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593】
读物本·【如花在野民国女】篇贰 杨步伟 陈衡哲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6916
4
2
11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4段。近代百年,波翻浪涌,优秀女性从未缺席。如花在野,温柔热烈。愿我们坚韧美好,自由舒展…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1-19 19:32:33
更新时间2024-11-19 14:52:0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如花在野民国女】篇贰

1.   杨步伟  1889—1981

玲珑遍开的春山,为她折一支自由

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杨步伟

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是一个特别的时期,思潮涌动,人才济济,短暂却耀眼。

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性开始与封建落后的思想抗衡,她们积极追求女性在教育、婚姻和职业上的平权。这条挣脱传统礼教束缚、艰难求变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她是中国第一个医学女博士,从小好男装,潇洒豪爽,志向不输男儿。

她十九岁退婚,三十二岁嫁给“旷世奇才”,后又将四个女儿培养成“超级学霸”。

傅斯年曾这样评价她:“新时代的女中能人,是豪杰,是英雄。”

她是杨步伟。

2.   巾帼可擎半边天

1889年,杨步伟出生在南京的一个大户人家,她的祖父是中国现代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她一出生就被过继给了无子的叔叔,拥有双父母,而在未出生前就被父母指腹为婚,与她姑母家的孩子许下婚约。杨步伟原名兰仙,至于“步伟”这个名字,是她的同学兼好友林贯虹为她起的。后来林贯虹因病去世,为纪念好友,她正式易名为“步伟”。

杨步伟虽身处闺阁,魄力与胆识却高出旁人一截,是个与众不同的名门小姐。到了该缠足的年龄,她坚决不从,并据理力争:“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氏就是大脚,行得稳,站得直,走得远,上得了高楼,下得了河流。”不缠足的杨步伟不爱女装爱男装,活泼淘气,被家人宠溺地称为“小三少爷”。父亲一直觉得她“刚强得像个男人”,祖父也曾说过:“我的孙女虽说是女子,志气却胜过男子。”

3.   后来,杨步伟到湖南时务学堂求学,当时正在坚持改革求新的梁启超恰好成为她的国文老师。受到新式教育的影响,男女平等的观念深深地刻在杨步伟的脑海里,也影响着她对婚姻大事的选择。杨步伟十六岁那年,南京开办了旅宁女校,她前去投考。面对“女子读书之益”的作文题目,杨步伟在开篇便写下了一句石破天惊之语:“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校方为这样的胆略感到惊讶,也为其中的女权思想所震撼。

入学之后,杨步伟的成绩非常好,她在专注学业的同时也兼顾兴趣爱好。她经常在学校表演钢琴独奏,得到众多同学和老师的赞赏。姑母知道后写信给她的养父,说他的女儿在“卖唱”,不满地质问:“我家将来要娶个卖唱的媳妇了?”杨步伟本就不喜欢这门由父母安排的亲事,又加之与姑母的旧思想不相容,她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束缚,因此下定决心要退婚。

4.   退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鲜有人有勇气反抗包办婚姻,但杨步伟不怕。她写信给祖父,提出退婚的想法,主张终身大事要自己做主。祖父是个见多识广、豁达明理的学者,思虑再三后决定支持孙女退婚,他认为杨步伟将来必定会有大出息,她既然已经是个成年人了,那就应当自己选择人生。

有了祖父的首肯,杨步伟便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纸退婚书。姑母收到退婚书后气得暴跳如雷,回到娘家大闹一场。此事当即在十里八乡引起轩然大波,杨家父母顿觉颜面尽失,杨步伟的父亲甚至要求女儿声明今后不再嫁人。杨步伟坦然拒绝:“那太可笑了。第一,我不要有条件地去改革婚姻制度;第二,他也不见得为着和我退了婚将来就不娶,我何必白贴在里头呢?第三,因为这个缘故,我更应该嫁才能给这个风俗打破。但是我嫁不嫁需看我将来认识的人而定。”最后由祖父出面,这段婚约就此作废。

5.   杨步伟不愿自己被世俗的枷锁困住,她既是在为自己抗争,也是在为天下的女子争夺公平的权利,她的坦率勇敢令人敬佩。千百年来社会用来禁锢女性的女德思想,在杨步伟的退婚书中开始瓦解,一个女性独立自强的新时代逐渐萌芽。

因为名声远播,刚刚毕业的杨步伟被邀请去担任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她赴任后将学校的各项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个初出茅庐的女校长,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肯定。当时军阀割据,时局动荡,一次,学校附近的叛军因军饷分发不均而发生暴乱,将学校包围。杨步伟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平息了兵变,保护了全体师生。事后,当初邀她任职的安徽督军柏文蔚对她鞠了三个躬,称赞她:“杨先生可以做女军长了。”

后来二次革命爆发,学校被迫解散,时局日益混乱,当时的政府提倡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杨步伟为寻救国之道,远渡日本学医。1919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获得博士学位后,杨步伟回国与同学合伙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医院——森仁医院。杨步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女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位医院女院长。

6.   新式婚礼,美满姻缘

1920年的一个晚上,杨步伟和朋友聚会时遇见了赵元任。赵元任是才华横溢的语言学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杨步伟被赵元任的风度与谈吐吸引,而赵元任也被杨步伟的才情和率真折服。从此以后,他们经常在杨步伟的医院相见。两人的感情日渐升温,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赵元任向杨步伟表白了。一个是温厚淳朴的谦谦君子,一个是坚毅果敢的女中豪杰,就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相知相爱了。

一年后,杨步伟和赵元任正式迈入婚姻的殿堂。在讨论结婚事宜时,两个人的想法一致,他们决定不办婚礼,低调结婚。两人没有大办宴席,也没有宴请宾客,只是跑到定情的地方拍了几张合照,给亲友们发了一份只收祝福、不收礼金的通知,当天只邀请好友胡适和朱徵zhǐ,吃了顿可口的饭菜。席间杨步伟与赵元任拿出一张自制的结婚证书,上面贴着四毛钱的印花税,请胡适和朱徵签字,做他们的证婚人,就这样完成了这桩人生大事。他们的婚礼简单、新颖、脱俗,和封建旧俗的繁缛拖沓完全相悖。这样特殊的结婚仪式,在当时刮起了一阵飓风,还上了晨报的头条,成为一段佳话。

7.   婚后,赵元任一度游学法、德、英等国,1925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步伟则以教授夫人身份热心地做过许多公益。她募款开了一家诊所,从事节制生育工作,为穷苦人服务;她和几位太太集资做股,为进城不便的清华师生办公共汽车;为了解决清华师生的伙食问题,她筹钱办起了公共食堂。她不图一分私利,不断为别人谋福祉。

1938年,赵元任赴美任教,杨步伟随丈夫定居美国。当时搞学问的赵元任收入并不高,各方面的生活压力都不小。对此,杨步伟并没有抱怨,也没有把生活的压力全部压在丈夫身上。为了补贴家用,她不惜变卖自己全部的贵重饰物,到后来干脆用分期付款买来的缝纫机做起了女工。她把从国内带去的衬裙、绣活儿全部做成了手袋,然后拿到美国太太的茶会上去卖,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漂亮手袋很受欢迎。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她对此颇为得意。

8.   杨步伟全心全意地照顾家庭,在她的教育之下,四个女儿都是人中翘楚。大女儿赵如兰,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哈佛首位华裔女教授。二女儿赵新那,也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位著名化学家。三女儿赵来思,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四女儿赵小中,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

杨步伟早先是医学博士,对饮食颇有研究,她还专门写了一本《中国食谱》,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菜谱和饮食文化,开创了中华饮食营养学的先河。图书出版后在华侨、华人聚居区广受欢迎,成为中餐厅老板、厨师和家庭主妇的必读书。此书在欧美持续畅销数十年,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美食的“圣经”,让中国美食走向了全世界。

9.   杨步伟酷爱写作,她以《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回顾了自己丰富的一生,也为逝去时光留下许多细节饱满的侧影。前者详尽描绘了清末一个士绅家庭的生活画卷,其中黎元洪、谭嗣同、张勋等人跟她祖辈、父辈是师友关系,因而这些历史人物有了与史书中截然不同的亮相方式;后者涉及赵元任与胡适、傅斯年、梅贻琦等大量朋友的交往,而他们恰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杨步伟在不经意之间,为这段文化史添加了饶有趣味的注脚。

在携手相伴的岁月里,杨步伟不仅仅是赵元任的妻子,更是他的医生和外交官。打理生活之余,杨步伟还负责照料丈夫的身体,为丈夫处理他最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赵元任为此常称赞爱妻:“她既是我的内务部长,又是我的外交部长。”在杨步伟的羽翼护佑下,赵元任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宗师,这些成就背后最大的功臣非杨步伟莫属。

10.   1971年6月1日是杨步伟与赵元任的金婚纪念日。当天来了很多朋友,还有学生,杨步伟心满意足,赋诗一首:“吵吵闹闹五十年,人人都说好姻缘,元任欠我今生业,颠倒阴阳再团圆。”看着心爱之人兴致颇高,丈夫赵元任即兴附和一首:“阴阳颠倒又团圆,犹似当年蜜蜜甜,男女平权新世纪,同偕造福为人间。”

跨越山河与岁月,他们牵手六十年。1981年,九十二岁的杨步伟与世长辞,赵元任痛哭不止,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家’可以回了,有她的地方就有‘家’,没有她的地方我就没有‘家’。”次年初,赵元任在美国逝世,享年九十岁。

生于乱世的杨步伟,用智慧为自己赢得一个美满的人生,也用她的精神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照亮一条未来之路。

11.   陈衡哲  1890—1976

山有山的错落,她有她的平仄

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个天才女子。——任鸿隽

她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培养出了林徽因、张爱玲、谢婉莹等一众才女,被称为“才女之师”,但很多人却并不熟悉她的名字。

她还是中国第一位白话文女作家,民国女性主义先锋人物。从立志独身到结婚生子,她对于爱情和婚姻始终保持高度清醒。

晚年的她经历了不公平的待遇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她曾说:“中国人喜欢一时冲动,但不会一直头脑发热。”

她就是一生堪称“造命”的传奇女子——陈衡哲。

12.   命运的错落,从自我选择开始

1890年,陈衡哲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曾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父亲是晚清时期的举人,颇有学识,母亲出身于江苏名门望族,擅长作画与书法。陈衡哲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四岁就开始读《黄帝内经》和《尔雅》。

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女子脚小才漂亮,天足会被人耻笑,对于陈家这样的传统书香名门更是如此。八岁的陈衡哲也被母亲强制着缠上了长长的裹脚布,但骨子里不服输的陈衡哲可不想一辈子被困在斗室之中。她趁着母亲转身走开,立马解开裹脚布。

就这样裹了拆,拆了裹,折腾了数个回合,女儿反抗的力量超过了母亲要为其裹脚的决心,遂就此作罢。彼时,年幼的陈衡哲还不知道,正是这双“天足”让她在未来得以拥有行走四方、求学海外的自由。而命运的转变与错落,皆从自我选择开始。

13.   陈衡哲十三岁那年,她的父亲要去四川做官,母亲随行,舅舅便建议陈衡哲跟随自己去广州上学。舅舅庄蕴宽是当世著名画家,更是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彼时正在广州任职,思想开明,见识丰富。

舅舅曾经告诉她:“世人对于命运往往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衡哲,我希望你能造命,我也相信你能够造命。”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陈衡哲的一生。

陈衡哲在《我幼时求学的经过》一文里回忆舅舅时,说:“他对于现代的常识,也比那时的任何尊长更丰富,故我从他的谈话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教训,可以说比从书本上得到的要充足与深刻得多。经过这样一年的教诲,我便不知不觉地,由一个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边际了。我的知识已较前一年更为丰富,自信力也比较坚固,而对于整个世界的情形,也有从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

14.   为了见识大宅门之外那片更为广阔的天地,陈衡哲决定暂别父母,只身前往广州读书。

当时,广州招收女生的学校只有一所女子医学院,可当陈衡哲去报名的时候,才发现学校只收十八岁以上的学生,无奈之下她只好先住在舅舅家,由舅舅教授她国文。但陈衡哲向往学校,不愿意天天待在家里读书。于是舅舅将她送至上海,委托朋友代为照顾,并推荐她进入上海爱国女校学习,当时这所女校的校长正是蔡元培。

但不凑巧的是,学校此时已经放假,陈衡哲只好在表哥的安排下就读上海女子中西医学堂,学习中医、西医和英语。虽然陈衡哲不喜欢学医,但她在这所学校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为之后的赴美留学创造了机会。

15.   生命久如暗室,她在书中找寻春光

毕业这一年,接到父亲的信后从上海赶回四川的陈衡哲,发现父亲竟为她物色了一门亲事。在父亲的眼中,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要讲究门当户对,唯有出身官宦世家的富贵公子才算是女儿的好姻缘。

但是陈衡哲对这种包办婚姻持极力反对的态度。她认为,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没有感情的婚姻不过是形式主义。另外,陈衡哲在学医时曾目睹妇女分娩的痛苦场面,因此结婚生子也在她心中落下了极深的阴影。

陈衡哲坚定地回绝了父母的好意,她说:“第一,已婚女子没有人能够享受多少自由;第二,我不想经历分娩的痛苦;第三,我无法忍受和一个陌生人结婚。”

16.   面对父母的不理解,陈衡哲依然不改自己的选择。她觉得女人不应该被困在宅院一隅做贤妻良母,更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而摆脱宿命的唯一方法就是读书。就这样,这门亲事在陈衡哲的抵抗中“夭折”了。为了逃避父母的“催婚”,陈衡哲干脆躲到了乡下的姑母家。

这位姑母对于陈衡哲有着非凡的意义,她如同召唤黎明的一抹霞光,让陈衡哲更坚定了未来的道路。她在散文作品《纪念一位老姑母》中写道:“使一种黑暗的前途渐渐有了光明,使我对于自己的绝望变成希望,使我相信,我这个人尚是一块值得雕刻的材料……但在那两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经验,使我对于自己发生了极大的怀疑,使我感到奋斗的无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形之下,要不是靠这位姑母,我恐怕将真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

17.   只可惜好景不长,在姑母家住了三年后,陈衡哲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姑母虽然懂中医,会书法,并能以此营生,但不承想她的儿媳妇和儿子竟双双染上了大烟,导致家庭收益入不敷出,生活陷入泥淖。此时,陈衡哲的父亲也失去了工作,母亲开始教画画支持家庭开支。陈衡哲只好在姑母的介绍下,到一户富人家当起了家庭教师。

这般晦暗的日子对陈衡哲来说简直度日如年,但决心“造命”的她怎会一直沉沦。即使命运将她困于暗室,她也要挣扎着在书中找寻春光。

某天,陈衡哲在报纸上看到清华学校的招生考试信息,合格者能获得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陈衡哲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却有些犹豫,毕竟考试科目中有一半是自己从未学过的。姑母知晓后,却让她无论如何都要试一下。

就这样,在姑母的鼓励下,陈衡哲参加了这次考试。好在命运永远不会苛待努力奋进者,陈衡哲成为第一批赴美留学的中国女性。

18.   不做谁的附庸,也不是某段河的支流

来到美国后,陈衡哲也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她一边认真完成学业,一边坚持给留美华人创办的期刊投稿,并以一篇《莱因女士传》受到《留美学生季报》主编任鸿隽的青睐。随后,她以“莎菲”为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了一年。而这篇小说的发表也为她带来了一批追随者,其中就包括大才子胡适。

当时,风度翩翩的胡适,对才情卓绝的陈衡哲仰慕不已,曾多次写下诗歌以表心意。那段时间,两人书信往来十分频繁。可正当两人将要确定恋爱关系时,胡适却突然接到了母亲的一封信,母亲为他定下了一门婚事。胡适一时之间陷入两难,最终选择听从母亲的话,回国和江冬秀完婚。

19.   得知这个消息,陈衡哲大哭一场。随即她做了一个决定,放下这段感情,放下胡适,再倾慕也不愿意插足别人的婚姻。

其实,若认真说来,陈衡哲认识任鸿隽的时间还要稍早于胡适,但与风趣幽默的胡适不同,任鸿隽性格温和内敛。辛亥革命爆发时,学贯中西的他曾担任孙中山的秘书,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后来袁世凯窃国称帝,任鸿隽愤而弃官去美求学。直到1916年,初次见到陈衡哲,他才知道世间竟有这般独立不凡的女性。任鸿隽后来说,自己对陈衡哲是“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

任鸿隽与胡适是至交好友,比陈衡哲大了四岁,虽一直倾慕陈衡哲,却将这份感情藏得很深。直到胡适和陈衡哲无奈分开,他才有了吐露心迹的机会。

20.   1919年,学成归国的任鸿隽受政府委托,前往美国考察炼钢技术。第一站,他就选择了陈衡哲所在的芝加哥。在此期间,任鸿隽不断向陈衡哲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不同于胡适的浓情蜜意,任鸿隽在与陈衡哲相处的过程中,始终给予对方宽裕的个人空间,支持陈衡哲的独立思想。他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个天才女子。”

这场跨越三万里的真诚表白,终于打动了这位曾发誓不婚的女子的心。多年后,任鸿隽意外去世,陈衡哲写词以托哀思:“何事最难忘?知己无双。人生事事足参商,愿做屏山将尔护,恣意翱翔。”足可见,在陈衡哲心中,任鸿隽不只是她的爱人,更是她的知己。

有些人因相爱而相知,有些人因相知而相爱,无论哪一种都是令人歆羡的。任鸿隽的爱是不必说出口的懂得,更是沉默无言的成全,他明白她不愿做谁的附庸,更不是哪条河的支流,她就是她,是独一无二、决不妥协的陈衡哲。

21.   人间清醒第一流

1920年,北京大学正式开始招收女生,开创了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同年,陈衡哲跟丈夫任鸿隽一起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主教戏剧与西方历史课程。

陈衡哲更是凭借中国第一个女教授、第一个女硕士的光辉履历,为北京大学招收女学生营造氛围,开辟新风。无论在中国教育史,还是中国妇女史,陈衡哲的存在都像是一个宝贵的历史印记,标志着中国女性主义的觉醒。

身为一代才女,陈衡哲教出了许多日后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的女性学生,包括林徽因、张爱玲、萧红等。因此,她也被后人称为“才女之师”。

22.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无数人被迫中断学业。在国破家亡的困境中,陈衡哲夫妇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辗转各地。

在任鸿隽的呵护下,陈衡哲的成就更加卓越,她受邀到西南联大举办讲座,盛名引来了大批听众,教室座无虚席,清华、北大的教授都要站在角落静听。就连周恩来在接见她的时候都说:“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战火纷飞的年代,虽难寻安稳,陈衡哲却从未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她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她的悉心培养下,长女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二女儿毕业于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最小的儿子也获地理学博士学位。

23.   有人说,陈衡哲最终选择结婚生子是对不婚主义的背叛,是对社会现实的妥协。其实不然,她一直是理智至上的清醒者,从未改变分毫。

为倡导女性解放,她曾写过一本小册子。她主张男女平等,女性应自主自立,但不能因此敌视男人,因为不满就从家庭中叛逃的过激行为更是不可取的。她提倡的妇女解放,是让妇女的社会价值得到重视,但不意味着女性必须丢掉家庭价值。她认为妇女解放不是为了所谓的个人价值,孤立地对抗家庭和社会,而是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与男人平等相处,给丈夫、子女、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良好影响,达成多赢,这才是最终目的。她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明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晚年的陈衡哲双目失明,在特殊的岁月中,她收藏半生的照片、书稿、诗作全被大火烧毁殆尽。但她仍保持着独一份的清醒理智,她说:“头脑发热的人也只能逞强一时,不可能长久地发热,这一切会结束的,因为历史总有它的规律。”

1976年1月,陈衡哲因肺炎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她的一生可以以这句话作注解:“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选择,就是自己的出生,其他一切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持续更新—

【如野在花民国女】①232675

同类系列文本

【柔情似水奇女子】系列

①467487 ②725515 ③676381

④929551 ⑤512905 ⑥852019

⑦429765 ⑧734873 ⑨862485

①⓪454805 ①①843803 ①②186507

①③616423 ①④573451 ①⑤900045

①⑥497223 ①⑦235837 ①⑧723299

①⑨534033 ②⓪536837 ②①258823

②②626335 ②③840641 ②④511993

【风华绝代才女们】系列

①583227 ②362759 ③107731

④494675 ⑤248613 ⑥664705

⑦842951 ⑧587923

【中国传奇女性】系列

①786113  ②180201  ③746141

④374521  ⑤839943  ⑥377521

⑦526619  ⑧822011

【名女子传奇】系列

 ① 865273  ②164451  ③995135

 ④702547   ⑤486937  ⑥85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