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329】
读物本·慢读《庄子》第捌章
作者:墨一迷✌🏻️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4880
7
8
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要用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办法统治天下,以什么都不做的手段达到什么都做了的目的,用道家的话就说是无为而无不为。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1-17 09:49:24
更新时间2024-03-14 14:12:3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第8章 《齐物论》(四)

人生就像大梦一场

     知道就是不知道

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世界上究竟存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普遍的真理呢?关于这个问题,庄老师讲了下面一段故事。

     (nie4)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ju4)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䲡(qiu2)然乎哉?木处则惴(zhui4)栗恂(xun2)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chu2    huan4,麋鹿食荐,蝍蛆(ji2  qu1甘带,鸱(chi1)鸦耆(shi4)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bian1  ju1)以为雌,麋与鹿交,䲡与鱼游。毛嫱(qiang2)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xiao2)乱,吾恶能知其辩!”

2. 在尧帝那个时代,有个叫齧缺的修道者。他问他的师父王倪:“您知不知道,事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标准吗?”王倪一听,这是什么破问题?马上就想把天给聊死:“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呢?”齧缺一听,不肯善罢甘休。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师父最博学、最多才,师父说不知道,肯定是在逗我玩,他说:“您怎么会不知道呢?那您知道,您不知道这些事的根由吗?”王倪有点无语:“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呢?”齧缺觉得有点不对劲,转念一想,师父说的话,肯定不是胡说、瞎说,一定自有玄机。

3. 他想了想,试探性地问:“莫非,您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可能认识万物,所以不能了解万物的道理?”没想到,王倪回答他的还是那句话:“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呢?”终于,师父成功地把天聊死了。齧缺一连听了三句一模一样的话,呆在原地,不知道要说啥才好。还好,师父没让他尴尬太久,笑了笑:“虽然我说我不知道你问的这些,但我可以试着跟你解释一下,你怎么就知道,我说‘知道’就一定是‘知道’,说‘不知道’就一定是‘不知道’呢?”

4. 接着王倪就反推了一波问号过来:“齧缺啊,你说说看,人如果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就很容易腰疼,严重的还会半身不遂,但是,生活在水洼里的泥鳅,无时无刻不在潮湿的环境里,会这样吗?还有,人如果站在很高的树上会惊恐不安,浑身发抖,那在树林里跳来跳去的猴子,也会这样吗?那到底在潮湿环境里是会疼还是不会疼?站在高处是会害怕还是不会害怕?是以人的反应为标准呢,还是以泥鳅、猴子的反应为标准?“

5. 人喜欢吃肉,小鹿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蛇,乌鸦和猫头鹰又喜欢吃老鼠,这四种生物喜欢吃的东西各不相同,你能说谁的食谱是最正确的吗?“公猴子喜欢母猴子,雄鹿喜欢雌鹿,泥鳅也只爱和鱼儿们一起,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而人类公认的大美女,在这些猴子啊鹿啊泥鳅面前,不过是一个普通甚至有点儿可怕的人类。鱼儿见了西施,吓得沉进水底;鸟儿见了貂蝉,惊得展翅高飞;鹿儿见了王昭君,连忙拔腿就跑。这几种生物,喜欢的类型完全不同,你能说谁的审美更胜一筹吗?“

6. 所以,如果只从个人自身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判断标准,每样事物又各有各的不同。这么一来,到底什么是仁义,什么是是非?太复杂了,太混乱了,我怎么可能清楚地认识它们呢?刚才你问我知不知道这个,知不知道那个,我怎么知道你的标准是什么嘛,所以我说‘我为什么会知道’。”由此可见,王倪说他“不知道”,并不是因为他是个糊涂蛋。

7. 相反,他对万物的习性非常了解,正是因为他拥有这样广博的知识,有这样客观的思维,所以,他反而更难对万物下一个定义。所谓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越是头脑简单、见识短浅的人,才越是容易盲目自信、自高自大,觉得天下没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而见过更广阔的天地,知道万事万物自有其复杂性,一切的功成名就背后都有其不足,人反而会谦虚和严谨起来,不再敢轻易地说出那句“我知道”。

     “齐物”讲究循序渐进

8. 被师父一连三个“不知道”打蒙的齧缺,其实是《庄子》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人物,《庄子·外篇》中《天地》这一篇,也提到他。许由评价这个人,说他聪明机灵,天性过人。那么,面对师父这样的解释,他显然是不满意的,聪明机灵的他肯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齧缺接着问:“师父,您这样不愿意区分事物的好坏,难道说,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像您这样,好坏不分的吗?”

9. 这一次,王倪终于没再回答“不知道”。他说,如果一个人,真的活到了极致,那就几乎有了神性。哪怕大火在燎原,他也不会感到热;哪怕河湖都结冰,他也不会觉得冷;天空中划过一道惊雷,把山都劈成碎片,他不会因此受伤;狂风席卷海面,掀起惊涛骇浪,他不会因此害怕。像这样的人,能腾云驾雾,上九天揽月,在四海之外逍遥游荡。在他们看来,连生和死都是一样的,哪有什么好坏之分呢?

10. 这段话,王倪用了一种非常夸张的神化手法。他的重点,不在于至人、神人有多么的逍遥厉害,而是说:“我不去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其实算不上多高的道行。真正的至人,他们眼中是没有万物的区别的,他们的眼中,甚至根本就没有万物。”这也再一次强化了庄子的“齐物”观点。庄子的“齐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先要忘记是非,再要忘记好坏,最后忘记物与物的区别,直到忘记万物,这时才能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不再会被外界的事物伤害。

11. 那如果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呢?庄老师又虚构了两个人物:一个叫瞿鹊子,一个叫长梧子。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xiāo)炙。”

12. 瞿鹊子问长梧子:“我曾听孔夫子提到过一段话。这句话说:‘圣人不去从事那些烦琐忙碌的工作,不渴望名利,不躲避祸患,不喜欢索取,也不执着于求道。他们有时一句话也不讲,但胜过千言万语;有时虽然讲了很多话,但听上去又像是没说。这些人,不和世俗同流合污,逍遥游于俗世之外。’我觉得这段话讲得妙啊!可孔夫子却认为,这纯属一派胡言。

13. 长梧子,你怎么看?你觉得我和孔夫子,谁说的对?”长梧子这个人也是个小暴脾气,他对瞿鹊子说:“你刚才说的这些,连咱们华夏始祖黄帝都说不清楚。区区孔子,又怎么会知道呢?!再说了,你还纠结于你和孔子谁对谁错,说明你连‘齐物’的第一个阶段都没达到呢。就这,你就开始想怎么遨游天外?这不就像一看见鸡蛋就想让它打鸣,一看到弹弓就想吃烤鸟肉一样吗?想得太远了。”接着,长梧子就给瞿鹊子讲了另一个故事。

     谈笑生与死,谁知身后事?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yú tún),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chú huàn),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14. 长梧子说,我姑且回答你几句,你也姑且听着吧。你想想,圣人为什么就不能身傍日月,怀藏宇宙呢?他们和万物合为一体,对是非纷争置之不问,把世俗的尊卑贵贱视为平等。

15. 这世上的人,总是劳劳碌碌。或是被外界的眼光所驱使,或是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把些不重要的事情,错当成一生的追求,终其一生都无法看清世界的真相。可圣人却不一样。他们看上去并不机灵,好像什么都不去争,什么都不太在意。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迟钝,而是他们参透了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十年也好,百年也好,万年也好;一件事物也好,两件事物也好,成千上万件事物也好;世界的本质,其实就只是一个“一”。本来无一物,人心惹尘埃。

16. 那么生命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活在这个世上,又是为了什么呢?世人大多活着,害怕死去。但是又怎么知道,人们所贪恋着的生命,不是一种迷惑呢?又怎么能知道,人们所讨厌的死亡,不是像迷路的小孩子,终于回到了家乡呢?接着,长梧子讲了一个关于骊姬的故事。骊姬,春秋时期,一位来自骊戎国的美女。她和她的家人,本来住在偏远之地。

17. 虽然环境恶劣,生活贫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过得也算幸福。可是,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打了过来。晋献公见骊姬,一见钟情,二见倾心,马上就决定要把这位美丽的姑娘带回宫里,好好宠爱。大臣们一听,赶紧拿龟壳一烧,一卜卦,看看这事儿是可行还是不可行。结果,龟壳占卜法显示,晋献公要娶骊()姬,大凶。晋献公深表遗憾说:算一次可能不太准,要不这样,这次你们别用龟壳,用蓍(shī)草卜筮(bǔ shì)再算一次。三局两胜,没问题吧?

18. 结果蓍草卜筮显示:可以娶,没问题。晋献公尴尬了,嘴都咧到了耳朵根:“不用第三局了,就按蓍草卜筮的来。”负责占卜的大臣连忙劝阻:“大王三思啊。一般来说,龟壳的卦象比蓍草卜筮更准,您这么想娶小骊姑娘,一定很爱她吧?自古君王,专宠一人就一定有祸患,请您三思啊。”可这时的晋献公,哪管这一套,他心里只有一首歌曲在循环播放:“小骊呀,你可知道我爱你,我要带你,回到晋国去……”这一边兴高采烈,另一边的骊姬就难受了。她知道,晋献公的决定,没有人能够阻止,自己肯定只能离开家人,离开家乡,嫁到遥远的晋国去。

19. 一想到这件事,她的眼泪就啪哒啪哒地往下掉,活活哭成了一个泪人儿。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那么,这就是一个悲情的反战故事。但是当骊姬离开偏僻荒凉的骊戎边疆,走进了富丽堂皇的晋国宫殿,和尊贵无匹的晋王同起同坐,睡的是又结实又舒服的大床,吃的是滋滋冒油的烤牛排和烤乳猪,这时,再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眼泪,她是又后悔又好笑:笑自己当初,怎么就傻得白流了那么多眼泪。这和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很相像吗?当年骊姬那么抗拒去晋国,可到了晋国之后,又后悔当时的抗拒。那么,人活着时候那么抗拒死亡,可又怎么知道,人死后,会不会因为曾贪恋生命而感到后悔呢?

     人生如一场大梦

20. 长梧子这番话,是不是想说,生命没有价值?是不是在劝人们放弃生命?不是那么回事。他不过想借着骊姬的这个故事,用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让人试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人都想要的,是不是就一定珍贵?人人都嫌弃的,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庄子把生和死放在同一个高度上,他悠悠然看过去,恍然间发现,生也好,死也罢,压根就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分。甚至或许它们只是人想象出的两个概念,它们本身并不存在,而人生,只是一个悠长的梦境,只是一场灵魂的旅行。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21. 就像梦的世界,那是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在梦里饮酒作乐,逍遥快活的人,醒来也可能会因为烦心事而哭哭啼啼;在梦里伤心难过,哭哭啼啼的人,醒来之后,很有可能要出去快乐地郊游,打个猎,烤个肉,高兴得不得了。

22. 在做梦的时候,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正在梦中,有的时候,人在梦中以为自己醒了,但是真正醒来之后,发现刚才的清醒,其实也是一场梦。庄子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梦中梦”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他说:在梦境之中,还有梦境,人们以为自己是清醒的,但很有可能还在梦中。只有到真正清醒的那一刻,才会发现,之前的那些全部都是虚幻。每个人都处在层层相嵌的梦的迷宫里,享受此刻就是最好的态度。

23. 可是,总有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觉得自己是绝对清醒的,甚至暗自得意,认为自己比别人精明几分、幸运几分。但事实上,那些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当官呀,发财呀,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说,只是梦里的几团泡沫呢?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中,有“黄粱一梦”的故事。一个叫作卢生的书生,没能考取功名,也没能光宗耀祖,只是留在农村种地。虽然日子也算平静舒适,但他总觉得生不逢时,尤其是看到往日的同学朋友跑在自己的前面,就更加唉声叹气。

24.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道士,把心中的苦闷一股脑儿倒了出来。道士就给了他一个青瓷枕头,告诉他:“你枕着我的这个枕头睡一觉吧,我能实现你的愿望。”卢生半信半疑,枕着枕头睡了过去,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家中。之后的一切就像开了挂一样,迎娶白富美,考中状元郎,一路火花带闪电,从普通的小书生,飙到了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但是很快,高处不胜寒。身居高位的卢生遭到同行的嫉妒,几度被贬官,又几次拼了命地爬上去,表面上看去风光无限好,心中却有百味杂陈。

25. 有一次,他又被奸人诬陷说里通外敌,下了大狱。那些受他牵连的人,无一幸免,全部被杀。卢生在狱里,觉得自己恐怕就要命丧于此,又惊又怕,感慨道:“早知道我如今落得这般田地,还不如当初不要来做官,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种地,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后来,卢生被妻子救了出来,又起起落落几十年,终于在八十岁那年离开了人世。而这时,他伸了个懒腰,赫然发现:哎呀!我怎么还睡在青瓷枕头上?在这短短的一阵工夫里,连一碗小米粥都还没熬好,卢生却已经在梦中度过了一生,这一梦,让他了解了“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

26. 他恍然大悟,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际遇,都不过是大梦一场,显赫落魄、富贵贫穷,梦醒来时都是一场虚空。而好莱坞到21世纪才拍出了《盗梦空间》,那一层套一层的梦境,让人直呼神剧。可是,庄老师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了类似的概念,让人说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生命真正的意义。于是,长梧子在这里留下了一个预言,他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也许,等到很久很久很久以后,会有一个真正厉害的人,能解开这层层的谜团。到那时候,日光追上了黑夜,我们才能得以大梦初醒。