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133】
读物本·【中国十大名楼】黄鹤楼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10048
15
16
14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提笔泼墨,写下这些名楼无数经典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8-26 08:53:22
更新时间2024-08-26 17:56:4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选自纪录片《中国十大名楼》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解说词习读,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 中国十大名楼 共10篇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楼阁,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提笔泼墨,写下这些名楼无数经典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2007年,在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确认产生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它们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

黄鹤楼

1.

孙权修建黄鹤楼作为军事瞭望楼,却因文人墨客而声名大振。究竟是战争还是天灾让黄鹤楼毁于无形?它的魅力缘自何处,自古以来被多次复建?公元223年初春的黄昏,也是在这条江水边,一个修长的身影缓缓登上了刚刚临江修建的军事城堡夏口古城,他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统治者孙权。此时火烧赤壁的硝烟已经散尽,赤壁之战奠定的天下三分局势在公园220年曹丕称帝后,时事重心开始倾斜。出于权宜之计,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属国,被曹丕封为吴王。

2.

虽仍雄踞江东,孙权心里却时常感到焦灼与不安。这一年与自己有着深深恩怨的刘皇叔猝然病逝,曹魏政权依然是孙权要面临的劲敌,他加紧在长江防线训练水军、修筑军事,以随时迎战曹军的大军进犯。一座名扬千古并引发后世无尽猜想的建筑也即将在这风云争霸中诞生。这里是今天的武汉三镇之一武昌,它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龟山、蛇山之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汉水交汇。

3.

正值盛年的孙权出于政治战略的考虑,将统治中心迁移到鄂,就是如今的湖北武昌,并将武昌郡改称为江夏郡。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位居内陆腹地的武昌成为各路诸侯角逐争夺的要塞。长江天险历来为兵家倚重之地,孙权当然知道江夏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它的中心地带就是武汉市的武昌,但是它管辖的范围还一直到它的下游,到现在的黄冈地区,包括现在的鄂城这一带。”

4.

“迁都到武昌来,它可以兼顾两方面的功能,一个对北防御曹魏的南侵,对西防御刘汉,就是刘备的势力向东发展。那么在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不可能兼顾这两方面的功能。”这幅名为《孙权筑城图》的壁画,详细地勾勒出了孙权当年在江夏修筑夏口古城的场面。为了更好地观察前方敌情,孙权下令在夏口城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从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江夏郡的一角,工匠们正在搭建一座瞭望楼,这里将成为江夏的军事前哨。

5.

几乎同一时间在湖南长沙,另一座楼也由东吴大将鲁肃动工修建,名为阅军楼,这就是后来的湖南岳阳楼。“曹魏要想南下,刘汉要想东进,都要跟孙吴来争夺长江中游的这个地带,因此,从洞庭湖的入江口建岳阳楼,在汉水的入江口的对岸,因为汉水的入江口是在北边,在南边建黄鹤楼,显然是孙吴的一个统一的军事部署,防御性的军事部署”

6.

悄悄积蓄力量要与曹魏抗衡的孙权,用这样的举动表达了加强军事防御、强盛东吴的决心。传说孙权立志要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最初就是由此得来。孙权采取的军事部署很快见效,黄鹤楼建成后的第二年,曹丕出广陵望长江,感叹东吴有孙权无法侵占,返回北方。1700多年前孙权肇建之初的黄鹤楼到底是何种风貌?往事越千年,我们已无从得知东吴黄鹤楼的真实面目。

7.

“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还是沼泽地带,鸟类非常丰富,变成一个奇观,所以才有黄鹤楼这个名字。因为黄鹄矶头能看到长江,应该有个高台式的建筑在上面”作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军事据点,在此登临远眺,江中舟楫和对岸兵马一览无余。可以推测,当时的登楼者不是文人游客,而是披肩执锐的东吴将士。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这一说法似乎没有异议。然而这幅名为《周瑜设宴图》的汉画壁刻却让为军事功能这一说法有了分歧,这幅壁画反映了周瑜在黄鹤楼大宴宾客的情景。

8.

那么建造之初的黄鹤楼到底有没有游玩宴乐的功能呢?“在《三国志平话》稍晚一点,也是元朝的杂剧里边,就有一个杂剧叫《刘玄德醉走黄鹤楼》。那么这一个杂剧里边讲的也是同一个故事,就是周瑜在黄鹤楼上设宴,把刘备骗来赴宴,最后是想把刘备要害死,是这样的。那么,当时刘备赴宴的时候,诸葛亮和关、张这人恰好是不在,而赵云劝他别去,但他去了。去了以后诸葛亮就得想办法,把刘备从黄鹤楼救出来,整个故事就是这样”

9.

这幅壁画栩栩如生,描绘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郎设宴施计的情景,而地点正是黄鹤楼。作为赤壁之战的大英雄,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有没有在黄鹤楼设局并导演一幕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呢?“周瑜是公元210年就去世了,而黄鹤楼盖楼是在公元223年,等于13年前周瑜已经去世了。所以他不可能在黄鹤楼上设宴,这是第一。”

10.

“第二,里面的人物也不可能,因为诸葛亮去救刘备,是派姜维扮成一个渔翁,去给刘备送衣服、送符纸,然后把纸条藏在里面。但是在历史上,黄鹤楼盖时(姜维)还是个小孩,大概只有六七岁,所以这一个情节对于历史来讲是不存在的”周瑜死于公元210年,根本没有机会等到黄鹤楼的修建。由此看来,黄鹤楼与周瑜之间更多的是一段文字姻缘。也许是因为文人们对周郎多有爱慕,才演绎出那么多的故事,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11.

公元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此后,随着流民起义和西晋的覆灭,中国重新陷入战乱,夏口城堡再度成为地方势力争夺的战略目标。战乱中,黄鹤楼也继续发挥着战守暸望的军事作用。然而在接下来的烽火岁月,黄鹤楼却一度被人们赋予了完全不同于肇建之初的用途,也因此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在一次黄鹤楼的整修中,人们在楼址之下竟然挖出了一堆白骨。

12.

在严肃神圣的军事禁区埋葬尸体残骸,这显然违背了孙权造楼的初衷。那么在三国东吴之后,黄鹤楼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桑变故呢?在东吴距唐代贞观十年之间的四百多年间,关于黄鹤楼的一切尚未录入正史。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伴随着每一场政权更替,都上演着无尽的战争和杀戮。一将功成万骨枯,血流成河的是数不尽的士兵和百姓,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甚至没有人顾得上埋葬他们的尸骨。

13.

武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在佛教盛行的南朝,终于有一个人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将那些为国家社稷牺牲和涂炭的生灵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这个人就是梁武帝的异母弟萧秀。祭祀亡灵成为黄鹤楼的另一个主题,黄鹤楼的上空弥漫着不散的阴魂。也许是常年的征战苦难太深,也许是浪漫的楚地盛行鬼神文化。

14.

原本因建在黄鹄山而得名的黄鹤楼,有一天竟真的飞来了一只祥云环绕的黄鹤,与黄鹤一起降临的还有一位鹤发童颜的仙人。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位贫寒的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墙壁上画了一只神鹤。每当顾客来临时神鹤就偏偏起舞助兴,辛氏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十年后,道士再次来到酒店,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15.

“这个老人是谁?就是费祎。费祎本来也是个历史人物,《三国志》里面写过。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给后主刘禅提建议,要重用哪些人,其中就提到了费祎,本来是刘汉那边的一个高级官员。但是这是历史人物的费祎,在南朝的时候,这已经过了若干年了,过了两三百年了。到了南朝的时候,费祎这个形象就已经成为了一位神仙”

16.

关于这位驾鹤的仙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费祎,有人则认为是黄子安。仙人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原本出于现实需求而建造的黄鹤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怎么会突然产生这种虚构杜撰的神仙故事呢?“它这个有时代的背景,还有地域的背景。时代的背景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玄学比较发达,实际上是儒学的一种解放。儒学、佛学跟道教互相渗透。”

17.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受道教的影响更强烈一点,所以鲁迅也欢喜这个时代。这是中国士大夫在当时来讲,好像非常现代化、非常时尚、非常自我解放的这一代人。在其他的朝代,特别到宋明以后就很难看到了”“与玄学和道教相联系的神仙说,在民间乃至于在文人之中就广为流播”“再一个就是地域的特点,楚文化跟中原文化比较,荆楚文化与黄河流域的文化相比较来讲,它是巴蜀文化的一个主体。它的特点就是楚人欢喜想象,这样才能够出现屈原,出现《离骚》,出现《楚辞》,出现《天问》,在黄河流域很难这样的。”

18.

即便驾鹤成仙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民间百姓也愿意借着这些美丽的传说,传达善良平等的朴素思想,寄托天上人间的美丽想象。“那么如果上升到哲学这样一个高度来看,仙化的产生是有它的意义的,它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一个觉醒。人在原始社会时应该说没有长寿观念,长寿是属于神的,只有神才能长寿。私有制兴起以后,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开,富人就希望把相对优越的生活能够延续下去,长生的观念就产生了”

19.

“特别是人的觉醒,他要找到一个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既是现实的,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超越现实的。所以他创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黄鹤,也把一个军事城堡的、很有实用功能的楼,变成了一个寄托人们对自身、对自然这样一种困惑、一种理解、一种想象的一座楼。于是就诞生了这样一个没有实用功能,更多的是基于人的理想的这样一个楼。”

20.

然而就是这个通往仙境的载体——黄鹤,却在日后的千百年间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猜想。众所周知,在自然界鹤通常只有白色和黑色,而黄色的鹤至今没有人看到过。那么将鹤想象为黄色,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动机呢?“比如像中国的龙、凤、麒麟,它都是从自然界实际存在的那些动物、那些生命体加以综合以后产生出来的,把人的想象、理想灌注进去。像希腊神话当中有很多牛头马面的东西,牛头马面加人身,还有西方的美人鱼、人头鱼身等等。这都是人类艺术创造的一种特性,把自己的想象灌注进去”

21.

“神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那么他找到了黄鹤楼,甚至找到了世界上并不存在的黄鹤,这样一种动物,其实更多的不在于他对自然的一种关照,而在于他内在的人的精神的一种释放。这种释放是什么呢?就是黄鹤楼的灵魂。所以黄鹤楼的灵魂与其说是一个楼,不如说是人的灵魂”昔日属于政治家、军事家的楼台,在一只黄鹤的传说中逐步转身,轻盈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并在此后成为黄鹤楼文化内涵的精髓和魂魄。

22.

公元725年,两岸猿声中,轻舟为黄鹤楼载来了另一位仙人,他就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壮游天下,从此与黄鹤楼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不过对于黄鹤楼来说,李白的到来却有些姗姗来迟。这是公元626年初春的一天,升平的歌舞驱散了萦绕黄鹤楼数百年的战争阴霾,黄鹤楼的命运以及功能也因此有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23.

唐代初年百废待兴,唐太宗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和鼓励农桑的政策,诗歌盛唐也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吟唱中揭开序幕。中国历来有国运昌则楼运昌的说法,唐代的黄鹤楼几经修缮,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景观建筑,是文人骚客们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地方,并吸引了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大诗人们相继登楼,为之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24.

崔颢也信步走来了,也许是酒助诗兴,也许是壮怀在胸,面对着山川景色和美丽传说,崔颢一气呵成,抒发了流芳千古的感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就是这首诗让诗仙李白为之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崔颢和黄鹤楼名气大胜,黄鹤楼竟一度被称为崔氏楼。

25.

在那个群星璀璨、大师层出的年代,崔颢也许只是个无名小辈,李白搁笔的故事由于史无详载,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崔颢写的这首诗却被公认为是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让李白也为之搁笔呢?“它在严羽的《沧浪诗话》里边,被认为是唐代七律第一。这个很多人就提出疑问了,因为七律有它一定的格式,那么崔颢这首诗在平仄上是有毛病的,在对仗方面也是有毛病的。如果严格按照七律格式来要求的话,它有很多毛病”

26.

这首并不符合七律平仄的诗,为什么连平生狂傲自负的大诗人李白都自叹不如呢?“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从神仙或者从人的幻想入手,回归到现实。因为诗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它越来越虚幻了。事实上唐代既是一个浪漫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年代,因为它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唐代的人是很自信、很自豪的,重新回到对人的一种肯定,对人自身的价值(的追寻)。”

27.

“我的幸福在什么地方?其实崔颢这首诗追寻的是人的幸福,一个愁字,只有人才愁,神仙是不愁的。那么这样一首诗和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关联起来了”“乡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因素,你看余光中先生写的诗,或者是历代名人写的这些乡愁的诗,他就是靠灵感。这个灵感有很多要素,这些要素怎么很巧妙地组合起来,然后用不一定是最华丽的语言,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进行一种深刻的美学诠释。”

28.

不过黄鹤楼还是因李白的到来而平添无限风流。李白热爱黄鹤楼,真的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仅是在安陆居住期间他数次登临黄鹤楼,后来的仕途跌荡中这里也留下了他狂傲不羁的身影。公元758年,同样是在明媚的五月,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以附逆的罪名被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时他故地重游,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竟会成为他与黄鹤楼的永别。站在楼顶,他听到的也不再是烟波江上澎湃的涛声。

29.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西望长安,长安已在万里外,一曲《梅花落》令五月的江城格外凄凉。不过这一次,他留下了这首被后人认为与崔颢的黄鹤楼一样流芳百世的诗作。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在沾染了神话的仙气之后,又增添了诗歌的灵性。

30.

令人遗憾的是,整个唐代没有一幅关于黄鹤楼建筑方面的绘画存世。在瑰逸的诗篇和人们的想象中,唐代黄鹤楼因虚幻显得更加神秘,充满前所未有的人文魅力。300年后的公元1169年,诗人陆游入四川途经鄂州逗留,访求黄鹤楼故址而不得,他在《入蜀记》一文中曾写道,“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那么,曾经盛极一时的黄鹤楼是何时从黄鹄山上消失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不复存在呢?

31.

公元1169年,当南宋诗人陆游慕名来到黄鹤楼时,这座盛世名楼只剩下遗址。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人让黄鹤楼销声匿迹、毁于无形?这是宋代的一幅界画黄鹤楼,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黄鹤楼真实面目的绘图。这是现代人根据界画制作的宋代黄鹤楼模型。宋代是中国建筑达到最高水平的时代,此时的黄鹤楼无论在规模上、形制上和工艺上都转而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建筑组群,后世一直将宋代黄鹤楼作为历代经典。

32.

这样一个恢弘的建筑群到底是何时被毁掉的,也一直是个悬而未解的谜。南宋朝廷与虎视眈眈的金国多年征战,偏安江南、国力孱弱的南宋在外族入侵中诚惶诚恐,风雨飘摇之中黄鹤楼是否能得以完整保存呢?这块词碑上刻着抗金名将岳飞的词作。南宋时期黄鹤楼是否尚存?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是从岳飞的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词来做推测。

33.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比起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词句来说,这首吟咏黄鹤楼的词并不为人所熟知,但都同样抒发了请缨杀敌,收复河山的壮志豪情,骑黄鹤依然是乱世人心中美好的精神寄托。这里是离黄鹤楼不远的武昌司门口。史料曾记载,公元1134年靖康之乱后,为抵御金兵侵扰,岳飞曾设帅府于此处。

34.

他认为大举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上书朝廷奏请以精兵20万直捣中原,恢复旧疆,这首词就是写于这样的背景下。一代名将岳飞的莅临,意味着黄鹤楼重新蒙上了战争阴霾,岳飞的词赋似乎证明了南宋初年黄鹤楼仍然存在。然而,对于这种言之凿凿的说法,也有人提出了最根本性地质疑。“根据一个就是岳飞的孙子叫岳珂,岳珂把他祖父的一些诗编成一本书,叫《金陀粹编》。《金陀粹编》里面压根就没提到这首满江红,这么大的事情,在他孙子编的书里面没有”

35.

如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确不是出自岳飞之手,或者岳飞虽设帅府于武昌,但并未登临黄鹤楼,那么南宋时黄鹤楼是否存在将重新变得扑朔迷离?唯一能确定的是,黄鹤楼留给南宋诗人陆游的只剩下遗址,而陆游带给黄鹤楼的也只能是一声叹息。之后的200年间,曾经游人如织的盛世名楼,存于历史记忆的是一片焦黑的废墟,黄鹤楼在宋人的梦中寄托着对太平盛世的怀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九年后陆游却写下一首黄鹤楼的诗歌。

36.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从时间上看,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8年,此时的黄鹤楼分明已经被毁,陆游怎么会醉倒在黄鹤楼呢?距离陆游寻访黄鹤楼之后不久,诗人范成大出川东下,在鄂州逗留期间,他在黄鹄山上登临了一座被称为南楼的楼阁,寄托对黄鹤楼的怀念。其后数年间,众多题诗屡屡吟诵南楼,而独独不提黄鹤楼,南楼似乎一度取代了已经毁于战火的黄鹤楼。

37.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声名远不及黄鹤楼的南楼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新对象呢?这就是诗歌中反复提到的南楼,与黄鹤楼旧址所在位置仅数十米之隔,错落分布,遥遥相望。据《武昌县志》记载,南楼原为三国时期武昌城的端门,因为在武昌县治之南,故而被称为南楼。魏晋以前,南楼并不为人所熟知,它的声名鹊起据说是与一个叫庾亮的权贵有关。

38.

“有一天这个庾亮登上南楼,这时候有一批名士,像殷浩,也包括王羲之都在上面。看见这么一个权贵来了,大家都要回避。庾亮就说了,诸君少住,就要大家都停下来,说老子于此,兴复不浅,老子就是老夫的意思。我对你们在这里清谈吟诗也是很有兴趣的,所以大家可以留下来。于是他就倚在胡床上,跟大家一起清谈吟诗”

39.

庾亮通脱随性、无视等级的典故,让南楼的名声得以流传,尤其是到了宋代,文人墨客到南楼的咏叹尤为络绎不绝。这个发生在魏晋时期南楼的故事,为何让千年后的宋代文人爱屋及乌,对南楼也倍加青睐呢?“非常自我解放的这一代人,反正在其他的朝代,特别到宋、明以后就很难看到了。宋明以后我们心目中间的这些士大夫,这些儒生都过于道学化。道学化是儒学的精致化,但是对个性的束缚非常之大,而且把三纲五常这些封建伦理变成了禁锢个性发展的一个牢笼”

40.

正是出于对魏晋那个时代的怀念,人们开始热衷于吟诵南楼。陆游诗中所说的黄鹤楼,应该就是指这个南楼。而南宋末年,正值宋金对峙、山河破碎,一批有志有识之士将南楼当做昔日黄鹤楼来登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思乡忧国的情绪,无意间竟给后世带来一桩纷争和谜团。南楼就这样在历史的空档中承载了黄鹤楼的人文重任,临时做了一把替身,让文人们在这个沙龙里继续寄托对家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41.

其后几百年间,黄鹤楼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七次,重建和维修达十次之多。“军事戍楼,它上面肯定要点灯,或者是蜡烛,或者是火把。以后是游楼,也要点灯,或者是挂灯笼。我们可以想象,刮风或者人不小心,都有可能引起大火,所以是屡建屡毁”“所谓战火,打仗也是火,摧毁房屋。虽然不是像赤壁之战那样的大战,但是历代的战争还是不少,张献忠、李自成都经过这个地方的”

42.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将楼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黄鹤楼屡毁屡建,不绝于世,而且每次重建还力求宏丽稍加于旧,建筑比前代更为恢弘。这是一张黄鹤楼最早的影像照片,拍摄于1871年咸丰年间,拍摄者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黄鹤楼为三层建筑,是清政府为了庆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13年后,历史上最后一座被大火焚毁的同治黄鹤楼,风格上与之一脉相承。

43.

据清代文人描述,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公元1884年9月22日这一天,长江上风高浪急,晚上七点半钟,汉阳门外一处作坊失火,施救不及,火势迅速蔓延,最终殃及黄鹤楼。五天后,上海《申报》报道,烧至八点多钟,楼向南倒,黄鹤楼内烧死卧病60余岁老道人一名。这件攒尖铜顶成为历代黄鹤楼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遗物。同治黄鹤楼烧毁之时,清王朝已走向衰落,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再无力重振黄鹤楼雄风。

44.

从此,黄鹄矶上只留下断垣残壁,史上最后一座黄鹤楼灰飞烟灭。此时黄鹤楼距离它下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还要整整等上100年,这一个世纪是革命的世纪。在消失的年代里,黄鹤楼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对于以土木结构为主,但消防设施落后的古代建筑来说,失火是难以避免的事,而要想逃脱焚毁的命运,除非建一座铁的黄鹤楼。这看似笑谈的一句话,在国力衰微的清代末年,竟真有一个人想要去实现它,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45.

公元1889年,张之洞因督办京汉铁路修建而调任湖广总督。在他任湖广总督的17年中,大力推行洋务新政,在湖北开办工厂,编练新军,创办新式教育,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任的第三个年头,他创办的汉阳铁厂破土动工了。一时间,湖北出现了工商兴旺、教育初步发达的景象,汉口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大商埠。在武汉,张之洞万忙之中自然没有忘记实体已不存在的黄鹤楼,面对多灾多难、多次被焚毁的黄鹤楼遗址,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46.

“因为他知道,黄鹤楼是屡建屡毁,就是因为是木结构,木结构容易烧掉。所以他就想建一座铁楼,用钢铁铸造的楼,永远不会烧毁。之所以有这个想法,还跟他在汉阳建了汉阳铁厂有关,生产了很多钢铁,才有可能建铁楼。汉阳铁厂不仅仅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

47.

“真要建了就是一个败笔,所以这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悲哀。中国建筑的美主要是木结构,所以中国木结构的建筑,形成了中国的建筑流派跟中国建筑的历史传统。真要变成铁的,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张之洞很有意思的,只有张之洞肯提出这些荒唐的建议。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勇敢的,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吃相一定是很难看的”

48.

这个空前绝后的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不过另一座楼却因张之洞而生。公元1907年,湖北军界和学界为颂扬张之洞制鄂的功德,筹资建了一座楼,纪念其文治武功。“在原来的黄鹤楼的地方,蛇山头,建一个纪念张之洞的楼,准备叫风度楼,因为他风度很好。张之洞到了京城以后,得到这个消息,赶紧发电报,又是发电报又是写信,说万万不可。”

49.

“说黄鹤楼这个地方是形胜之地,我张之洞不能一人得而据之,不能建一个纪念我张之洞的楼。所以他坚决反对叫风度楼,来纪念他自己,所以他就主张借用近代人的说法,说这个地方恢宏奥略,是指这个地方的军事地位和形胜,所以他建议这个楼叫奥略楼。”张之洞亲自为奥略楼提了一幅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其后几十年里,奥略楼一直被人们当做黄鹤楼登临。

50.

不过历史的轨迹往往充满巧合,张之洞与武汉的渊源以铁路始也以铁路终。由于诸多复杂的因素,粤汉、川汉铁路激发了两湖和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为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并导致了中国数千年帝制的灭亡。由张之洞发起的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新生力量,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这是一幅从未公之于众的全民抗战宣传画,它曾经出现在黄鹤楼遗址附近的山壁上,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保卫战的见证。

51.

日军攻克南京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但是将大部分政府机关和军事统帅部留在了武汉,使武汉临时成为当时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这里是位于黄鹤楼附近的湖北省图书馆。1937年12月13日,就是在这个临时指挥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为鼓舞士气,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以示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壁画也就产生在这个时候。

52.

在离黄鹤楼30公里的武汉市青山镇,至今还流传着怀民壮歌的抗日英雄事迹。武汉保卫战中,一位名叫张怀民的空军飞行员与敌人发生了激烈战斗,最后不幸被敌机击中。机毁人亡的那一刹那,张怀民果断地撞向敌机,英勇牺牲。当地百姓从江中打捞起烈士遗物,埋葬在这座被称为邻鹤楼的地方。在日军已达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中国军队不得不于1938年10月25日弃守武汉。

53.

次日,武昌和汉口沦陷。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初期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毙伤日军四万多人,其中包括将校级军官近700人,虽最终未能保住武汉地区,但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从此,日军不得不陷入我军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泥沼里不能自拔,直至战败投降。20世纪的革命风暴中,黄鹤楼在沉睡中等待着有人唤醒。

54.

1927年2月,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书生曾夹着油纸伞从湖南来到武昌,他就是毛泽东。那一年正值他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溯流而上来到武昌登临黄鹤楼遗址的青年毛泽东,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55.

时隔30年,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在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故地重游,做出重修历史文物黄鹤楼的批示。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黄鹤楼的重建工作虽积极筹备,但一直未能启动。公元1985年,据同治年间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恰好100年之际,在离原址500米的地方,一座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的黄鹤楼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黄鹤楼又复活在蛇山之巅。

56.

这里是历史上黄鹤楼的故址,这个地方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没有黄鹤楼的岁月,甚至在当今已建成新楼的年代,江汉百姓、三教九流仍旧习惯性地聚集在遗址这一带,度过他们生活中的休闲时光。据说,当年这里的热闹和繁华不亚于南京的夫子庙和上海的城隍庙。

57.

“因为后来修武汉长江大桥,这些建筑才陆陆续续把它拆掉了。这些建筑主要有哪些呢?儒家的有武昌府文庙,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它的大成殿一直到文化革命期间才毁掉。另外,佛家的有头陀寺,它是一个很古老的寺院,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另外还有一个靠江边,有一个观音寺。道教的有武当宫,是在楼的下面,蛇山南麓山脚下,山上还有一个著名的道教的吕祖阁,供奉吕洞宾的。”

58.

而今虽然世事变迁,人们依然习惯在遗址这个地方观看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粉墨登场,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与黄鹤楼已无法剥离开来。“像我们这些后生小辈,从来没见过(古代)黄鹤楼是什么样的,无非顶多小时候在黄鹤楼遗址徘徊,也产生了黄鹤楼情结。我的黄鹤楼已gone with ten wind,随风逝去了,不存在了。”

59.

对于黄鹤楼,人们理解各不相同,但黄鹤楼情结却深深植根于每个武汉人的记忆。今天的黄鹤楼变了,事实上黄鹤楼一直在变,只是黄鹤楼外形改变的同时,功能和内涵也在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改变。可以说,它是一座活着的楼,是为人而活着的楼,是活在人们心中的楼。“正是因为它的功能地不断演变,和这个时代、社会历史发展赋予它不同的这样一种内涵。所以在任何时候的人,他都把黄鹤楼当作他精神的一种象征,一种寄托。”

60.

“所以它在,人们向往它、登临它、欣赏它,它不在,人们怀念他。所以它是一个永远都没有被毁掉的楼,永远都存在的楼。它是一种象征,这种象征代表了每一个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黄鹤楼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外在形态的变化史,它的兴衰正是中国人从古到今一部精神的流变史。也许在日月晨昏的陪伴下,楼体只是它的躯壳,而它的灵魂则是那被一代又一代人赋予了太多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的黄鹤。黄鹤已去,飞向了虚无缥缈间。虚无缥缈的鹤反而更接近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因为那就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需求。至于楼建成什么模样,事实上已经并不重要了。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