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节气深度交响】小雪篇
小雪—《英国病人》:爱情不是败给了道德,爱情只是输给了爱
1. 题记:我觉得小雪是冬天最温柔的一段时间。橱窗里的呵气、车窗上的凝霜、路灯下的雪花、灯光旁的面香、马路边的金黄,这些都是小雪,是天南地北的小雪,也是话里话外的小雪。小雪是一种情绪,更是天气向寒后,人心向暖的一段时光。看完《英国病人》,觉得生活真美好,和平又有爱的时代,是我们心底最大的荣光。
爱情对于我们的吸引,终归是要大于道德的约束。
当你遇到那个人的时候,整颗心就被吞没了,过去也被吞没了,那些良好的习惯、高尚的修养、精致的语言就再也品不出意义,新的觉知在原地撒着欢打着圈,只想炸飞身上捆绑的所有道德伦理,穿上爱情的圣衣。
2. 《英国病人》原著曾经获得英语世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它是一部卓越的诗化小说,而电影在翌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也获得了罕见的胜利。有人说它是一部充满史诗色彩的爱情电影,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充满爱情魅力的史诗巨作。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二战时期,血腥的镜头不多,爱情的元素丰富。有黄沙浩瀚、岩画雕塑,有希罗多德,也有海螺烛火。但在回味的时候,总是能品出史诗般爱情里浓浓的硝烟味儿。那些羽翼绑着弹药炮火的爱情,在撒哈拉流沙的星空下,那么微小,又那么闪耀。
爱情里犯的错,是与非都是我和你,而违背道德底线,我和你都要交付于他来评断。道德是有底线的,触碰到它世俗会让你觉得疼,但是爱情是没有边界的,碰到它会让你整个人都塌陷进去。
3. 身陷真爱的人总归是少数,但站在或假装站在道德高地的人,总喜欢指点和围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多强烈,大漠与黄沙就有多应景。人的感情超越自然广袤的空间性,反过来,自然又放大了人情感的脆性和韧劲。
电影利用倒叙的方式,把无尽战火、绵延荒漠的残酷无情,揉搓进伟大坚毅的爱情纹理,把宏大的主题架构用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感情经历,去增强颗粒感和成像力。
延绵不绝的浩瀚荒漠上的爱情作为主线,讲述了两段不同国界的爱情故事。失忆的英国病人,被爱情唤醒又随爱情而去。他因为载着逝去的爱人飞离沙漠,被德军击中,全身烧焦生命垂危,后来靠爱情一点点唤醒将死之身的细胞记忆。
4. 失去皮肤纹理,干瘪苍老的一张脸,在爱情的回忆里,轮廓逐渐立体朗润起来,回应着大漠之上苍穹之下曾经最真实的心跳。
活着的爱人,一直在等待死去的你。他的生命一半用来想念你,一半用来为这种想念认真领路,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于不同时代的人关于婚姻的描述中曾写道:“你一定以为你们现在关于定婚发明了什么新玩意儿吧?还不都是那样,是用眼睛,用微笑定下来的……”
那些零碎的爱情片段,把生命点燃激活。可当心里的记忆清晰如昨的时候,如今生命的力量却一点点消失,甘心随爱逝去。和凯瑟琳一起在从此没有边界没有标签的天国,肆无忌惮地爱一次。
5. 为了照顾这位“英国病人”,时间的复线上引出了另一段爱情无国界的故事。汉娜是一名护士,她自愿和英国病人一起留在意大利废墟上的一座修道院,悉心照顾,唤醒记忆。汉娜乐观积极,智慧美丽,战争和病患的巨大压抑之下,她总能从断壁残垣的砖墙边挖出心灵一角的碧海蓝天。
她拂去灰尘,自如地弹着歪斜又古老的钢琴,德国音乐家巴赫的乐曲在二战烟火弥漫的城市上空分外好听又格外讽刺。艺术的流转在穿越国与国壁垒的时候,让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听到,在天际响起一片片脆生生又此起彼伏的耳光。她爱上了印度的锡克教徒、拆弹兵吉普。他却最终收藏折叠起对汉娜的爱情在心底最深的角落。
影片的最后,人为设立的国家、政治、宗教、种族界限消融,在爱的国度里,信念、理想、勇气、自由重生。人心中的精神家园在边界淡漠的真实世界顿生羽翼,擘画生辉。
6. 道德告诉我们什么不可以,爱情却总是让我们可以更多
爱情无先来后到,道德却一成不变。爱情一旦和道德贴得太近,总会败下阵来。
认识凯瑟琳之前,艾玛殊是极其崇尚自由的,惧怕占有和被占有。虽然是贵族出身,又是考古学家,但是他却希望那个荒漠中裹起的头巾,可以把他和所有的贝都因人永远融在一起。你可以说沙漠有千千万万个主人,也可以说沙漠从来没有过真正的主人。早在战争和协约勾勒出欧洲和东方的边界之前,它们就存在;在漫天的炮火、帝国的挽歌、炽热的爱恋、隔世的记忆之后,也依然永固。
7. 沙漠中的旅行队,那些行走中的盛宴和时间里的文明,到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连一堆篝火的余烬都没有,这是沙漠的气质。它不愿意像人类一样,在推进历史文明的进程中,用那么拙劣的演技,粉饰欲望,欲盖弥彰。像一群饿得失心疯的秃鹰,丑陋凶残地去抢夺瓜分,美其名曰欲要安居,必先征服。所以,艾玛殊认为,不占有,就是生存最漂亮的姿态。
他和她在阁楼顶的浴池里相拥缠绵,远处是伊斯兰教堂的顶尖。
艾玛殊问凯瑟琳:“你最恨的是什么?”
“谎言。你呢?”
“占有。”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8. 但是爱情最终的成全就是“大善”之后的互相占有和深邃无形。所以他把她锁骨凹陷处命名为心中永远的“艾玛殊海峡”。
道德追求的是“小善”的不断累积和统一化校准,它有时候会把人完整火热的情感,切割成一段段冰冷严苛的标线,在这个尺度上只有是非,没有爱恨。有人觉得《英国病人》把婚外恋拍得过于唯美,颠覆了对三观的认知。其实,艺术本来就不像道德有那么规整的身形,有太多固定动作,会缺了灵魂,而太追求单一维度的丰盈,又会丢了载体。于是艺术始终想绕过道德,而道德却始终对艺术紧追不舍。
9. 19世纪中期,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上出现了两种极端态度——道德主义与唯美主义。前一派认为文艺应该始终恪守道德底线,体现“文以载道”,美必须服从善;后一派则主张文艺以表现“美”为核心要义,不必受到太多道德捆绑。
其实,爱情从未想过战胜道德,爱情只能战胜爱情。
凯瑟琳和丈夫是儿时好友,一路相伴成长,组成家庭。这样的婚姻没有太多激情却依然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最后在爱情和道德的撕扯下,凯瑟琳决定结束和艾玛殊的关系。理性层面的断绝,只是意识层面的决定,潜意识层面却是反向作用力,内心深处的渴望更加强烈。
10. 所以在丈夫决然把载着凯瑟琳的飞机撞向艾玛殊,想要三个人同归于尽的时候,凯瑟琳身受重伤,却对抱着她的艾玛殊竭尽全力地说:“傻瓜,我一直爱着你。”真爱,哪是随便一个说掐灭就掐灭的火苗,那是一片干渴的野草,随便抓住哪怕一点点火星都会轰然燎原。
艾玛殊为了医治重伤的凯瑟琳,在沙漠徒步三天,拼死去求救。但是因为他的名字,英国人误以为他是德军,拒绝援助。最后无奈的他只能用自己画的地图和德国人交换了一架被缴获的飞机。之前争分夺秒不顾一切救人的他,真正到了洞穴前,却久久不敢进去。
11. 他抱着白裙裹身安静死去的凯瑟琳哭得像个孩子。生前凯瑟琳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借着最后一点烛火在日记本上写下:
我知道你会回来把我抱起,迎风屹立。我已别无所求,
只想和你,和朋友们一起漫步,在一方没有地图的乐土。
战争是标签,是命名,是占有,是归类。爱情是付出,是激活,是点燃,是忘我。道德,是那些战争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爱情上,最炽热又毫无死角的阳光,无私也无情。
12. 欲望,让人在宏观世界不断划定界限;而爱,却让它们在微观世界中逐渐消融
爱情是无害的,欲望才是黑暗里眯起的双眼。艺术的“破戒”,有时候是为了把人从束手束脚的道德捆绑中解脱出来,在更高的维度,追求多元和丰富。我不觉得在影片中一定要把爱情和道德对立起来。是欲望,把有爱情和讲道德的人泾渭分明,狠狠对峙了。
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那么艰难又伟大;如果没有爱情,道德的边界也许不会这么坚固和明晰。
13. 凯瑟琳最终放弃艾玛殊,就是因为她内心太痛苦了,她对艾玛殊的爱是决然而纯粹的,不能允许有任何的缝隙和犹豫,但是横亘在他们相遇之前的整段婚姻,是刺痛他们幸福的一颗鞋底永远无法丢掉的硬沙粒。
在爱情强大显性力量的底下,是道德的隐形基石,离不开,也甩不掉。爱情好比一个航海者,遇到了向往的海就是要去征服去占有,我和海之间的相遇本该得到祝福,但是欲望就是航海者周围突然出现的强烈干扰音,它是一个难辨属性质地的混合物,会大力干扰并影响罗盘上的指针,它会让你有无限激情。但是激情的本质却是本能的迷茫。
14. 而道德就是那个会随时给你行为校准的罗盘,你可以无视它,但是罗盘,可以随时随地指出你们已经偏离,知道又不愿意知道的航向有多远。有人说,男女以憧憬的眼神互相交会的那一瞬间,便已经产生了新个体的最初萌芽。爱,是新生是希望,是消融边界,同时也在缔造王国。
你就站在我的面前,但我却碰不到你的手;我从未这样紧紧抱着你,却再也唤不回你的生命。因为你是匈牙利的考古学家尊贵的艾玛殊伯爵,而我是英国的飞机师杰佛必须忠贞的妻子凯瑟琳。
我曾经和你点着蜡烛在绳索做成的简易秋千上抚摸教堂的壁画,曾经看着你沿着我点亮在贝壳上的星火蹦跳着走来,我们相拥而眠,但醒来还是各奔东西。
15. 从后视镜看你站在清真寺的一角,好像历史的废墟上开出的最美的花朵。我爱你,所以只能离开,因为你是加拿大的战地护士汉娜,我是印度的拆弹兵吉普。
印度人的道德观在圣诗、神话、格言中都有明确又多样的表现:完全否定对自己的爱,要尽自己所能去爱你的邻人。虽然基督教与印度教的教义风俗有根本的差异,但是二者最终的努力方向和接受的规则却又惊人的相似。宁愿放弃世俗的满足,从而追求完全清贫中的一种慰藉。
心灵最终是养不起欲望的。
16. 我们之间隔着地图上的国界疆域,隔着生活中的身份标签,比广袤的沙漠和漫天的星河还遥远,可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只想要一份从此没有边界心意相通的爱恋。人为的看得见的界限,撕裂了我们之间没有边界的闪耀的爱情。如果有来世,请带我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带上几个朋友,沐浴爱河,漫步天国。
等到终于和你没有身份标签,赤裸裸肩并肩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心灵相通,界限消失,欲望停止,爱情永生。
17. 毁灭之美才能孕育重生之幸
火,是希望是毁灭,也是推进整部电影主题升华的主线。一端连着现代战争中悲悯又伟大的爱情,一端又紧握着旧贵族那个罗马与希腊经典交织的精神世界。
毁灭,是电影中古典元素不变的主题:击落坠毁的飞机,半残的驱壳,选择开飞机三人同归于尽的丈夫;兴奋地超车后被地雷炸死的女护士;风沙四起被埋葬沙漠的考古队,以为艾玛殊是德国间谍而举枪自杀的梅泽,想要葬在家乡临海花园的凯瑟琳最终孤独死在了荒无人烟的大漠,那么英俊又是语言天才的艾玛殊最终没有了脸也没有了记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电影毁灭给我们看的。我们来到世上一遭,最难学会和做到的竟是善始善终。
18. 影片最开始,凯瑟琳第一次和艾玛舒在大漠相见,就围坐在篝火旁讲起了“历史之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关于盖吉的故事。这是一个因为夸耀自己妻子的美貌而被垂涎妻子的情人杀死的故事,也为后来处在三角关系中的三人走向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战争时期的背叛比和平时的背叛来得更单纯也更直接。恋人们既惊喜又敏感,既脆弱不安,又心有不甘。艾玛殊和凯瑟琳越相爱,命运和身份的意义掐住他们咽喉的力量就越大,越挣脱越痛,不挣脱更痛。但是战争背景下裹挟的个人命运,总是像被随便揉搓丢掉的纸,逆水行舟还是顺流而下都难以逃脱在滚滚洪流中奔向灾难的最终命数。
19. 最后艾玛殊对凯瑟琳说:“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每晚,我都割裂自己的心来思念你,天一亮,它又自动复原。)这里让人联想到对越界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的惩罚,而天火火种又在呼应凯瑟琳曾经在笔记本写下的诗句:“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因为心是烈焰铸成的。)
影片最后艾玛殊抱着裹着降落伞在等待中死去的凯瑟琳,白色降落伞仿佛飘逸婚纱一样把两人紧紧缠绕,悲壮痛苦走在大漠戈壁之上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唯有死,才是这种背负道德原罪的爱情,唯一的出路。
20. 飞机最终被德军击落,二人葬身火海。火,埋葬了一段史诗般的爱情,也让带着希望的新生,重新成为倒叙影片的起点。在这个起点,有了现代时间线上的汉娜和吉谱另一对爱情身影的出现。他们是带着希望相爱,又带着爱和希望分开。
不知道是爱情制造了刻意的感动,还是我们刻意制造了不该发生的爱情。这部沙漠版的《泰坦尼克号》,把所有美毁灭尽兴以后,却奇迹般地给了我们一种新生的力量。
没有地图,就不会有战争;没有标签,爱就不会死。
21. 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平线的尽头是粉黄色离愁消亡的晕影,这边是坠机后沙漠中熊熊燃烧的烈火。生命就是幻灭的过程,而爱是幻灭后的重生。
心灵自然喷涌的强烈情感,只能被压抑隐藏,却永远不能消除忽视。每一个由生活方式、文化制度形成的社会体系,都自带一个过滤器,被过滤后的思想和经验成为人的意识,经年累月形成道德范式,而那些无法通过社会过滤器的都会被压抑成为集体无意识。不被世俗认可的爱,就是一种,但这种无意识的生命力却可以异常强大,它可以僭越道德,跨越国界,消弭身份,只要有风就能扬帆。风声在人心,不在辞令之间,无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