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453】
读物本·《妈妈的柴火灶》12 家乡的松菌vs家乡的酸菜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674
4
2
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17段,五十道精选妈妈菜,带你重温旧日幸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0-20 00:26:49
更新时间2024-10-21 15:15:4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戏鲸习读专用

家乡的松菌

1.

记得小时候的四五月间,母亲总会去街上赶场时买些野菌子回来,用点猪油先炒炒青椒和蒜片,然后下洗净的野菌炒香炒熟,再加点盐翻炒几下就上桌了。那时在铁锅里翻炒的那种响声,以及随之飘散的扑鼻之香,经常让隔壁邻居以为我家又在吃肉了。

不过那柔滑爽脆的口感混合着的猪油之香,在那缺肉少油的年代确实有打牙祭的感觉,常常是一上桌就被我们和白米饭一扫而光。有一次家里炒菌,母亲对我说:从山上采下来的野菌会遇到毒菌的哦,小孩子吃多了会中毒的哈!于是我们就真的少吃或不吃了,这一吓唬便可使大人们自己多吃些了。

长大之后出门爬山游玩,看见松树下生长的一朵朵如小伞的蘑菇,才知道那时母亲炒给我们吃的野菌叫松菌,这种松菌是在大西南边远山区的四五月间或八九月间,一场雷鸣电闪瓢泼大雨之后从松树根部腐殖的松针里生长出来的。

那柔滑爽脆的口感混合着的猪油之香,在那缺肉少油的年代确实有打牙祭的感觉,常常是一上桌就被我们和白米饭一扫而光。

2.

早在宋人陈仁玉所撰的《菌谱》中就有松蕈(菌):“生松菌、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松叶与脂,伏灵、琥珀、皆松裔也。昔之循山服食求长年者,舍松焉依?人有病溲浊不禁者,偶啜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意思是生长在松树荫下,采无定时。凡由松生出的东西(包括松菌),没有不可爱的,松叶与松脂、伏灵、琥珀,都是松树的后裔。从前逃到深山里服食求长生的,舍弃了松树,还有什么可依赖的?人有病小便混浊不禁的,偶然间吃了松下菌,病就好了,这就是它的效力。看来松菌既好吃又养生。

3.

今年7月的一天,远在云南的诗人兼吃货李森(云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突然大清早的给我打了一电话:“二毛我今天下午从昆明飞北京,顺便给你带些野生鸡枞菌和松菌,刚刚上市的。”我顿时感到一股菌香,从上世纪60、70年代扑面而来。结果森哥做松菌的方法(用猪油、青椒和蒜片)与我母亲当年的做法一模一样,也许都地处大西南吧。我一直认为整个大西南的菜就是一个大川菜系,并且说话口音越接近的地方,其饮食习惯也越相似。

4.

清人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也记有松菌:“松菌加口蘑炒最佳。或单用秋油泡食,亦妙。惟不便久留耳,置各菜中,俱能助鲜。可入燕窝作底垫,以其嫩也。”显见袁老先生给出了西南以外的松菌吃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谓口蘑,即是生产于或集散于河北张家口的蘑菇,有非常大的名气。用松菌来炒口蘑这一南北菌子的结合,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更没有吃过。但我已经想好,今年四五月间我要从北京带一些口蘑妹妹去会会家乡的松菌哥哥。

5.

民国吃家张大千(画家)、王世襄(收藏家)都是蘑菇的爱好者,张大千抗战时在敦煌面壁期间,不仅找到了绘画的新灵感,同时也在大漠中找到了生长的苜蓿、野蘑菇这些难得的食材。临到离开敦煌的时候,张大千特意画了一幅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送给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在地图上,张大千详细地标明了这些野蘑菇的采摘路线和时间,还注明哪一处的野蘑菇长得最好和最好吃,这让常书鸿感动万分。张大千的蘑菇拿手菜是:萱花烩松菌(台湾松菌)、鲜蘑菇炖羊肉。

6.

家住北京的王世襄,那些年则是先上菜市场找卖菜的打听,按照卖菜人的指点先在一所小学的传达室找到了以前给菜市送蘑菇的老汉,于是老汉告诉了他采蘑菇的路线图。第二天,王世襄便带着他的儿子一起骑自行车去永定河河沿采蘑菇了。王世襄对鲜蘑菇的品种及烹饪方法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一种叫“柳磨”的菌子,菌伞呈土褐色,簇聚而生,有大有小,烹调时宜加黄酒,去其土腥味。烩、炒皆可,而烩胜于炒,用鸡丝加嫩豌豆烩是味佳肴;还有一种叫“鸡腿蘑”,菌柄较高,色泽稍浅,炒胜于烩。这不是会买会做会吃的人,是说不出这些话来的。

7.

2010年清明节,我从北京回大西南边远山区的老家上坟挂清,快到吃晌午的时候,表弟高万春带我去了一家专门做鲜野松菌的小馆,不一会儿老板亲自端了上来。它是先将五花肉炒成油渣,然后下青椒丝、蒜片、松菌、料酒、白糖、骨汤等炒煨而成。我们边煮边吃边铲,一边下酒一边吹牛,一下子就觉得童年没吃够的,今天要把它吃回来;在半斤苦荞酒下肚之后,还叫来了一大碗鼎罐锅巴饭,用锅底那点残汤剩汁一拌,口腔中香和脆的那种快乐纠缠,这哪是“美妙绝伦”能够形容得了的呢?!

幸福菜谱

油渣煨松菌

1.把松菌洗净手撕成条,沥干水分。

2.用五花肉炒出油(呈半油渣状),然后下青椒丝、蒜片炒香,然后下松菌转炒,加料酒、白糖、骨汤煨出味而成。

家乡的酸菜

在他乡几十年,最能让人想起的便是家乡的美食,而这些美食中最让人日夜思念的往往是那一坛一坛的腌菜。

8.

每到冬天来临之时,我的家乡大西南边远山区的菜市上,总能看见用几只木桶装着的酸菜,黄亮黄亮的,飘着清酸之香。酸菜一般论斤两而卖,上街买菜的主妇们,往往是自己伸出胖乎乎的被冻得白里透红的双手,去桶里挑选出色相好且柄叶宽大肥厚的酸菜,然后像拧洗脸毛巾一样,拧出酸菜里的泡菜水(减少斤两)再过秤。

9.

家乡的酸菜是由青菜(芥菜的一种)腌制而成,腌制方法与北方熟渍酸菜的方法有些类似,但不撒盐;与川西平原的炮制法就大不相同了。川西平原的做法是将青菜洗净晾干之后,直接进入泡菜坛子长时间(多为周年以上)泡制而成。家乡酸菜则是将青菜洗净,入沸水锅里汆水捞出,放进大木桶或木盆里,然后去加工豆腐的地方提一桶滚烫的膏水(用石膏点出的豆腐水),加入木桶里,每天加一次。在冬季一般只需五至七天便可发酵成熟烹制上桌了。

10.

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常常会想到家乡酸菜那一口。开始是用北方的酸白菜来做汤解馋,后来在菜市偶然发现一种江浙那边运过来卖的酸菜,其味道虽然十分接近家乡的酸菜,但始终差那么一种特别的酸和淡淡的情。

中国做酸菜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周文王和孔子都是酸菜的爱好者。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的“菘咸菹法”,就是用白菜渍成酸菜较早的文字记载。诗人龚自珍曾把贫贱之酸菜与江南高贵的杨梅和笋拿来媲美写过一首诗:“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笔以苏州小橄榄,可敌北方冬菘腌。”其中“北方冬菘腌”就是北方的酸菜,说明酸菜的名气在清朝的时候就很大了。

11.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也记有酸菜一款:“冬菜心风干微腌,加糖、醋、芥。带卤入罐中,微加秋油亦可。席间醉饱之余,食之醒脾解酒。”其实诗人袁枚的酸菜,是用浙江杭州、台州产的仿冬菜即卷心菜为原料做成的,其腌制发酵的方法与京冬菜、津冬菜、川冬菜基本相似,只是各自所加的调味料有所不同而已。清人童岳荐编撰《调鼎集》中收有一款酸菜:“冬菜心微腌,加糖、醋、芥末,带卤入坛中,微加酱油亦可。又用整白菜下滚水一焯,不可太熟取起,先用时收贮,有煮熟面汤,其味至酸,将焯菜装坛,面汤灌之,淹密为度,十日可用。若无面汤,以饭汤做酸亦可。又将白菜披开、切断,入滚水一焯,取起,要取得快才好,即刻入坛,用焯菜之水灌下,随手将坛口封固,勿令泄气,次日可开用,菜既酸、脆,汁亦不浑。”显然,此款酸菜的做法发扬光大了袁老先生那款酸菜的做法,并且此法沿用至今。

12.

有一年春天,诗人李亚伟(与我同乡)从成都打电话问我酸菜的做法。我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你必须找到一家专门卖豆腐的店子,然后像讨口子(地方语,乞丐)一样向老板讨要膏水。我说如果你还想吃忆苦思甜的豆腐渣可同时讨要。至于用什么菜来做,我说若没有青菜,用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缨、飘儿白等来做都可以,关键是要膏水。事后我想,成都有那么多美女和荤东西,如今突然想吃素得不能再素的酸菜,他是不是活得太油腻了哦。

13.

在家乡,酸菜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炝炒酸菜”,这也是小时候常看见母亲的一种炒法,即把酸菜切成细末,然后用力挤干水汁,在净锅里炒干水分起锅待用。放少许菜油六成热时,放干辣椒节炸成偷油婆(地方俗语,蟑螂)背颜色,旋即放入酸菜快炒,出香味时,加盐、少许味精、葱起锅而成。那酸香、辣脆、爽口,舀一瓢盖在一大碗刚从甑子蒸出来的白米饭上,稀里呼噜地猛扒几口,塞满口咀嚼,快乐下咽,好吃得像卵形(地方语,好吃极了),纵使你有多少肥、多少腻和多少恨都统统给你一解而光。

14.

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常常会想到家乡酸菜那一口。开始是用北方的酸白菜来做汤解馋,后来在菜市偶然发现一种江浙那边运过来卖的酸菜,其味道虽然十分接近家乡的酸菜,但始终差那么一种特别的酸和淡淡的情。有一年冬天,我在北京东四这边买了些芥菜,去附近豆腐店要了些膏水,自己做了一次酸菜,结果大获成功。于是立马请在北京的家乡朋友过来品尝,在大家兴奋得眼睛发亮而赞不绝口之余,我想家乡的酸菜是最解乡愁的。

15.

值得拿出来一说的是,家乡有一位江湖上人称昌哥的兄弟,县城里屈指可数的红白喜事总管。

人矮小但结实地挺着啤酒肚皮,以至于一哥们儿建议他在自己的肚皮上钉上一颗钉子,把下身要垮要垮的裤子提上去挂在钉子上。昌哥能吃善喝且做得一手上好的酸菜,除了“炝炒酸菜”外,昌哥的拿手还有“酸菜炒肉丝”、“酸菜炖老鸭”、“酸菜酥肉汤”、“酸菜红豆汤”以及“酸菜炒饭”等等。特别是香脆爽口的“酸菜炒饭”,正如袁老先生所说的,常常会让你酒足之后,还想饭饱。说实在的,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从他那里偷到过不少做菜的绝活。

16.

有一年春节回老家,半斤白酒下肚,昌哥说:“二毛,你爱吃酸菜饭,我去给你炒。”于是我跟随昌哥进了厨房,只见昌哥将自己泡的酸菜拧一把起来,切成细末,再将细末拧干水分,先净锅炒干酸菜末的水分铲起,放熟菜油五成热时,下干辣椒节炝煳,再下酸菜末炒香,拣去煳辣椒不要,下冷饭与酸菜混炒出香。最后见昌哥撒了一把葱花,铲了两铲就起锅每人舀了一碗。趁热我猛扒了两口,那塞满口腔的酸脆之香混合着的煳辣之香和米饭之香,至今还在我的鼻腔里游荡。

17.杀青段

酸菜虽贫贱,但家乡的酸菜在当地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年夜饭上的最后一道一般都是解腻开胃的酸菜。还有在红白喜事的席面上,酸菜也为必上之菜。迄今为止,家乡农村的人家都还有在春节来临之前自己做酸菜的习惯,并常作为礼物相互登门赠送。

幸福菜谱

炝炒酸菜

1.把酸菜切成细末,然后用力挤干水汁,在净锅里炒干水分起锅待用。

2.放少许菜油六成热时,放干辣椒节炸成偷油婆(地方俗语,蟑螂)背颜色,旋即放入酸菜快炒,出香味时,加盐、少许味精、葱起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