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1.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生活中若能经常听到一些逆耳之言,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逆耳的忠言,可以让我们不至于一意孤行酿成苦果,可以让我们的内心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同时,这些逆耳的忠言像良师益友一样,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为和能力。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逆耳的忠言都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为只有逆耳的忠言才可以让我们经常鞭策自己,在迷乱时不至于迷失自己。它是我们修身养性、磨砺自己的工具。
⊙ ⊙ ⊙
2.
《菜根谭》上说: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这些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良言,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让德行进步的磨刀石。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听起来很舒服,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酒之中了。
2.
纵观中国历史上那些昏庸无道的帝王,都听不惯逆耳的忠言。他们偏听偏信,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往往导致国家沦亡。凡是开明的君主,大都能够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伟大的事业。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人,是商纣王的叔叔。比干既是贵族,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经常劝谏纣王。
3.
纣王宠爱妲己,变得荒淫无道,导致大臣纷纷离去。比干眼见国是日非,感叹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比干冒着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进谏。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
4.
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果真如此吗?”说罢,命人剖比干的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比干希望通过给纣王提出建议让他改正错误,使国家稳定发展。但纣王听不进忠告,致使商朝走到尽头!
5.
任何人都应该听信忠言,用“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来自勉自励,因为听信忠言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秦末,刘邦首先率大军打到咸阳,于是进入秦宫探看。宫室里到处都彰显着华贵,而且宫里的美人成群结队,各个犹如天仙一样,刘邦一下子给看花眼了。他没见过这么华丽的宫室,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宫女,宫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房间都有数不胜数的宝贝。
6.
他每到一处,人们都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当天夜里,刘邦就打算住在秦宫内享受一番。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问他说:“沛公是想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刘邦回答说:“我当然想有天下。”樊哙真诚地说:“臣进入秦宫里,见到里面的奇珍异宝不可胜数,后宫中美人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
7.
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还是准备住在宫中。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能来到这里。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乐,是助纣为虐啊!俗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
8.
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于是他马上下令把府库封起来,关闭宫门,随即率军返回霸上。正是由于刘邦及时醒悟,他才没有铸成大错,才有机会后来称霸天下。如果刘邦不听劝解,沉迷于此,那么后果肯定是众叛亲离,被项羽的军队轻易灭掉。高祖七年,韩信谋反,刘邦亲自征讨叛军。到达晋阳的时候,刘邦听说韩信私通匈奴,想要与之一同进攻汉军。
9.
他大为恼怒,便派使者出使匈奴,一来争取外交上的主动,二来察探匈奴的实力。匈奴人十分狡猾,把强壮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隐藏起来,只是将一些年老体弱的士兵和瘦小的牲畜展现在使者面前。汉朝的使者前后往来十余批,都回报说匈奴很弱,一定能打赢的。刘邦还是不放心,便派刘敬出使匈奴。
10.
不久,刘敬回来却报告说:“两国互相攻击的时候,应该各自夸耀显示自己的长处,威吓敌人激励士气。这次,臣出使匈奴,只看见一些年老体弱的士兵和瘦小的牲畜。这一定是匈奴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却暗地里埋伏奇兵玩弄阴招。所以,臣认为匈奴是不可以攻打的。”但是这次,刘邦没有听进去,认为既然十几批人都回来了,都说没事,匈奴可打,就只有你一人怀疑匈奴有埋伏,不可信。然后刘邦就没再继续调查,而是直接带领二十万汉军越过句注山。
11.
刘敬一再劝阻,刘邦就是不听,而且刘邦认为刘敬的言论会使军队的士气沮丧,便勃然大怒,破口大骂他说:“齐国的奴才!当初,你凭借着三寸之舌取得了官职,现在竟然敢在这里胡言乱语,企图阻止我出兵!”于是,刘邦下令把刘敬囚禁在广武,打算得胜回来好好羞辱他一番。
12.
汉军继续前进。到达平城的时候,匈奴果然出动奇兵,把刘邦等人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以后,汉军才得以解围。刘邦狼狈地回到广武,立即赦免了刘敬,对他说:“当初,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因此被围困在平城。现在,我已经把那些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斩首了。”于是,刘邦赏给刘敬两千户的食邑,赐爵为关内侯,称之为建信侯。
13.
历史上能够听进去逆耳忠言的帝王还有一位,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让魏徵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道:“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片面地听取意见,就昏庸。”这也就是后人熟知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14.
说完后,魏徵还特别为唐太宗举了历史上尧、舜、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帝王的例子。魏徵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贤臣的意见,那么下面的真实情况就能够上达,皇上的亲信要想蒙蔽皇上也蒙蔽不了。相反,如果皇上不能听到各方面的消息,而又偏听一方的话,久而久之,就会被蒙蔽。”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的英明之举和好的地方,明白桀、纣昏庸和不好的地方,为什么最后还干出这么多荒唐的事情来呢?”
15.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恃,说的是尧舜的话,却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地就自取灭亡了。”魏徵比唐太宗大20岁。在国家大事上,魏徵是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徵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
16.
据史料记载,魏徵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魏徵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甚至让唐太宗生气地说:“早晚有一天,我一定要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但是即使如此,唐太宗最终都还是采纳了魏徵的建议。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了。
17.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过失。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唐太宗这一番话,堪称对魏徵人生价值的最佳评价。贞观十九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并“命驰驿祀徵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18.
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况且,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意见,而对不值得批评的人根本不理会他。所以,当别人对你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你应该庆幸有人给你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