感受过“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唱法,生发过“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的伤感。

69.

历史无情,古鹳雀楼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风烟之中,它的行迹早已无踪影,但楼已魂存,那些不朽的诗词歌赋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直到今天还传送于千家万户,引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透过历史烟云不断地去遐想、触摸、感受那早已消失的历史画卷,因为这是人类共有的记忆。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