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511】
读物本·【新疆滋味】有米之炊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340
22
30
17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我从新疆来系列片【新疆滋味】,一起来读新疆美食,此文仅用于好片推荐,朗读练习,未作任何商业用途,如侵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1-27 13:31:49
更新时间2024-01-29 10:43:5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来自由中宣部指导的纪录片《新疆滋味》,全方位展现新疆美食、美景和民俗文化,讲述新疆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以“美味的故事”为线索,带领观众了解新疆这片文化融合的土地和人民“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状态。本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解说词朗读练习,未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删。纪录片非常精彩,请大家支持正版,去各大平台搜索观看。


有米之炊

1.

离海洋最远60%的地表被荒芜占据,这样的自然条件,都无法阻止人们种植水稻。即使在沙漠边缘,人们也会寻找合适的土地种下稻米,也许正是因为稻米的稀少和来之不易,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盛宴。过完暑假高中毕业生哈斯就要去上大学了,哈斯喜欢吃米,抓饭是她从小到大最惦记的食物,做一锅最简单的抓饭,除了要有大米和羊肉,还必须要有胡萝卜。

2.

这里的胡萝卜是黄色的。哈斯家不怎么买蔬菜,都是自家种,她小的时候就没见过红萝卜。哈斯所说的红萝卜指的是最常见的橙色胡萝卜。胡萝卜是一千多年前,在阿富汗一带被驯化的,在哈斯的家乡拉依苏,只有比橙色胡萝卜更古老的黄色胡萝卜,黄萝卜质地紧密,水分少,更甜也更耐储存,南疆的传统抓饭必须是黄萝卜做的。

3.

抓饭不仅好吃,在新疆人的家里,即使是最简单的抓饭,也代表着一种仪式感,一种不同于一般食物的意义。乡村厨师阿布拉在各种场合都能显露自己的手艺,乡亲们举办婚礼或者宴请全村人吃抓饭的时候,都请他当主厨,他比烤包子更拿手的是大锅抓饭。和田县巴格其镇迎来了核桃的丰收季,已经一个月没有人请阿布拉去做大锅抓饭了,家里的好几个人也在核桃厂上班。

  

4.

阿布拉决定为全家人做一顿抓饭犒劳大家。这是家里专门做抓饭的锅,很厚很重,深度像一口汤锅,这口锅的锅底又像炒锅,是弧形的,便于翻炒羊肉和胡萝卜。阿布拉用经验控制火力,粗大的柴火火力更强,阿巴拉会把它用在翻炒阶段。近些年,南疆也有了橙色胡萝卜,橙色胡萝卜水分多,有更浓的伞型科植物比如芹菜的味道,还能让抓饭的颜色更好看,越来越多的厨师选择用两种颜色的胡萝卜做抓饭。

5.

接下来是控制水的比例,水量的把握关系着抓饭的口感,先把煮滚的汤盛出来,再换成细的柴火让火力变小,把大米放在胡萝卜上,一定要小心翼翼,更不能搅拌,搅拌不仅会让大米糊化变黏,还可能让米粒沉到锅底,造成糊锅。再把汤加回锅里,抓饭的饭粒最终是否软硬合适,一半取决于水,一半取决于火。当锅里的咕噜声变小,火也就可以变小了,轻轻的把上层和下层的米翻个个儿,翻匀后再焖,就能让整锅米粒儿变得成熟度更均匀一致。

6.

最后撒上一层葡萄干儿,盖上锅盖。炉子里的余火会把饭慢慢的焖熟。那些隐藏在乡村,用柴火和大锅做出来的抓饭,一直被认为是最好吃的抓饭。当地人说,他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些日子,比如婚礼、宴请朋友、葬礼,都会用抓饭。抓饭又叫团聚饭,用大锅柴火做的抓饭有气氛,所以会感觉更好吃一点。

7.

赛米经营着一家餐厅,在餐厅里有多少人点抓饭是个未知数,大锅抓饭的尴尬在于有时不够,有时会剩饭,加上几年前,因为环保和消防的需要,乌鲁木齐市禁止使用柴火,赛米必须改变,他决定用电磁炉和小锅挑战柴火和大锅,用新方法做出传统的味道。柴火就是一个提供热量的环节,那这个热量可以用柴火提供,也可以用燃气提供,也可以用电提供。柴火可以自由增减,当时市面上的电磁炉却只有三档火力,为此,赛米从厂家定制了专门做抓饭的电磁炉,火力可以从50瓦到3500百瓦之间调整。

8.

他把锅也换成了厚重的铸铁锅,然后,他们就在过程当中去调试,用哪个温度炒、用哪个温度煮、哪个温度焖,这个调试,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为了适应电磁炉厨师艾力把羊肉切成小块,为了实现传统抓饭的味道,电磁炉做抓饭的步骤和柴锅的做法完全一致,用最大火力3500瓦煸炒羊肉,降到2500瓦中等火力烹煮大米,最后焖饭的火力是500瓦,电磁炉的数字化让火力控制变得更容易。

9.

新疆南北抓饭的种类和风味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个标准却是业界公认的,那就是抓饭的饭粒儿要珠圆玉润、粒粒分明,吃起来口感劲道、弹性十足。赛米的餐厅用电磁炉和小锅做出了传统抓饭的风味,成为乌鲁木齐非常受欢迎的抓饭餐厅。再过五天哈斯就要离开家去上大学了,今天她要跟妈妈一起尝试用电饭锅做抓饭。电饭锅不方便炒,所以要先用炒锅把羊肉和胡萝卜炒好,电饭锅的煮饭程序不足以把大块羊肉煮熟,一定要等羊肉快熟了再放米。

10.

妈妈希望哈斯在另一个城市可以有机会自己做抓饭,但她自己也是第一次用电饭锅做抓饭,她不停的尝味道,多次打开锅盖翻动锅里的米,这种方法她没有经验,也没有自信,不知道结果会如何。确实如大厨所说,因为过多搅拌米,有些发粘,没有粒粒分明,但是味道依然是家乡的味道。家里的亲戚赶来为哈斯送行,这几天爸爸妈妈已经沉浸在分离的情绪中。

11.

从和田到扬州,遥远的不只是距离,哈斯打算在行李中背上一些自己家种的黄萝卜,让南方的同学尝一尝新疆的味道。只要有大米、羊肉和胡萝卜就能做出一锅抓饭,但是最正宗的抓饭必须要用黄萝卜。哈斯觉得,用家乡的黄萝卜做出来的抓饭,是她送给新同学最好的礼物。和田墨玉县布拉克夜市有一道让人念念不忘的甜品。粽子和刨冰搭配出售,让夏夜凉爽而甜蜜。

12.

每一个第一次吃粽子的人都会惊讶,这里的粽子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粽子的印象,和田粽子历史并不长,真正把粽子做出名堂的是米热古丽的妈妈。和田地区一直有种水稻的传统,但是这里从来没有糯米,自从米热古丽妈妈的爷爷学会了包粽子,粽子就是用大米做的,直到1998年沙漠中通了公路,米热古丽的妈妈,最先把大米换成了糯米。

13.

河边生长的芦苇叶10片叠在一起,先放一颗小红枣,再装入泡好的糯米。糯米在其它地方并不新鲜,但在和田,糯米的出现却是一件重要的事。糯米几乎没有直链淀粉,煮熟后绵糯绵软,有了糯米,和田粽子终于成为了一颗真正的粽子。每隔半个月,米热古丽就要熬制一大锅糖稀,糖稀的原料是玉米饴。玉米饴可以健脾胃,但是不够甜,要加入白砂糖。

14.

熬制好的糖稀红亮透明,味道清甜而不黏腻,在和田粽子一直是淋上糖稀吃的。二十年前,米热古丽的妈妈不满足于粽子的甜,第一次在粽子上加了酸奶,但是因为增加了成本,还招来了很多同行的埋怨,但是后来当初那些生气的人也发挥了创造力,把酸奶升级成苏兹麦,没有任何添加剂,还带着厚厚的奶皮子的酸奶倒进纱布袋,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滤掉水分,新疆人称之为苏兹麦。

15.

苏兹麦质地绵密浓厚,有酸奶的味道和奶油的口感,加上糖稀惊艳的甜,和田粽子终于华丽变身,一只普通的糯米粽,抹一层厚厚的苏兹麦,淋一层糖稀是标配,再加上自己熬制的无花果酱和榅桲果酱就是豪华版,酸、甜、奶香和果香在糯米上绽放。7月21日是塔塔尔族传统节日撒班节,今天加哈要从城里回到村里的家,她要帮婆婆制作参加萨班节的美食作品。

16.

加哈的婆婆阿塞木汗擅长制作面点,为了迎接撒班节,她几天前就开始了忙碌,她计划制作15种面点,其中最难做的一款名叫古拜底埃,那是节日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古拜底埃,就是要在面皮中包入大米,会做古拜底埃的人并不多,阿塞穆罕是结婚后跟婆婆学的,她希望能交给下一代人。阿塞穆汗有一本得之不易的菜谱,是用俄语、塔塔尔语和英语写的,加哈懂俄语,研究菜谱需要加哈帮忙。

17.

为了保证古拜底埃的成功,她们选了一款大米做的拜列西,用来测试大米的口感,它和古拜底埃一样,也是把米包在面皮里。先用羊肉、洋葱、胡萝卜、干果烹制大米,米饭细小的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因此可以更好的吸附其它食材的营养和味道,包进面饼盖上盖子,拜列西的外壳就像一个锅,盖子可以阻止水分流失。烤制的过程中,还可以掀开盖子调整水分的多少。烘烤两个小时,面饼外壳酥脆,内部的米饭经过烘烤仍然软糯滋润,富有弹性。

18.

测试结果,这种大米可以实现古拜底埃的口感。古拜底埃配料中最贵的是酥油,打酥油是个体力活,一斤酥油需要20牛奶和上千次的抽打,酥油是牛奶中最珍贵的成分,能让食物更酥、更软、更香,能量更高。当地的面点离不开酥油的加持,现在,脂肪和蛋白已经分离,酥油浮上水面。配料中最费时间的是奶酪,古拜底埃需要一种特别的奶酪。把牛奶烧开,倒入一些酸奶,神奇的反应发生,牛奶中的酪蛋白迅速凝结,这时把固体捞出来,沥干水分切成小块晾干,就是平时吃的干奶酪10公斤牛奶可以制作1公斤的奶酪。

19.

古拜底埃需要红色的奶酪,食物中的氨基酸和糖类在加热时发生褐变,就是美食界常说的美拉德反应,阿塞穆罕不知道美拉德反应,但经验代代相传。冰糖水除了加速水分蒸发,还可以加速美拉德反应发生,帮助奶酪变红。煮的时间越长,奶酪的颜色越红,几个小时以后,奶酪中的乳糖和蛋白质慢慢发生了变化,变成制作古拜底埃需要的淡红色。

20.

山区凉爽的风会让奶酪变干,晒的时间越久,奶酪就会变得更红。阿塞穆汗还要耐心等待,明天就是撒班节了,今天晚上最重要的工作等待完成。阿塞穆罕把用酥油鸡蛋和牛奶制成的面饼铺在烤盘中,第一层奶酪碎,第二层也是馅料中最厚的一层,提前煮熟晾凉的米饭。为什么把米饭包在面皮中?阿塞穆汗的婆婆告诉她,古拜底埃就是要把最好的东西都加进去,酥油微微加热成为液体,在每一层材料之间淋入酥油。

21.

米肠子顾名思义,用大米灌制的香肠,不过在伊犁,人们想吃米肠子就必须要吃面肺子。米肠子、面肺子各占半壁江山,再按个人喜好搭配羊心、羊肚,淋入蒜汁,辣椒,浇上热腾腾的牛骨汤。这一碗杂拼吃着吃着就被叫成了面肺子。伊犁人会在早晨用这一碗热汤唤醒新的一天。每天从早晨直到中午,阿扎提都站在窗口亲手切配每一碗面肺子,一个和面肺子有关的故事,让他分外珍惜每一位顾客。

22.

故事的缘起是10年前,张惜妍遇到了一位同样热爱面肺子的姑娘。那个姑娘刚刚30岁的样子,笑的特别明媚,她看到张惜妍旁边的座位,问她“这儿有人吗?”就这样,姑娘坐在张惜妍旁边,随口聊起天来。姑娘说第二天要到乌鲁木齐去做手术了,今天来吃一碗我最喜欢吃的面肺子,要吃的饱饱的,可能以后都吃不到了。姑娘得了乳腺癌晚期,张惜妍当即就说,你吃吧,我请客!

23.

张惜妍深深相信,那个姑娘会最终康复回来,因为她放不下一碗面肺子的时候,她也放不下家,放不下家乡那么多惦记她的亲人。伊犁人都很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伊犁什么都有什么都好。米肠子起源于伊犁,因为伊犁盛产品质极好的大米,伊犁的水稻都是很幸福的,都是雪水浇灌的。大西洋的水汽沿着伊犁河谷深入内陆,把伊犁变成新疆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水源、充足的阳光滋养出伊犁的大米。

24.

阿扎提在部队学的厨艺,复员后到苏州开了15年新疆餐厅,因为上有老下有小,2007年他回到了伊犁。在苏州,他认识了很多朋友,熟悉了苏州人的生活,也重新认识了大米。伊犁的米肠子口感坚硬,阿扎提觉得软糯而劲道才是大米最好的口感。察布察尔县的大米,直链淀粉含量16.8%,和著名的五常大米不相上下,这样的大米完全可以既绵软又劲道。阿扎提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让米肠子变软的方法。

25.

大米,需要用开水泡泡成是半生不熟的时候再往米肠子里灌。大米泡好,加入蔬菜和各色调料,和煮饭一样,如果水加少了米就会又干又硬;如果水加多了,米就会又黏又软。这双手精心控制着水和米的比例,米肠子的秘诀就是用心。两年前,阿扎提搬到了旅游打卡点——六星街,随着很多外地游客爱上了这道专属于伊犁的早餐,爱吃大米的伊犁人很快就发现,阿扎提的米肠子与众不同,口感软糯又劲道的米肠子更容易吸附汤汁的味道,原来大米如此美味。

26.

米肠子食材简单,功夫不简单。星期一是阿扎提的休息日,周日下班之后,开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回到家乡最开心的是周日的晚上,可以来一场新朋老友的聚会。吴春云是吴佳米粉的创始人,在以面食为主的乌鲁木齐,她用米粉挑战拉条子。接下来她打算用新疆的羊肉做贵州的羊肉汤粉。今天第一批评审团来到中心店,尝试新品羊肉汤粉。薄如纸片的羊肉、细软的米粉、鲜美的汤汁,能瞬间把吴春云带回故乡。

27.

米粉对于吴春云来说,是一种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的食物。她最喜欢的是只有家乡才能吃到的剪粉,剪粉和贵州其它形状的米粉一样,用本地籼(xian1)米制作而成。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高,做出来的米粉绵软,适合汤食、拌食。贵州湿润的气候,缺少黏性的大米,催生出贵州米粉的食用方法。贵州米粉刚到新疆时,新疆人觉得口感过于柔软,为了让米粉像拉条子一样粗实劲道,吴春云尝试在南方的米粉中加入富含支链淀粉的木薯粉、玉米淀粉来增强米粉的韧性。

28.

但木薯粉和玉米淀粉到底添加多少,并没有现成的答案。经过了七八十次的实验,最后确定了20%的比例是比较完美的。要使贵州米粉为新疆人所爱,口感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味道的关要过。吴春云细心观察,她发现新疆人对辣的喜好超出了她的想象。安集海,位于天山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是中国的辣椒之乡,日均16个小时的日照,使戈壁滩成为天然的烤箱。辣椒在半个月的炙烤中,风味物质在皮肉内大量聚集,皮薄、肉厚、籽香是大自然赋予安吉海辣椒的独特风味。

29.

新疆人善于用不同的辣椒来增添不同的风味,安集海辣椒成为新疆拉条子、大盘鸡必不可少的配料。一个肉厚香,一个爆辣如火,两种辣椒珠联璧合,在火辣灼烧之后,用绵长的回甘满足味蕾。大块牛肉或鸡肉,芹菜段留香,从微辣到爆辣,炒出汤汁,加入筷子粗的米粉,新疆炒米粉横空出世。中山路上的这家米粉店,是吴佳米粉最老的一间,二十多年前,吴春云父辈经营时,贵州汤粉、炒米粉、拌粉品种齐全,但其中炒粉格外受欢迎,如今想在乌鲁木齐吃一碗南方的米粉,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儿。

30.

米粉已经成为一道著名的新疆小吃,并且赢得了年轻女性的钟爱。吴春云开始尝试将新疆拌面和贵州拌米粉的食用方法融合到一起。贵州人吃拌米粉,调料不会一锅烩,西红柿酱、牛肉末、花生米、酸豆角一定要分开制作,这样利于随意添加,让每一碗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一勺不同的调料汇聚在一碗米粉中,构成了贵州拌米粉的随心所欲,但吴春云想的是,这种实用方法更适合做连锁。吴春云把父亲的炒米粉变成了拌米粉,一份混合了鲜香的辣酱,便显得尤为重要。

31.

拌酱是吴佳拌米粉的独门秘籍,爆炒的辣椒熬制一小时后,加上大块的牛肉粒或鸡肉粒,再熬煮一小时,使9种调料充分入味,最后撒上贵州拌米粉常用的酸豆角,味道有了更丰富的层次。一碗新疆拌米粉,像新疆拌面一般亲切,却又留下了南北融合的余香。家乡安顺奠定了吴春云最初的饮食习惯,也成为她把米粉新疆化的灵感来源。贵州的山很高,吴春云可以看得很远,她发现物产分南北,人对美味的追求却是那么相同。


更多系列纪录片请搜索关键字:

百年巨匠

音乐家说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名家范读2024

门捷列夫很忙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新疆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