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林甫的盛世
(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十一载)
1.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大唐首席宰相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接位,大唐政治进入了长达十六年的李林甫时代。自中唐以来就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张九龄罢相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而李林甫则被塑造为盛唐的最初终结者。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共任用宰相二十六人,几乎成为开元盛世代言人的姚崇和宋璟这两位拜相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六年三个月,还不到开元盛世总计二十九年的四分之一。
2.
李林甫自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入相,为相的时间近十九年,居首辅之位则为十六年,而与李林甫同获奸相之称的杨国忠只当了三年八个月的宰相。“开元盛世”的定义虽深入人心,但广义上的玄宗盛世一直延续到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时,若不带偏见,称之为“开天盛世”更为公允。在这四十多年的盛世里,李林甫才是那个执政时间最长、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宰相。
一
3.
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拜相时,李林甫在三个宰相的序列中排行最末,前两个是张九龄与裴耀卿。在玄宗朝,李隆基对朝政的把控主要是通过拜相、换相来实现。那么,号称玄宗朝最后一个贤相的张九龄是如何失去了李隆基的信任与恩宠,而让李林甫借机上位的呢?毕竟,李隆基曾经是那么倾慕张九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录了两个段子:李隆基艳羡张九龄的文才,称他为“文场之元帅”,“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李隆基还被张九龄的风姿和气宇所吸引,“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4.
甚至张九龄罢相后,每逢荐引公卿的场合,李隆基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营造了一个“李林甫蓄谋已久”的历史情境。据说李隆基在任命李林甫为相之前,曾问过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劝阻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李林甫知道后怀恨在心,时时找机会中伤张九龄,导致李隆基亲林甫远九龄,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5.
但司马光这一“亲小人远贤臣”的范式可能过于道德化了,有学者认为,张九龄劝阻李隆基一事或许就是子虚乌有,李林甫一直暗中中伤张九龄也是不实之语,张李二人的矛盾也被后世夸大了,两人的关系至少在开元二十四年上半年,都是“比较融洽”的。那么,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张九龄罢相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